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邦,香韵流长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fei74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历史上耀眼的辉煌,唐代令无数人心向往之。它的极致风韵,也透过文字、画卷甚至陶俑、乐器等得以留存至今。而对于盛唐气象的另一重要载体——香气,却甚少有人留意。其实,若论史上用香之瑰丽璀璨、磅礴大气者,非唐莫属。

【杨贵妃与龙脑香】


  中国本土所产的香料不多,汉代以前,主要是兰、椒、桂之类。至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后,大量的西域珍贵香料进入中国。这之后,中国人的嗅觉、味觉变得更为精彩。
  到了唐代,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从西北内陆进入西域各国,路上商贾来往不绝,“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正是当日贸易繁荣的描述。在陆上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亦得到了蓬勃发展。早在唐初,广州已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开元天宝之际,广州成为“利兼水陆,环宝山积”的外贸港口。安史之乱后,陆路交通阻隔,往来不通,海路贸易更得到了大契机,各种香料经由此地进入中国。
  外来香料改变了古人的用香习惯。秦汉之前,香料多直接取自自然,切块切片后,随身佩戴,发挥其自然香味。此种取香方式,香味不够浓郁。外来香料多经过加工,提炼出植物树脂与挥发油。此种香料纯度高、味道浓郁、易燃烧,如龙脑香、苏合香、乳香等,传入中土后,被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加以熏烧。燃烧香料,既可以取其香味,在天气寒冷时,更可取暖。
  到了唐代,各种香料涌入中国,更带来了奢华风气。香料普遍被士人们所使用,正是在这个时代,诗人们吟唱出了“劝君且饮郁金香”这样的千古名句。唐人流行将香料佩戴在身上,往往人未至,香已袭来。翩翩少年郎们,骑着青色、黑色的骏马驰来,人穿过了红色的桃花之下,留下的唯有香味袅袅。
  有唐一代,人们使用着各种香料。天宝末年,交趾进贡龙脑香,此香如蝉形,在宫中被称为“瑞龙脑”。唐玄宗赏赐了十枚瑞龙脑给宠爱的杨贵妃,十余步内,即可嗅到“瑞龙脑”的香气。杨贵妃暗中将这十枚瑞龙脑转赠给安禄山三枚。族兄杨国忠知道后,大为不平,跑去宫中责问:“贵人妹得此佳香,为何只送给那个安禄山呢?”杨贵妃笑道:“兄若得为相,胜此香十倍。”后日李林甫一死,靠着杨贵妃的关系,杨国忠果然青云直上,升任右相。
  承平之时,玄宗好女色,喜夜宴,每酒酣之时,便以琉璃器盛龙脑香数斤,赐给群臣。冯谧看到玄宗拿了这么多龙脑香出来,自告奋勇道:“臣请效陈平,为宰。”宰,即在村社祭祀中主持分割肉食的人,陈平少年时为宰,分肉公平,为乡里称赞。故而冯谧请求效法陈平,公平分配。可冯谧之言行并不一致——他分了一半龙脑香给其他人,然后捧着琉璃器里剩下的另一半,对玄宗求道:“余下的,请皇上赏给录事冯谧吧。”玄宗一笑,点头同意。
  一年夏日,玄宗与亲王下棋,令贺怀智弹琵琶助兴,杨贵妃站着观棋。玄宗数子之后将输,杨贵妃故意将一只宠物狗放到棋盘上捣乱,棋局大乱,玄宗大悦。此时缕缕清风拂过,将杨贵妃的领巾吹到贺怀智的帽子上,过了好久,领巾方才掉落。贺怀智回家后,浑身洋溢着香气,后来他将帽子取下,放在锦囊中保存。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十四日“马嵬驿事件”发生后,杨贵妃香消玉殒。至收复长安之后,贵妃身死已久,玄宗禅位,居于宫中,追思不已。贺怀智将锦囊中保存的帽子进上,并讲述了当日之事。玄宗打开锦囊,嗅到香气,不由得泣道:“此瑞龙脑香也。”晚唐诗人黄滔曾写《马嵬二首》,将龙脑香视为杨贵妃永恒的印记:“龙脑移香凤辇留,可能千古永悠悠。夜台若使香魂在,应作烟花出陇头。”
  玄宗之后,大唐的皇帝没了昔日的阔绰,可龙脑香是一日也不可少的。在宫廷中,龙脑香也被用来制作成食物,其中就有一道“龙脑煨芋头”的名菜:“李华烧三城绝品炭,以龙脑裹芋魁煨之。”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御厨烹调了一款“清风饭”。清风饭的烹制方法,采用水晶饭、龙睛粉、龙脑末、牛酩浆等搭配在一起,再用八金提缸垂入冰池,至酷暑时分食用,可以用来避暑降温。
  唐代宫中,还有龙脑入酒的记录,将龙脑浸入酒中而成的“鱼儿酒”:“裴晋公(唐代政治家裴度)盛冬常以鱼儿酒饮客。其法:用龙脑凝结,刻成小鱼形状,每用沸酒一盏,投一鱼其中。”更有直接食用龙脑香的记载。宝历二年(826年),淛东国进贡舞女二人。一名飞鸾,一名轻凤,“所食多荔枝、龙脑之类”。淛东国,史书中仅此一处有记载,从舞女喜食荔枝、龙脑来看,可以推断出其地理位置应在东南亚一带。
  皇室离不开龙脑香,吟诵着诗篇的士人们,自然也少不得在身上挂个香囊,熏点龙脑香。唐代有怀念周瑜风采者,“以钿合盛龙脑香,外系以锦锦”,欲借东风,以龙脑之香,“而得梦周郎也”。龙脑可得,只是不知梦中可有周瑜否?

