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卡尔的国际道德逻辑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l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德华·卡尔早年从事外交工作,同时在政治和历史方面卓有建树。他的《20年危机》被视为国际关系领域的经典著作,他本人也基本上被视为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历史学方面,著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919-1939》和《历史是什么?》,后者展现了卡尔的历史观。他本人的历史观与其政治观在方法论上有相通之处,都采用了两分法。但是,相比进步的历史观,卡尔在政治观上更为悲观,过多的强调了权力政治,忽视了道德可以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这种对于观念力量的忽视源于历史思维的局限性,体现了卡尔政治观的保守。
  [关键词]卡尔;国际道德;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1 — 0010 — 03
  
  一、卡尔的两分法历史观在其道德理解中的体现
  
  对于现实主义很多人都会加以误读,认为现实主义就是将权力视为国际政治的核心,而道德在国际政治中是没有地位的。实际上,上述观点只是极端现实主义的表述,而更多的现实主义者,尤其是那些被视为经典现实主义者更多地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区分国家道德和个人道德的必要性以及在以权力作为核心的国际政治中道德的局限性。
  被视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政治现实主义”奠基人的卡尔在《20年危机》这本著作中试图做到在政治中将权力与道德结合,而不是对某一方面的偏颇。他批判了乌托邦主义,但并不全盘否定它;他重视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地位,但并不主张赤裸裸的权力斗争;他极力反对道德至上,但不全盘否定道德。他说:“说政治人只追求权力,就像说经纪人只追求利润一样,只能是一种虚假的论断。政治行动的基础必须是道德和权力的协调平衡。”〔1〕罗伯特·吉尔平曾评论:“相比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卡尔的《20年危机》将道德和现实主义视角结合得更为成功。”〔2〕也正是因为此,有学者认为卡尔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透露着一种辩证的二元论思想。〔3〕也有学者认为他真正信奉的是一套三分法的辩证结构,在两个极端之间还存在一个“完美的平衡”。〔4〕
  如果联系卡尔的历史学家身份将会发现,卡尔的这种视角与他两分法的历史观是相通的。在他的《历史是什么?》这本书中,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各个方面都让我相信,而且非常强调地让我相信“是”与“应该是”之间的两分法是绝对的,也是不能调和的。”〔5〕 “历史学家是在事实与解释之间、事实与价值之间获得平衡的。他不能隔离两者。”〔6〕这种研究历史的视角在他国际政治思想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二、无法摆脱的道德相对主义源自无法对环境的超脱和明显的目的性
  
  尽管卡尔一再强调寻求权力与道德的结合在具体政治行动中二者的平衡,但这种理论上强调的结合在现实面前却陷入了困境。另一位经典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对此看得很清楚:从根本上讲,卡尔面临的是一个哲学困境,他企图调和在哲学上无法调和的问题,通过建立一个现实主义与乌托邦主义、理论与实践、伦理与政治的新的命题,来取代自由国际主义的思想传统,结果必然陷入道德的相对主义与工具主义,使道德沦为规避现实主义之逻辑后果的逃路。〔7〕用卡尔的历史观加以考量,就能发现这种道德的相对主义是其思想在主观和客观上无法超脱的必然结果。
  作为历史学家,卡尔曾说:“假如你没有首先掌握历史学家本人从事历史研究的立场,你就不能完全理解或鉴赏历史学家的著作;历史学家的立场,其本身是根植于一个社会与历史背景之中的。”〔8〕《20年危机》这本书的写作正值理想主义在欧洲盛行之时,整个欧洲弥漫着一种乐观主义情绪。国际联盟的成立、《非战公约》的签订使人民对和平充满了希望,相信人类将会克服战争的危险。面对这种乐观,卡尔展现了史学家的客观和辩证。他反对这种无视现实的盲目乐观,对人性善的盲目信任。在书的序言中他直接指出:“该书旨在反击1919-1939年间英语国家国际政治思想中明显且危险的错误,即几乎完全无视权力因素。无论学界还是民间,几乎所有的思想中都存在这种错误。该书提出的论点更多地强调了一个侧面,这在1939年是必要的,但时至今日,已是没有必要或是不合时宜了。”在这里,卡尔的目的性显而易见,在当时的客观情况下,他的首要任务是批驳乌托邦主义对道德的过多强调和过度理想,这也就难怪他对道德的谈论归根结底又回到了权力上。
  
  三、评价卡尔的国际道德思想
  
  (一)含糊的国际道德
  尽管卡尔对国际道德说了很多,但是在笔者看来,他并没有说出国际道德的具体内容,只是简略说了句国际道德就是国家道德,国家的义务才是国际道德的内容,之后对于国际道德和国家道德的概念就比较含混,时而用国家道德这个概念,时而用国际道德这个概念。可以说,卡尔并没有把国际道德放在一个具有独立内容的高度上,这与我们今天对于国际道德的理解不太相同。之所以如此,与他的时代背景、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多关系。那时,国联刚刚成立,发挥的作用是如此有限,处理的事物也是局限在几个欧洲成员国之间,欧洲官员处理事务的思维还没有从传统的均势战略、大国思想和权力政治的窠臼中超脱出来。二次大战以后,联合国的建立比国际联盟进步很多,《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等一系列国际法中都确立了一些为各国共同接受的普遍行为准则。这样的一种历史趋势在卡尔那个年代还是难以想象的。
