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和多元:基督教和儒学传统中的良知自由

来源 :文史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比较儒学和基督教传统各自对良知自由学说,也就是对宽容和多元文化的贡献,结论是:两种传统主要的区别在于,清教徒基督教发展出了保护良知自由的宪法和法律,而儒家则没有。我对儒家传统中良知自由主题的了解来自两部论著,一是马来西亚华人彼得·张的博士论文,二是哥伦比亚大学西奥多·德·巴里教授所著的《儒家的困境》。
其他文献
贤能政治批评家应该质疑贤能政治基本原则的可靠性,并指出在实践中贯彻“选贤使能”的不可行性。英国公务员制度的两位改革者于1854年撰写的《诺斯科特特里维廉报告》引发公众的两极反应:自由派认为竞争性考试是最伟大的公共改革之一;保守派则担心计划在实践中行不通,以带有主观性的“根据功绩来晋升”取代根据资历晋升,为任人唯亲大开方便之门;将竞争推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可能对公务员系统的社会活力和弹性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违反民主问责原则。贤能政治会产生一种唯我独尊的中央集权,造成政府精神的转变,可能把英国社会变成由暴君和奴隶
《隋书·经籍志序》“梁有五部目录”并非是指梁代有五种目录著作,而是指梁代有将书籍分为五个部类的目录著作;“五部目录”并不针对《隋志》簿录类著录的刘孝标《梁文德殿四部目录》而言,而是针对《七录序》中的刘孝标“文德殿目录”与祖啦“术数书目录”而言——《隋志序》将此二者合并理解为一种目录,该目录也就成了“五部目录”,其著作层面的指向则是《古今书最》所载的《梁天监四年文德正御四部及术数书目录》;梁代并无“五部目录”,将“文德殿目录”与“术数书目录”理解为一种目录并不符合实际,而是出于对《七录序》与《古今书最》的误
<正> 基督教的伦理道德,不仅是基督徒宗教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而且对西方的世俗伦理乃至整个文化具有漫长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对基督教伦理的研究不只属于宗教理论的范围,也是西方文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近代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冲撞与交汇,已是无法回避、不可逆转的态势。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中西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的相互激荡更趋频繁。象韦
<正> 西教渐入中土,早在明季及清初就荡起过微澜,这可以追溯到利玛窦、汤若望、张诚等耶稣会神甫在宫廷内外并非拘囿于布道的活动。然而天国的福音哄然喧腾于九州,则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情形。西教紧随坚船利炮的肆虐呼啸而来,却于军事、政治和经济的掳掠侵蚀之外,
<正> 我国房地产业经过前几年的高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十分引人注目的一个新兴产业。然而,与此同时,中国的房地产业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近两年来的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困难。其中关键则是市场问题。中国房地产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有赖于建立一个运作规范、竞争有序但十分活跃的房地产市场。本文拟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搞活我国房地产市场谈一些看法。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鲁迅和胡秋原常常被同时提起,又常被放在“一褒一贬/一贬一褒”的评价系统里。褒贬的天平落在哪一边,则取决于时代意识形态。而打破“二项对立”的意识形态思维模式,以“介入”历史的眼光和思想史视野,则会发现交织在一起的不同线索,其中“历史”的线索会让我们发现二人如何曾“同途”终“殊归”——在鲁迅与创造社“革命文学家”论争时,18岁的胡秋原曾以相近的问题意识和不同的理路加入了论战,成为鲁迅在论战中的重要盟友;但在“自由人一第三种人”论争中,二人又分属不同的阵营,鲁迅的“一句话判语”和对胡秋原观
清代陶渊明绘事较前代更为繁荣,数量和质量皆有超越前代处,产生了足以冠称整个中国绘画史的陶渊明绘画,陈洪绶、戴本孝和石涛等人的作品可为代表。清代陶渊明绘画有三大创造:第一,人物肖像图与故事图相结合产生了优秀作品,以傲然的风骨给人留卞难以磨灭的印象,改观了传统的陶渊明画像,这以陈洪绶为代表;第二,发扬光大了渊明诗意图,将陶诗境界以绘画的形式进行艺术再创造,这以戴本孝和石涛等人为代表;第三,版画等工艺中出现陶渊明形象,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世俗化和人间化倾向。
理论的形成与社会分工、人类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人们的利益关系密切相关,理论一经产生就不会完全依附于现实,但仍要受制于现实条件.这样就有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理论与现实是一对矛盾,二者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别性.理论是现实的反映体现的是理论与现实的统一性,而所谓理论反映现实主要表现为作为反映事物普遍联系的抽象思维对那些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现实而非一切现存事物的认识;理论研究的直接目的是求知,它要经过一些中间环节才能反映现实和为现实服务,并不直接与现实发生联系,而表现出某些相对独立性,这说明理论与现实是有差别
尽管赫勒论著的内容颇为丰富、复杂,但其最主要的议题是现代性,她最关切的问题仍然是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遭际、沉浮、命运变迁及其引发的精神世界的变化,尤其是现代人的自由、精神的健康、精神家园的建设.赫勒现代性研究的总体思路是,首先弄清楚现代的含义,再研究现代性的成分,廓清现代性的基本要素后,分析现代性的三种逻辑及其关系,探究现代性的运作、运行机制,最后研究个体在现代性中的沉浮、命运.赫勒通过严谨、缜密、精细的勘探,能够使我们清楚地认识西方世界进入现代的复杂而艰难的历程,推进了对西方现代世界、现代社会、现代人命运
科学与道德、信念与态度、信念上的分歧与态度上的分歧的区分,是史蒂文森的情感主义态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情感主义态度理论是从一个假定开始的,即科学以一致为标志,而道德以分歧为显著特征。在具体的道德生活中,人们的伦理争论往往起因于伦理分歧。阐明信念与态度、信念上的分歧与态度上的分歧的关系,包括它们如何发生相互关系,是伦理分析的中心问题,也是伦理学研究的真正任务。史蒂文森认为,信念与态度、信念上的分歧与态度上的分歧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伦理争论常常并非只包含某一种分歧,完全排斥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