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砂岩多因子储层精细分级评价方法r——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上段H3砂组为例

来源 :石油实验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西次凹渐新统花港组上段H3砂组为低孔低渗—低孔特低渗致密砂岩储层,优质储层分布成为制约开发产能的关键问题.基于岩心、测井及物性测试等资料,对该区进行了沉积微相刻画和储层物性分析,结合构造、沉积微相发育特征,对储层展开精细分级评价和优质储层预测.研究表明,H3砂组储层分布主要受构造特征、沉积微相、砂体厚度和孔渗条件四个因素影响.在综合分析各因素与含气饱和度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受产能约束的四因子储层精细分级评价标准,把H3砂组储层划分为“甜点”储层(Ⅰ类)、中等储层(Ⅱ类)和无效储层(Ⅲ类)三种类型.优质储层预测研究区H3-3小层为可能的高产能潜力带,H3-1、H3-2和H3-4小层次之.
其他文献
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和能谱分析等手段,对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中的石英、长石、黄铁矿、碳酸盐类和黏土矿物进行了有效识别与划分,分析了矿物成岩演化序列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独特的成岩改造是优质页岩储层形成的关键:(1)莓状/自形黄铁矿、生物石英和微生物白云石主要形成于同生—早成岩阶段早期,对页岩原始孔隙的保持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作用,其建设性支撑格架作用对优质页岩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此类矿物与陆源碎屑构成的刚性支
为准确评价湖相泥页岩脆性及探究其影响因素,选取了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曲塘次凹古近系阜宁组二段湖相泥页岩样品,利用全岩X衍射分析、有机碳测定、镜质体反射率测定、扫描电镜、三轴岩石力学等实验技术手段,分析了样品的矿物成分、地球化学、储集空间等特征;并采用测井、强度参数、矿物成分以及应力—应变曲线变化特征等方法评价其脆性特征.结果表明,页岩主要为云质页岩和灰质页岩,脆性矿物含量较高;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25%,且已达到成熟阶段;储集空间由特低孔和裂缝组成;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表现出较强的脆性特征;不同方法的脆性评价结果
为探讨致密砂岩油藏储层流体差异性赋存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HQ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油层组及HS地区长6、长8油层组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高速离心实验,按渗透率区间、地区、目的层层位定量分析储层岩石可动流体含量、不同级别喉道控制的可流动孔隙空间等储层流体差异性赋存特征.不同渗透性级别的储层中,不仅总可动流体饱和度差异较大,而且可动流体赋存的喉道区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渗透性好,可动流体由较大喉道控制;渗透性差,可动流体主要由较小喉道控制.在较小喉道半径区间(小于临界喉道半径),随喉道半径增大,可动流
为进一步拓展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技术在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准噶尔盆地下二叠统风城组碱湖相含油气系统为例,开展了沉积有机质的生烃研究.结果表明,7组红外官能团具有指征意义,并据此提出3个红外结构新参数,即A指数(A2920/A3600)、B指数(A2920/A1460)和C指数(A1140/A1600).A指数揭示盐岩区烃源岩具有更高的生烃潜力,B指数揭示可能存在热液流体影响导致盐岩区有机质具有异常的热演化,而C指数表明从边缘区到盐岩区,随盐度的升高,有机质的分子聚合受到影响.据此,位于沉
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一段发育形态各异的滑石,作为一种热液蚀变矿物,其形成机理及对茅一段储层的影响尚待深入探索.以四川盆地西南地区茅一段的滑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结合扫描电镜、包裹体均一温度等测试数据,在精细描述滑石颜色、结构、赋存状态的基础上,探讨了滑石形成机理.茅一段滑石主要赋存于泥晶生屑灰岩、生屑泥晶灰岩和灰质云岩中,以交代生屑颗粒或呈星点状赋存于泥晶灰岩中;滑石是硅质热液流体与富镁碳酸盐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交代作用而形成的,属于热液交代型;储层中滑石含量与储层物性呈正相关关系,滑石在形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顶部风化壳缝洞型储集体是主力产层,在其下部依然发育规模性储集体,为探讨这套储集体的成因机理,在A井区开展了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稀土元素和阴极发光等分析测试工作.洞穴和构造裂缝方解石的δ18 O和δ13 C值明显比灰岩背景值偏负,具有δ18 O不变而δ13 C可变的趋势,δ18 OPDB均值为-14.74‰,为脱气作用形成的大气水方解石线.洞穴和构造裂缝方解石的87 Sr/86 Sr比值介于0.709622~0.709968之间,明显高于背景值,主要受壳源锶的影响;稀土元素中C
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中广泛发育固体沥青,记录了重要的油气成藏信息.基于岩相学、反射率、激光拉曼光谱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结合构造和成藏演化史,探讨了沥青的成因、来源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指示意义.研究区三工河组储层沥青主要赋存在构造缝中,裂缝面存在弯曲变形,矿物显微构造变形明显,指示沥青形成与构造活动破坏古油藏有关.沥青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结果指示沥青主要来源于二叠系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的烃源岩,具有混源成藏特征.沥青成熟度较低(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0.62%~0.79%),
合理的区带划分对含油气盆地勘探评价与部署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对具有多旋回演化与复杂成藏过程的中国中西部叠加改造型盆地的区带划分研究甚少,缺乏相对统一方案.基于区带的涵义及其外延,针对叠加改造型盆地具有多套组合、多期改造、多类含油气系统复合的特点,提出了以“原型控源、迭加控藏”为主线的划分思路、方法和流程.区带划分,需要从盆地整体研究出发,分析盆地建造—改造过程中原始成藏地质要素分布及其后续的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明确盆地中不同成藏组合在迭加改造过程中的含油气系统类型及其分布,揭示每类含油气系
前人研究表明,部分芳烃化合物比值参数与有机质成熟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为了明确常用芳烃化合物比值参数在不同含硫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通过对四川盆地低熟固体沥青样品开展在单质硫和含硫矿物(黄铁矿、硫酸亚铁、硫酸铁和硫酸钙)存在条件下的加水热模拟实验,进而探讨上述含硫物质在固体沥青热演化过程中对其中所赋存的芳烃化合物的影响.研究表明:各类含硫物质均不同程度影响了芳烃化合物甲基化、甲基重排及去甲基化的进程和强度,随之改变了常用芳烃化合物比值参数的适用性及适用范围.但也存在一些在含硫环境下仍能稳定表征有机质成熟度的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在7000 m以深持续发现大型油气聚集,但由于其复杂的地质结构与演化特征,仍需进一步加强油气成藏研究.位于塔北隆起西南部围斜的跃满地区发现了埋深在7100~7600 m之间的超深油藏,通过对该油藏的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分析,厘定了超深油藏成藏的有利条件:深大断裂一方面控制了岩溶作用的发生,导致一间房组大规模层间岩溶的发育与断溶体圈闭的形成、并与上覆吐木休克组和桑塔木组有效盖层组成了有利的储盖组合;另一方面作为流体运移的优势通道,为来自寒武系—奥陶系烃源的油气运移提供了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