【丁子香拌生鱼片】


  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古时作为香料所使用的丁香,主要有两种。一为干燥花蕾(公丁香),因其花筒细长如钉,花香浓郁,故名为丁香(丁子香)。另一种则为成熟的果实,名为鸡舌香(母丁香),其得名来自于种仁有两片形状似鸡舌的肥厚子叶。
  母丁香(鸡舌香)主要出产于东南亚一带,较早有记载的则是杜薄国。杜薄国,地处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在当时尚为化外之地的东南亚地區,杜薄国相对较为文明,国人面貌白皙,普遍种植稻田,盛产鸡舌香。
  丁香产自印度、东南亚地区,在秦汉开辟岭南之前,在中原地区尚无使用。唐代的广州,“地当要会,俗号殷繁,交易之徒,素所奔凑”,乃当年海上丝绸贸易的最大集散地,云集了东南亚、阿拉伯、西亚等地的商船,也加速了丁香的传入。而一些僧侣前往印度时,也选择从广州搭船,并在印度亲身感受到了丁香的魅力。
  在古印度,丁香很早就被用来消除口气,“母丁香,气味尤佳”。在传入中土后,丁香的用途更为广泛,从消除口气,到配制香料、入药、烹调乃至成为建筑材料等。在汉代,郎官奏事对答时,要口含鸡舌香。三国时期,曹操与诸葛亮虽处于敌对阵营,可互通使节时,曹操也不忘送上几斤鸡舌香给诸葛亮,大概是觉得能言善辩的诸葛亮要经常向刘备汇报,需要这种清新口气的香料。   到了大唐,丁香也是流行之物。唐人诗中多有口含鸡舌香之句,如刘禹锡诗云:“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李商隐诗云:“暂逐虎牙临故绛,远含鸡舌过新丰。”《隋唐演义》第七十六回中写道,武后笑着解释自己为何不重用宋之问:“朕非不爱其才,但闻其人有口臭,故不便使之入侍耳。”原来宋之问人虽俊雅,却自小有口臭之疾。曾有人在武后面前说起,故武后不愿与之亲近。内监将武后所言,转给了宋之问。宋之问听了后很是羞惭,自此常含鸡舌香于口中,以希进幸。
  母丁香主要被用来去除口气,公丁香则被唐人用来拌生鱼片。唐代有一种“烧尾宴”,凡是官位升迁,均要设宴感谢皇帝。“烧尾”之意,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兽可变人,但尾巴不能变没,只有烧掉;二说是新羊初入羊群,只有烧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说是鲤鱼跃龙门,须用天火将尾巴烧掉,方能成龙。“烧尾宴”持续的时间不长,始于唐中宗景龙年间,终于玄宗开元年间。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韦巨源升任尚书左仆射,依例在家设宴招待皇帝,所设菜肴,精美绝伦。

