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库调控性钙通道在肿瘤细胞中的矛盾作用及其机制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ficaln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非兴奋型细胞中,钙库调控性钙通道(SOCC)是胞外钙离子进入胞内的最主要途径,可调控多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包括黏附、分泌、运动、基因表达、增殖、分裂与凋亡等.基质交联分子1(STIM1)和Orail是SOCC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过表达或抑制表达STIM1/Orail可调控SOCC活性和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而SOCC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却自相矛盾,既可促进肿瘤进展,又可抑制肿瘤进展.SOCC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一个新靶点,但其机制复杂,既需考虑肿瘤细胞类型,还需考虑外界刺激因子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其他文献
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并通过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等机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阻止肿瘤生长.其功能结构域(Type I序列)3TSR保留了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功能,在临床肿瘤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研究发现多种微小RNA (miRNA)的异常表达可以影响肺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并且一些miRNA的表达可作为预测化疗敏感性和耐药性的生物标志物,包括miR-125、miR-497、miR-21等.目前已经发现一些信号通路参与miRNA对一些肿瘤化疗敏感性的调节,但大量miRNA的调控机制还未明确,仍需深入研究。
尽管小细胞肺癌患者初治敏感,但大多数会复发,二线治疗能明显缓解症状,带来生存获益.目前,拓扑替康是推荐的敏感型复发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二线标准方案.最近,多项氨柔比星的研究显示了其良好的前景.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靶向药物被证实。
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其发生机制包括高凝、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瘀滞等多种因素.DVT临床危害大,早期诊断及预防性抗凝治疗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针对肿瘤患者尚无确定的预防性抗凝治疗标准。
由于鼻咽癌颈部Ib区淋巴引流的特殊性,并且颈部淋巴结的“跳跃性”转移较少见,故鼻咽癌Ib区淋巴结转移率低。在精确放疗的三维时代,对于Ib区是否需要预防照射,临床上存在不同观点。
期刊
目的 探索β-catenin在胃腺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的表达情况,判断其是否与浸润程度相关及能否为胃癌浸润转移提供依据。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对156例胃腺癌组织、40例对应转移淋巴结、12例正常胃黏膜组织进行β-catenin检测,分析β-catenin在胃腺癌及对应转移淋巴结的表达情况,明确β-catenin的表达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判断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β-catenin表达有无差异
软组织肉瘤经局部扩大切除术加放疗局部复发率在5%~20%.局部复发软组织肉瘤的最佳治疗方案应该是个体化的,再次治疗的方案包括局部扩大切除加术后放疗.放疗技术主要包括外照射、近距离放疗、术中电子线放疗.最终,局部控制率为37%~ 100%.但每种放疗技术都有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对于一些选择性患者,再放疗也许是不必要的。
现有研究表明,在肺癌中与干细胞功能相关的Wnt、Notch和Hedgehog信号通路被异常激活,它们与肺癌干细胞的高致瘤性、高转移性、耐药性等特性密切相关.多项研究显示肺癌干细胞群高度表达肿瘤耐药蛋白并且对放化疗明显耐受.因此,如何靶向治疗肺癌干细胞,最终根治肺癌,正逐渐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研究中的热点。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淋巴瘤好发于胃肠道,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发生在其他部位较为罕见.现将我科1例鼻腔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非典型增生病例予以报道. 患者男性,40岁,症状为半年前发现左侧鼻塞伴少量出血伴头痛.在当地诊所用“消炎药”治疗未见明显效果,遂至我院耳鼻喉科就诊。
癌性恶病质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在晚期进行干预,以增加营养摄人为主,并且多以体重做为判断疗效的标准,大量临床试验证明效果并不理想.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恶病质早期即以蛋白酶体为靶点进行靶向治疗,并与传统治疗相结合,治疗后核因子-KB(NF-KB)水平降低,肌纤维蛋白破坏终止,血浆蛋白及瘦体数量升高,功能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