公众参与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国际比较研究r——以澳大利亚和美国为例

来源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xiaoj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劳资双方利益的协调.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公众的有效参与有助于科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实现劳资共赢.本研究对澳大利亚和美国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中的公众参与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参与式治理CLEAR模型,从公众参与我国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现状出发,总结澳、美两国公众参与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研究建议,采取加强工会建设、强化劳资双方参与意识、构建有效的劳资双方参与方式、重视专家参与和推动良性互动等措施,促进公众参与最低工资标准调整.
其他文献
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风向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从马克思关于劳动关系的一般论述中汲取理论支撑,从我国劳动关系演进的制度化与常态化进程中借鉴有益经验,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参考.研究认为,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我国劳动关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是我国劳动力的供给状况和新型就业形态的涌现给劳动关系治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劳动关系主体地位失衡以及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进程.研究建议,构建中国特色
劳动者的发展型利益是相对于生存型利益而言的,涵盖了更高工资、更好劳动保护、更多培训机会、合理工作时间、体面劳动等方面.本研究在对发展型利益及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分析劳动权中的生存意涵和发展意涵,提出构建劳动者发展型利益保护的立法原则设想.研究认为:发展型利益是劳动者实现自身权益和全面发展的正当要求;应充分发挥劳动法对劳动权的保障作用,区分生存本位的劳动权和发展本位的劳动权,积极实现劳动者的发展型利益.研究建议,应从四个方面重构劳动立法的原则:从资本优位到劳动优位,从应有权利到法定权利,从割裂权利到整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美好理想.研究认为,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亦有着独特的价值.这主要表现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发展共识,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奠定高素质人才基础、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思想基础.研究建议,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历史时期,需在思想认识、教育内容和实现目标等着力点上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不失为化解各项社会问题的有效之道.研究认为,日本作为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通过传播积极老龄化观念、制定立体化政策、建立多层次机构等举措,积极开展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基于日本的经验,研究建议,我国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可从构建开发文化、制定开发政策、建设开发机构网络等方面入手,以助力我国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力红利”的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飞跃.
归纳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劳动关系治理促进经济崛起和社会稳定的“中国实践”,提炼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国特色劳动关系系统的“中国智慧”,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劳动关系治理的“中国道路”,能够更好地验证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本研究基于复杂系统视角,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劳动关系系统迭代与升级.研究发现:党对劳动关系治理的领导,是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性所决定的;党领导下的劳动关系系统,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系统,是协调矛盾、寻求最大共识的系统;党对于劳动关系治理的
正确认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劳动教育的关系对于更好地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进行溯源并对其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新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教育目的具有共性,在教育方式上均注重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而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经世致用之才.在新时代,新技术和新产业不断发展,生产劳动有了新形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扩展到更多领域,升华为内涵更丰富的劳动教育,教劳结合与劳动教育相互依托,互
管理和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企业效率的提升,然而这非但没有使普通劳动者从烦冗的劳动中得到解脱,反而加剧了隐性加班带来的困扰.在这一现象背后,劳动者在非工作时间依然持续地承受着工作上的负担,使其个人生活逐渐陷入物化的处境,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冲突日渐加剧.研究认为,在资本与科技的相互交织之下,法定的工时标准及其民主管理方式逐渐被重塑和弱化,制度的漏洞又在现实中降低了加班的法律保障力度.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隐性加班泛滥的成因.研究建议,对隐性加班的法律规制,应当以规范雇主权力的运行为核心,妥善处理职工民主管理与企业劳动管
基层组织薄弱是当前中国工会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从如何激发基层工会干部积极性的视角对顾村经验进行了解读.研究认为,顾村经验的核心就是尝试在现有工会体制下解决基层组织薄弱的问题.其成功之处在于首先合理界定基层工会组织的职责,并在此基础上对基层工会干部进行适当的激励,从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激发基层工会的活力.顾村经验的实践意义表现在自上而下的全国推广中,理论意义在于指出工会改革应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即应从宏观体制层面转向微观制度层面,以中国工会现有体制特性为前提,更多地探索中国工会具体的组
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手段的主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有待改进.本研究从学生、授课教师、平台技术和管理制度四个方面对高校线上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高校线上教学的建议.研究认为,线上教学虽然符合教学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传统学习模式的变革,但也带来了缺少师生互动、教学管理缺少标准和规范等问题.研究建议,应采取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线上教学能力、改进平台服务技术水平、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做好基础服务等措施,进一步优化高校线上教学效果.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工会在社会治理方面扮演着政府无法替代的角色.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工会参与社会治理在价值理念、目标要求、基层基础、基本方法方面,有着共同的内在机理.本研究以新时代“枫桥经验”视角下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绍兴实践为基础,分析了调解式治理、化解式治理、协商式治理、渗透式治理4种治理模式.研究发现,新时代工会参与社会治理在制度层面、社会层面、工会层面还存在一定问题.研究建议,借鉴“枫桥经验”,工会应在政治能力方面加强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在法治能力方面打造“工会参与法院劳动争议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