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贫困地区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文摘)

来源 :中国人口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io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全国23个贫困县人口与经济状况抽样调查中的生育意愿调查(1990年,每县1000户),当前贫困地区绝大部分育龄夫妇的理想生育子女数趋于2或3。在被调查总体中,只有15%左右的育龄夫妇想生育4个或更多的孩子,只生一个孩子的比例不足5%。以四川大巴山区百万人口的宣汉县(抽样调查贫困县之一)为例,在被调查的976名男性中,右486名想要2个孩子,269名想要3个孩子,
其他文献
<正> 一 调查的组织 受河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河北省人口学会组织数名研究人员在省内各地计划生育部门的协助下,于1980年5月对全省当年为90~94岁妇女的婚育状况进行了一次回顾性调查。 我们认为,对我国封建社会妇女的婚育状况进行较大规模的回顾性调查很有必要。第一,虽然在本世纪30~40年代这方面有些资料,但较零散,研究中颇感困难,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也未能补上这个不足。因而有必要再做一次调查以弥补历史资料的不足或空白。第二,90~94岁女性人口是研
以往对中国凡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大都偏重于强调二者问相互影响的外部联系,而对于二者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环节和强度都很少涉及。本文试图循着一个新的构思,对中国40年来人口——经济增长的过程进行考察,以求在比较深刻和广泛的意义上剖析和刻画中国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深层关系。
1990年7月,中国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国家统计局于1990年10月30日起陆续公布了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手工汇总数据,并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0%计算机汇总数据公布后不久,于1991年底向国内有关单位提供了1%抽样数据带,及时为有关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一人口素质与生活质量 中国人口学界对人口素质的关注和研究,大约是从80年代韧开始的。虽然在此之前也有一些学者的文章涉及到人口素质,但总的来影响甚小。从80年代以来所召开的三次全凰范围的人口素质研讨会看,尽管人口学界对人口素质一词的理解至今并未统一,但一般都认为,
1990年中国成功地进行7第四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数据,对于了解中国的国情、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具有重要的作用。人口普查之后,继手工汇总数据的发表,最近人口普查办又公布了10%电子计算机汇总资料,100%电子计算机汇总结果也将发表。
引言 近年来,人口系统的非线性特性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这是因为,人们在认识和分析人口系统时面临许多经典人口学理论所难以解决的问题,迫切要求新方法和新手段的引入。在非线性科学研究中,非线性人口学被列为重点项目。
1992年4月4日,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利学院、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及大专院校人口所等单位的中国人口学者、专家,在航空航天部710所举行了人口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当前,中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面临的研究工作相当复杂。在广阔的人口研究领域中,如何瞄准方向,筛选课题,是研究工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此提几点建议,供同行们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浙江省人口迁移流动十分活跃。在迁移流动行列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迁移人群——外省婚迁女性,数量很大。她们给浙江省人口的婚姻、生育等方面带来了很大影响。
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为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为妇女创造了发挥聪明才智,施展才华的有利环境与种种机遇。也正是这种潮流音的推动,在改革、竞争,效益面前,中国妇女遇到了新的挑战。这突出反映在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和劳动力的合理组合上,妇女的劳动权益受到侵害,出现了女性就业难,女工编余多及不少单位用人时不欢迎女性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