  这次宴会共上了58道菜,冷盘、热炒、烧烤、汤羹、甜品、面点等一应俱全。据说,其中有一道“丁子香淋脍”,丁子香,即公丁香。这道菜,是用丁子香拌和生鱼片,蘸醋食用。古代食用生鱼片,一般搭配芥末食用,孔子即云:“不得其酱,不食。”唐代厨师在烹调时却打破常例,以食用丁香来调味。丁香味辛香,能去除鱼的腥味,与鱼片搭配,能调制出独特的味道。只是丁香珍贵,这道菜肴,只有韦巨源这样的高官,在招待皇帝时才能拿得出来了。

【肉豆蔻与消灵炙】


  为了管理广州的海上贸易,玄宗时期,已在广州成立了市舶使,“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唐大和尚东征传》载:“(天宝九载)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有香药珍宝,积载如山。”正是广州进口的无数香药珍宝,才为大唐皇室提供了各种日常使用的香料,如龙脑香、肉豆蔻之类。
  唐懿宗有八个女儿,其中郭氏所生的同昌公主,最得宠爱。大中三年(849年)七月三日,此女出生,可到了说话的年龄,此女却一直不开口说话。某日,女儿突然说话,郓王李温很是惊异,不久登基即位,遂以为此女能带来好运。
  咸通九年(868年),同昌公主下嫁韦保衡。懿宗倾尽宫中珍玩,为女儿作为嫁妆,乃至公主宅院的窗户、井栏、药臼、槽柜、箕筐等,均用金银制成,并以水晶、琉璃、玳瑁等为床。韦保衡此人,家中本就是巨富,财力雄厚,又于咸通五年登进士第,“以幸进无艺,同年门生皆薄之”。结婚之后不久,咸通十年,韦保衡为尚书,次年为宰相。
  同昌公主日常乘坐的七宝步辇,四角缀有五色锦香囊。囊中贮有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皆为各国所进献,还杂以龙脑、金屑等物,外缀水晶、玛瑙,以及用辟尘犀所刻镂的龙凤花。每逢出游,则芳香街巷,晶光耀日,令观者眩目。
  有宫中宦官至广化旗亭饮酒,突然店中有异香飘来。宦官们觉得奇怪,这种香味,在宫中时曾闻到过,有点类似龙脑的香味,于是就询问当垆卖酒者,异香从何而来。卖酒者云:“公主步辇夫,将锦衣换酒,留于店中。”宦官们一起看了锦衣,嗅着龙脑香,无不惊叹。
  女儿出嫁之后,懿宗唯恐她在夫家吃不惯,每日赐御馔汤药,传送御膳的宫中宦官奔走不息。所赐菜肴有消灵炙、红虬脯,酒则有凝露浆、桂花醅。红虬脯,据唐人描述,将此物盛在盘中,高达30多厘米,如虬龙一般健硕强韧。用筷子按压与寻常的肉脯并无差异,但筷子撤回之后即刻回弹,因而可能是动物蹄筋所制。此类饮馔为常人闻所未闻之物,想必是御宴中的极品。
  消灵炙,据说是从羊身上只取肉四两制作而成,虽经酷暑,也不败坏。从“炙”一字来看,此道菜乃是将肉烤制而成。其法取羊后腿肉,整治干净后,将肉切成大块薄片,在案板上铺平,撒上盐,卷成圆筒状晾干。将晾干的肉片,放入烤炉内烘至肉片干后取出,再上笼蒸一小时,然后入油锅炸透,起锅后再晾干。制作好的肉片,色泽红润,配上豆蔻等佐料,既能长期保存,口感也佳。
  制作消靈炙时,要使用肉豆蔻,去除羊肉的膻味,增加辛香。肉豆蔻的花朵果实与豆蔻相似,只是没有果核,故而得名。此植物辛温无毒,有较多的医用价值,可暖胃,主治脾胃虚冷等。
  可惜,同昌公主出嫁不到一年,就得了重病。咸通十一年(870年)八月,公主去世。唐懿宗雷霆震怒,处置了主治的医官韩宗劭等二十余人,又“悉收捕其亲族三百余人系京兆狱”。宰相刘瞻上奏,反对过度牵连无辜者,为此被贬职。女婿韦保衡又与路岩一起上奏,诬陷刘瞻与医官通谋,“误投毒药”,想将他迫害致死。
  至同昌公主举办葬礼时,唐懿宗与郭淑妃御延兴门哭送,哭得昏天黑地。爱女心切,唐懿宗以美食好酒招待办理丧事的役夫们。唐懿宗与郭淑妃思念公主不已,乐工李可及作《叹百年曲》献上,词曲哀怨。唐懿宗命舞者数百人表演,从内库中拿出珠宝作为首饰,取绢八百匹为地衣,舞罢珠玑覆地。

