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创作中意识与无意识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j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识与无意识是人类常见的两种心理现象,既属于心理学范畴,也属于哲学范畴,它们都是人类发展到较高历史阶段才形成的心理状态,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与无意识共同存在于同一艺术创作过程中,既有“主从之分”,又有“互相补充”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纯意识的艺术作品,也没有完全无意识的艺术作品,成功的艺术作品总是艺术家意识与无意识艺术共同构思的产物.
其他文献
在我国教学体系日趋完善的大环境下,钢琴教学越来越受到相关高职院校的重视.但由于学生群体存在差异性,要想在短时间内做到教育效率最大化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而分层教学方式能够有效避免上述问题,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水平由量到质的转变.笔者在这里首先阐述了分层教学的概念,接下来着重分析了分层教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最后对分层教学在当前高职院校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
高校素描基础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基础素描课程中极为重要的核心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创新能力的教学培养目标,首先必须让学生树立广义且宽泛的素描观念,拓宽学生对素描的理解和认识边界.在扩展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拥抱“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模式,参考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慕课等混合式教学,改变传统基础素描教学的单一化教学模式.
《好死不如赖活着》作为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纪录片,对其嗓音特色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导演陈为军从参与模式、连续性剪辑、视听和解说词等多方面进行叙述,并将其独有的人文关怀注入影片,使得影片再现真实的同时也包含着导演对生命真切的同情和敬畏.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创新点,录音艺术专业结合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以学生进入行业为培养目标,提升录音专业本科教学实验实训课程,合理使用学校和企业行业的各种教育资源,将实训课程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升应用型本科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工作,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全方位培养优秀的录音专业人才.
纪录片有多种类型,在不同的视域下阐释着不同的风格特色.历史文化纪录片《望长安》向我们细数了周秦汉唐等盛极一时的文明景象,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观众诉说秦地如烟的往事,以及秦人坚韧不拔的风貌和艰苦卓越的品性.该纪录片以陕西境内的各家陵园和坟冢作为线索,讲述与之相关联的历史典籍和故事.其中以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作纬,回顾历史发展的脉络踪迹,向我们一一展开那些年代久远的历史岁月和往事.
著名英国编导马修·伯恩,其改编的现代芭蕾舞剧男版《天鹅湖》从问世开始就备受瞩目.男版《天鹅湖》可谓是颠覆经典之作,取材于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却与原版所表达的内容完全不同.该作品围绕王子与女王、王子与头鹅与王子自身进行故事线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及结构展开研究,分析作品表现形式.
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的科学性评论与判断,艺术奖项则是对优秀的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评选与鼓励.作为依据艺术批评基本形式的一种,现代艺术奖项凭借对新时代传播环境与大众需求的适应,在完成了自身塑造的基础上健全了活动运作.首先,艺术奖项这一活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艺术批评的形式、艺术批评家的话语权地位,并将个人的精英性让位于众多专家共识性.其次,艺术批评者应夺回自己的话语权,这要求其与国内、国际奖项互动,并建立自己的权威性组织.最后,艺术批评要注意的是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同时与艺术奖项互为补充,这要求其合理利用
音乐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有声情表演、身形结合、演唱结合等等形式,无论是哪种表现形式,最终所要呈现的都是作品的内涵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境界与精神境界.音乐表演就是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音乐是表演的载体,身形表演是音乐的表现形式.二者结合,可以给观众带来极致的音乐享受.身形表演就是演员通过五官和肢体的动作来表演音乐,同时与声音表演相结合,给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身形表演者使得舞台表演的效果更加活跃,音乐更加生动,整个表演更有感染力,更具有观赏性.声型表演是向观众传达内涵与情感的桥梁,因此在整个音乐表演中占有十分重
在数字化背景下,做好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的创新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传承现状来看,当地要融入数字化信息技术,拓宽传承途径,建立完善的传承体系,让这一地区非遗文化艺术重新散发活力和魅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传承面临着挑战和危机.因此,本文通过结合数字化背景,就如何做好沧州段大运河非遗文化艺术的创新与传承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推动沧州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自处女作伊始,集编剧和导演于一身的贾樟柯便有意持续关注同一社会群体,聚焦有着鲜明区域特色的地域空间,敏锐捕捉当下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叙事母题,逐渐形成了明晰的贾氏电影美学.贾樟柯在作品中有意拼贴、挪用和重组其他媒介信息产生巨大“互文”能量的同时,更是拼贴、挪用和重组了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时空以及情节主题,这一创作上的自觉在电影《江湖儿女》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至此“贾樟柯导演作品”系列得以建构起了贾樟柯的“电影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