  (二)历史观的进步性与悲观的政治观
  需要注意地是,卡尔强调的是当时普通人对于国际道德的认识。他认为理论家的道德准则讨论最多却最少实践而普通人的道德认识是最少被讨论,却最多被实践,因此是最值得注意的。实际上这是一种完全的现实主义倾向,他把自己作为理论家和外交实践家的出发点放在了普通人的认识和实践上,而并没有要达到一种去引导大众的高度。
  这点与他的历史观有些相悖,或者说他对历史的看法是很乐观的,相比之下,对国际道德的看法却悲观得多,仅仅在承认现状上,丝毫看不到进步性。在《历史是什么?》这本书中,他讲到客观的历史学家,意味着他有能力超越其社会环境、历史环境给视野带来的局限……意味着他有能力把视野投入到未来,以这样的方法可以使他比那些把观点完全局限在自己当下环境的历史学家更具有一种深入、持久洞察过去的能力。〔9〕而且他明确的表示过:“现在我返回我的起点,宣示我对社会未来的信心,对历史未来的信心。”〔10〕这种对社会环境、对历史环境的超越,对未来进步性的乐观到了国际道德这里却后退了。
  他更多的看到了国际道德的局限性,却并未对其的进步表现得乐观。他指出的两个局限性都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些许变化:
  1.关于平等原则
  卡尔看到了国家对于本国公民和外国公民的差别,看到了平等更多的是大国间的平等,看到了因为权力的使用而使得相互平等的理念毫无意义。笔者认为,联合国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大国和小国同样的机会平等,至少也提供了一个平等发言权,更何况小国还可以结成一些联合壮大自己声音,这较以往的国际体系绝对是个进步。还有,卡尔忽视了权力的使用问题,似乎大国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权力。实际上,在现今的框架下,大国也不能随心所欲的使用权力,必须考虑世界人民的舆论压力以及这样做所带来的长期的无形的后果。譬如,911事件之后,布什采取了所谓的单边主义,将联合国放在一边,提出了预防性外交。这样的行为长期来看遭到了更多的反对,其政策也难以为继,更不利于国家形象。
  2.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
  卡尔认为国家很难将世界共同体的整体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他曾论述到解决这一困境,国际社会曾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希特勒从达尔文那里借鉴过来的适者生存理论,希特勒把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解释成为最适者的利益,最适者被认为具有较高的伦理观,因此只是需要在实践中证明该国是适者,这也就是德国的扩张主义。另一种方法就是以威尔逊和汤因比教授为代表的主张利益和谐的新自由主义。而这种论调实质与希特勒并没有什么不同,即宣扬同胞具有较高的伦理观,结果也就将整体利益等同于自己利益所在的局部利益。卡尔对此的悲观并非独特,而是代表了很多政治家对国际政治的悲观、对由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社会的悲观。正如摩根索在《政治学的困境》一书中所说的:“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所构成的,那么国际政治中实际上最后的语言就只能是国家利益。”〔11〕
  然而,二战以来,国际社会发生了飞速的变化,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国际政治也在前进。尽管国际社会还是由主权国家构成,但是非政府国际组织、跨国集团的出现和增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各个国家都已经认同了全球利益这个概念,认同了国家利益之间的重合,更加认识到解决全球问题需要各国的合作,仅仅依靠某一国是难以解决全球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同美国的单极,却不认同美国的全球霸权。而且单极的霸权是很容易遭致其他国家的反对。不同于希特勒时代所早就得国家整体民族狂热,今天普通的民众也很难再被适者生存这样的说辞所迷惑。可以说,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矛盾因时代的发展在慢慢缓和,或者由于新变化带来了新观念,在更大的议题下这一矛盾得以一定程度的消解。当今欧洲资深外交官罗伯特·库珀在《和平箴言》中曾讲到:“当你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扩大范围。”〔12〕 “为什么英国、法国和德国在对抗千年之后,不再考虑与对方打仗,其原因是对‘我们’进行了重新定义。”〔13〕
  (三)忽视观念力量源自历史思维的局限性
  作为历史学家,卡尔潜心研究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重视历史的客观性。他说:“一些历史学家所写的历史比其他历史学家所写的要持久一些,包含更多终极特色和客观性;这就是那些我可以称之为对过去和未来都有长远眼光的历史学家。”他反对黑格尔那种的“绝对精神”将历史终结,他强调历史的未来和进步性,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历史事件与前进中不断出现的将来目标之间的对话。但是实质上,历史的进步在他这里指的是一种宏观的社会发展趋势。这里他没有讲到观念的进步、或者说观念的作用。他不断强调历史学家总是根据自身的主观判断来选择材料、塑造事实。历史又因此可以称作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之间互动的过程。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固定了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这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很难跳出历史的思维传统来考虑人塑造出来的观念的力量。