【刀砍斧劈出沉香】


  唐代的海上贸易中,瓷器、丝绸等是出口的大宗,香料则是进口的大宗。而在唐代的香料贸易中,占绝对主角的是沉香,林邑、扶南、真腊等国出产的上等沉香,广泛用于熏香、祭祀、美容、医药等领域,受到唐人的极大推崇。
  对于东南亚出产的诸多香料,中国古人往往将它们归于一种树木所出。如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中载:“蜜香、沉香、鸡骨香、黄熟香、栈香、青桂香、马蹄香、鸡舌香。案此八物同出于一树也。”南北朝时期的《金楼子》则云:“有扶南国,今众香皆共一木。根是旃檀,节是沉香,花是鸡舌,叶是藿香,胶是熏陆。”
  在一树诸香之中,最为珍稀的乃是沉香。沉香是树木分泌的树脂,经过异化之后,结香而成。沉香除了天然形成之外,也可以经人工外力造成。关于沉香的制作方法,唐人有清楚的记录——选择香木的曲折之处,以刀劈斧砍,形成伤口,伤口分泌的树脂,结成沉香。   正品沉香一般以色黑、质坚、油足、香浓且持久、沉水者为佳。置于水中即沉入者,便是沉香。在水中不沉,与水持平者,称作“栈香”。上品沉香有黑褐色或棕黑色的树脂,燃烧时有黑色油状物渗出,香气浓郁。沉香能沉水,因为其中含油量高。古人称,沉香以“坚黑为上,黄者次之”。在形成沉香的过程之中,木质导管以线状分布,纹路清晰,油脂线路清晰可見。沉香是树脂与木的凝聚物,其油脂高于实木,抚摸时触感不会如同实木一般干硬。上品沉香带有油脂光泽,沉香的颜色越深,质地越密,品质自然越好。
  外界刀砍形成创口而得到的沉香,被称为“生结沉”。因为风吹、雨淋、虫蛀等原因,自然脱形成者,为“熟结沉”。沉香以生结者为上,熟脱者次之。生沉、熟沉之外,还“土沉香”和“水沉香”。土沉香,即沉埋于地下,经历了漫长岁月后形成的沉香。水沉香是树干脱入,掉落在潮湿的环境之中,最终形成的沉香。水沉香颜色偏黑,油脂纹路清晰,质地硬韧。
  在隋唐,沉香多与奢华联系在一起。贞观年间,一年除夕夜,唐太宗请隋炀帝之妻萧后一同观灯,问道:“当年隋炀帝如何?”萧后答道:“每除夕夜,隋炀帝在殿前诸院,设火山数十,每一座火山焚沉香数车。火光稍暗,则以甲煎沃之。火焰飞起数丈,香飘闻数十里。一夜之间,用沉香二百余车,甲煎二百余石。”甲煎是名贵中药,常同沉香一起入药。隋炀帝之外,在沉香爱好者的名单上,还可以列出杨素、李隆基、杨国忠等。如隋越国公杨素的房子中,有沉香堂。李隆基在华清温泉汤中,叠沉香为方丈瀛洲。杨国忠曾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槛。
  相传武则天对沉香的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寝宫日日焚香,大殿前也满殿飘香。有位大臣了解武后喜好,某日早朝后,将一块沉香木贡于武后,武后高兴不已,连连追问此木产地何处,臣子回答乃崖州所产,武后大悦,犒赏了进贡的臣子。崖州,便是古时海南之称,海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在许多古籍中有记载为顶级沉香产区,而位于古黎母山东峒(琼中县及周边地区)一带产出的沉香,更是所有沉香中品质之最。据传杨贵妃每在沐浴之时,便会将海南进贡沉香研磨后制成的香料洒入浴池中,让身体长时间散发香气。
  沉香在中土佛教之中,常被用来制成宝座,既是地位尊隆的象征,这也与沉香的特性有关——在香气扑鼻之中,更显得法相尊严。唐代有悟达国师,俗姓陈,四川眉州人,法名知玄。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得了封号“悟达国师”,唐懿宗亲自驾临安国寺,赐国师以沉香所制宝座。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僖宗巡游四川,召国师陪同。之后辞还九龙山,世称“陈菩萨”。

【远销异域的麝香】


  大唐王朝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大批阿拉伯商人来华贸易。阿拉伯商船抵达广州后,得到大唐优待,只要携带地方官员出具的身份证明及市舶给予的钱物证明,就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贸易。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年),唐文宗亲自过问阿拉伯商人的纳税问题,指示“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同时,中国的商船也扬帆出海,前往阿拉伯地区进行贸易,麝香是大唐对外出口的少数几种香料之一。
  麝香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原麝等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有“香料之冠”之誉,与龙涎香并列为“四大动物香料”。麝,形状似鹿,但没有角。麝香,在古人看来,是麝科类动物食用山间柏叶而形成。古人认为,麝极为珍爱其自身所成之麝香,被猎人追捕时,往往选择跳崖自杀,死时犹用四蹄护住脐部。李商隐诗云:“背坞猿收果,投岩麝退香。”诗中所描写,即是投崖之麝了。

  在唐代,宫廷之中大量使用麝香,西北地区多有进贡。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德宗即位。他推行新政,厉行节约,诏命各州府,凡珍禽异兽、奇器异服、锦绣珠玉等物,不得进献,又罢“幽州岁贡麝香”。
  唐敬宗时,曾造纸箭,纸中密贮麝香末。每宫嫔群聚之时,敬宗用弓弩射纸箭,中者身皆有浓香,触体而无伤害。宫中称之为“风流箭”,并云“风流箭中的,人人愿”。敬宗荒淫无度,宝历二年(826年)时,他出宫“打夜狐”(即半夜猎杀狐狸),回宫后,喊了宦官及一帮军官狂饮,饮到酒酣时,殿上灯烛突然熄灭,众人乘机将敬宗杀死,死时才18岁,在位仅仅两年。
  唐睿宗的长子宁王李宪,生活上十分讲究。每每与宾客谈话之前,宁王都要先嚼麝香,方才开口谈话。谈话时,“香气喷于席上”。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嚼麝之谈”。王维《息夫人》诗云:“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时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语。”就是讽刺这位嚼麝喷香的宁王大人,夺人妻室之劣行。
  兰草与麝香,常被一起使用,故而有“兰麝”之名。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裴思谦状元及第,以红笺作名纸,去拜会平康里诸妓,当夜留宿其中。有诗描述这段故事云:“银缸斜背解鸣珰,小女低声唤玉郎。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桂枝香。”古人更以“兰麝”比喻为人处世:“人若近贤良,如纸一张,以纸包兰麝,因香而得香。”在交友时,务必慎重,应多交品德高尚的朋友,如此因香得香,人也能向善发展。不过,也有不学好的少年,浑身兰麝香味,轻狂招摇。顾夐所写何其生动:“弱柳好花尽拆,晴陌,陌上少年郎。满身兰麝扑人香,狂摩狂,狂摩狂。”
  麝香味辛,性温无毒,其功效颇多。能辟邪而散恶毒,除肿消痛,如诊治腹痛胀急,妇人产难堕胎,疗蛇毒等。不过身体虚弱及孕妇,不能使用麝香。唐代郑注,赴河中任职,曾见艳装美女百余人。美女们一律骑马,从京兆至河中,飘摇而过,一路上麝香之气,弥漫数里。郑注对于这种香气,大为不喜,嘀咕道:“逆于人鼻”。此年,京兆至河中,美女所过之处,由于麝香之熏,植物均无收获,“一蒂不获”。
  麝香除了中土使用外,也出口到各地。旅居中国的阿拉伯商人根据亲身见闻,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写成《中国印度见闻录》,其中记载了中国出产的麝香,经由海路辗转运输到阿拉伯。书中还记载了一个背着一皮袋麝香的人,从撒马尔罕徒步经许多中国城镇,到达广州,再将麝香从海路转运到阿拉伯。
  据《中国印度见闻录》一书,阿拉伯人当时就认为,西藏出产的麝香品质最佳。西藏出产的麝香比汉人地区所产品质更好,主要有两个原因,藏区的麝香鹿吃的是甘松,汉区吃的是草木。藏区所产麝香,被原封不动地保存在腺囊内,汉区所产麝香囊却未得到良好的保存。阿拉伯人建议,如果中国人将麝香保存在腺囊里,装进小瓷罐密封起来,就能如西藏麝香一样,完好无损地运到阿拉伯去。
  麝香在中药中也被广泛运用。乃至于在官方眼中,麝香的功效如此神奇,缺少了它,一些地区的人就无法生存。于是乎,麝香就成了战略物资。麝香虽好,可对麝科动物来说,却是灾难。今日的麝科动物,已经成为了珍稀动物。
  香料在唐代乃至中国的历史上,何其重要。它被用入美食之中,让食物更加诱人;它被用来熏炙衣被,以此改善卫生环境;它被用来酿制美酒,让诗人们狂呼“莫忘茱萸酒,只待江南白”;它被用入各种医药之中,治疗千百万人。灵华泛腴,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各种香料共同影响着唐代历史,演绎了唐人的精彩生活。
其他文献