  这种历史思维的局限性在国际道德上就表现出了较多的悲观色彩,只重视强权的作用,而忽略了道德的作用。笔者认为,国际道德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内容的概念也具有进步和发展性,正如物质社会的发展一样。一旦已经形成了到达一定高度的道德观念只能进步而很难再退步,我们很难想象当今已被全世界普遍认同的“人道主义原则”和“反对恐怖主义原则”有一天会自动消失。9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强调了认同、观念的重要性。这种起初被视为边缘流派的声音逐渐被划为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外的另一独立流派,其重要性逐渐被学者接受。实质上这也正是人们无法驳斥且正在认清的。国际道德观念,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必然会有自己的发展轨迹而且会是进步的。很多学者已经在做努力去促进国际道德观念的深入人心。70年代末罗尔斯《正义论》提出了正义原则目的在于将这样的观念根植人心,对此他毫不隐晦的说:“我所尝试做的乃是将传统上由洛克、卢梭及康德所代表的社会契约论普遍化,且将它推向一个更高的抽象层次。”〔14〕这个“抽象层次”实际就是指,全体公民接受、认可一种普遍的体系化的道德原则,以此达成一致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卡尔.二十年危机〔M〕.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93.
  〔2〕Robert Gilpin . Conversatio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
  ons: Interview with Robert Gilpin,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 19.Issue 3.Sept 2005.
  〔3〕刘红站.富有批判和激进色彩的道德现实主义著作—解读E·H·卡《二十年危机》〔J〕.欧洲研究,2005,(04):144-151.
  〔4〕Charles Jones, E.H. Carr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Duty to Li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5〕〔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29.
  〔6〕同〔5〕.236.
  〔7〕石斌.“非道德”政治论的道德诉求—现实主义国际关系伦理思想浅析〔J〕.欧洲,2002,(01),11.
  〔8〕同〔5〕.127—128.
  〔9〕同〔5〕.227.
  〔10〕同〔5〕 237.
  〔11〕张力力.现代国际关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41.
  〔12〕〔英〕罗伯特·库珀.和平箴言—21世纪的秩序和混乱〔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34.
  〔13〕同〔15〕.147.
  〔1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9.
  〔责任编辑:程学军〕
  
  UnderstandingOn Carl’sInternational Morality Logic
  ——through his view of history to be read
  MaYa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 study ,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 Edwards Carl early years engaged in diplomatic work, while make great achievements on the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aspects . His "20-year crisis," be regarded as classics o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e himself was mainly considered as a representative of realistic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history, he wrot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 :1919-1939" and "What is history? "Which show his view of history. His view of history and its political vision of the methodology have adopted the dichotomy. However, compared to the progress of history, Carl takes a more pessimistic view in politics, ignoring the moral dynamic can play an active role. The neglect of concept’s power stems from the limitations of historical thinking, reflecting his conservative political outlook.
  Key words: Carl,international morality, historical view
其他文献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作品名称:《紅土壮乡——采茶》  荣誉奖项:2016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钱绍武学术奖·金奖  2016年“圣发·艺雕家杯”全国雕塑专业毕业生作品大奖赛一等奖  作品材质:铸铜  创作年代:2016年  雍韬点评:  作为2018年刚毕业的清华美院硕士研究生,青年艺术家傅加不长的学习创作经历中。在参展,获奖及收藏方面有着不俗的成绩。毕业创作(《红土壮乡——采茶》获201
在希望广为流传的小新闻里,金承志会选择下面3个:小时候被电过;他小名叫璐璐;从小妈妈给他穿女装,直到上小学,他才知道自己是个男的,“这个事情其实很好,让我对于女孩子格外地喜欢。”有一天,妈妈看到他大哭,问为什么,他说“刘备死了”,妈妈说,刘备死很久了。  作为彩虹室内合唱团的指挥,金承志时常一人分饰N角念对白。归因于童年,爸妈在外工作,自己弹琴无聊,和自己演戏成为很酷的事,“孤独但不寂寞,用音乐自
有那个范儿。  这是冯小刚第一次见余文乐的感受。他发现香港人余文乐普通话说得很不错,跟他交流起来没有任何障碍,更重要的是,这个年轻人阳光时尚,充满个性。  余文乐向冯小刚讨角色。冯小刚说,那你演个手机产品经理吧。手机里的秘密  短短5分钟,余文乐分别饰演了多个角色。在不同的场景切换中,他演绎了金立超级续航手机M6三大功能:“私密空间、支付安全、专线通话。”平时,余文乐是个很容易丢东西的人,在了解金
他喜欢浓烈的色彩,跳脱的笔触,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上王冠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这个名字最近又回到公众视线中。他的涂鸦《无题》于5月18日拍出1.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5亿元)高价,这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第一幅超过1亿美元的作品。  “黑人艺术家”“黑人毕加索”,这些标签他都不喜欢。巴斯奎特说,他只是艺术家,与肤色无关。至于“黑人毕加索”,這称呼并不让人引以为傲,听上去像是赞美,但在他看来
正午时分,龙美术馆的透明屋顶帘幕闭合,发出嗡嗡的声音。  这声音吸引了刘益谦的注意力。他出了会儿神。  几秒钟之后,他的思绪仿佛从一个遥远模糊的地方回来了,“有时候回顾(参与艺术品拍卖)这20年,好像做梦一样——我一个只上到初中二年级的人……”  从1993年参加嘉德第一场拍卖会开始,20年来刘益谦持续以令人咋舌的大手笔买入,少有卖出。2009年,刘益谦、王薇夫妇在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购入价值13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失地农民问题越来越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失地农民拒绝市民化的原因做了结构化的总结,对推动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对策做了简要的分析,对农民权益、社会保障相关研究的走向做了初步的判断。  [关键词]失地农民;农民权益;市民化;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3 — 0063 — 02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童小军指出: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成长发展受到阻碍的儿童均可被归为困境儿童。随着我国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问题的研究深入,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有了更科学的认识。过去缺乏“读写障碍儿童”“沟通障碍儿童”“学习困难儿童”等专业概念,简单粗暴地将他们定义为“笨孩子”,那么,这类儿童的困境很难被提升为需要在公共领域来关注的事件。  (摘自2016年9月8日《人民日报》)
2001年5月中旬,警方接到一宗杀人案件报警电话,在将军澳的景林村靠近宝琳北路的一幢住宅单位内发现四尸命案,一家三口灭门以及孩子的钢琴老师。警方到现场后,勘察发现命案现场非常奇怪,尸体显示死者都是被刀具利器所杀,但是屋内血迹很少,也就是说喷溅现场不明显,但都是第一现场,男主人及妻子在卧室横卧,头部冲门方向,背对窗户,男主人的颈部被割开一个10厘米长的刀口,身上别无他伤,只有少量皮肤有破损血迹,气管
指导教师:陈克、陈晓阳    学院派的当代雕塑艺术  大雨滂沱的初夏,一年一度的雕塑系毕业创作展在学院美术馆开幕了。四年的学习、小半年的日夜兼程,这批创作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日渐精湛的技巧、个性鲜明的面貌获得了业界内外的普遍关注。通过这几年的尝试,在国内艺术界蓬勃发展了20多年的当代艺术,已经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学院派的堡垒中,既不盲从、亦不顽拒,而是因势利导、吸收扬弃,使得象牙塔里的学院土壤一样可以生
《档案:一部个人史》  作者:【英】蒂莫西·加顿艾什  译者:汪仲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9月  编者按:加顿艾什是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1970年代末,为了研究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年轻的他曾在东、西柏林停留数年搜集材料。没想到,他在东德的行动被认为是间谍行动,被秘密警察和线民盯梢,留下325页秘密档案,代号为“罗密欧”。两德统一后,档案开放,他根据档案和自己的日记,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