特约专栏寄语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提出了建设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将会给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新的挑战。云南电网新能源装机已达12000 MW,占比12%,未来还将建设3000 MW光伏、8000 MW风电,新型电力系统特征显现。此外,依托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云南省大力推进水电铝、水电硅产业,大量大负荷集中接入电网,造成对局部电网运行与控制带来新的挑战。
\"未来,勘察设计企业在拓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业务及国际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仍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深入研究工程项目管理的客观规律、内在机理,不断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是行业共同的任务。\"在近期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工程项目管理大会上,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设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分会会长荣世立如是说。
肱骨外上髁炎(LE)是慢性劳损刺激前臂伸肌、伸腕肌起点反复牵拉的无菌性炎症,与肘关节反复过度使用有关。临床表现为肘外侧酸痛加重,持物无力;患者日常生活中感到疼痛,影响生活质量,且该病易反复发作[1]。本病属于\"伤筋\"范畴[2]。西医疗效肯定.
以病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CBL)的讨论式教学是近40年来在世界各国受到重视的教学模式,尤其在医学这个以实践为主的教学领域中,CBL讨论式教学的引入同样也推动着我国医学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教学之中,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传统上颌窦底提升中往往需要同期植入骨及骨替代材料保证成骨量,其长期成骨效果和临床疗效等方面虽然有较多的研究报道,但是目前这种方式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上颌窦底提升中是否需要植入骨或骨替代材料以及植入哪种材料能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就上颌窦底提升中植入材料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2020年2月1日,《宗教团体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一年多来,湖北省伊协组织全省17个市、县(区)伊协深入学习贯彻,不断规范宗教团体管理,加强宗教团体自身建设,进一步发挥宗教团体桥梁、纽带作用,全省伊斯兰教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释、道三教都发生过跨文化的对话,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以往学界对以王岱舆、刘智等为代表的\"回儒对话\"\"伊儒会通\"有较多的讨论,但对于\"回道对话\"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作者曾就发生在西北地区、以嘎迪林耶苏非学派为代表的\"回道对话\"撰写过论文,(1)但研究也都是伊斯兰教一方的,那么,道教一方是否也有这方面的人物和资料呢?
熊猫×成都惊艳来袭提及成都,你会想到什么?是天府之国?潮流之都?还是麻辣火锅?国宝熊猫?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带动着中国潮流文化的蓬勃发展,独特的城市符号便成为各大潮流城市竞相开拓的\"国潮\"设计元素。成都作为\"国潮\"文化的时尚先驱,国宝大熊猫当仁不让地成为成都最有力的城市符号。
求知路上的缘分我和老伴马云福相识于1952年,当时我正在上学,我的学校是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的一个乡村学校,他是我的班主任。年轻时候的马云福潇洒帅气,衣着整洁,说话温和可亲,没有一点儿架子。那时候他经常走家串户去各家动员娃娃们上学,给我留下极好的印象。
For the nonlinear acoustic wave equation,the commonly used second harmonic solution is not accurate enough,which causes a big error in measuring the material nonlinearity.Using perturbation inetliud,nonlinear acoustic wave equation can be expanded into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