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不好就绝育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roragame_luo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4年,美国弗吉尼亚州通过一则法案——允许对智力障碍人士强制实施绝育手术,以确保优生优育。同年10月,该州癫痫和智障人收容所的主人普莱蒂就迫不及待地入禀当地法院,要求依据该法案,对该所一名叫嘉利·巴克的女子实施绝育手术。
  普莱蒂声称,巴克当时18岁,智力水平却只相当于9岁的小孩;她的母亲也是精神病患者,生下了包括她在内的三个小孩,成了社会的负累。因此,他要求州政府批准对巴克实施强制绝育。
  巴克的監护人认为此举违反了《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中的“平等保护”原则,将普莱蒂告到州高等法院,结果败诉。接着,巴克的律师向最高法院提请上诉。其间,普莱蒂病逝,他的继任者约翰·贝尔接替他作为原告方。
  贝尔表示,巴克除了智力有问题,道德上也有缺陷:她未婚生育了一个女儿,说明如果允许她保持生育能力,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负累。结果,联邦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以8:1的压倒性优势,决定维持州高等法院的判决:“与其坐等日后处决那些犯了罪的堕落后代,或者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因为愚蠢而饿死,社会应当预防明显不合格者繁衍后代。維持强制免疫制度的主要措施,是包括切断输卵管在内的。”
  随后,巴克被迫接受了输卵管切除手术,跟她一起被迫接受手术的还有她的妹妹。然而,贝尔很快就被打了脸。巴克之前生下的女儿一切正常,在中学里成绩名列前茅。很显然,贝尔的“剔除低劣基因”的前提根本就是臆测的。
  此案之后,美国许多州纷纷跟进,对本州认定的“低劣基因”人群进行强制绝育。甚至德国纳粹也援引本案判决,为其臭名昭著的种族灭绝政策寻找依据。
  这种荒唐局面一直延续到“斯金纳诉俄克拉荷马州案”才被终结。
  杰克·斯金纳曾经两次因为盗窃、一次因为抢劫而坐牢。而按照该州1935年通过的法律规定,他这种惯犯必须接受强制性的绝育手术,理由也是防止这种“低劣基因”继续繁衍后代。
  斯金纳当然不愿意白挨一刀,便向州法院提起了诉讼,但被驳回。他又于1942年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并被受理。联邦最高法院又是以8:1的压倒性优势通过了裁决,但这次多数人站在了斯金纳一边。
  大法官们认为,俄克拉荷马州法院并没有证据能证明盗窃、抢劫这类犯罪是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给后代的,也没有证据证明强制绝育措施可以降低这两类犯罪的发生率。同时,该州的法律强制绝育法案中,规定了对强奸、抢劫、故意伤害等暴力犯罪的累犯应该实施绝育手术,但对于白领犯罪(泛指诈骗、逃税、伪造票据等非暴力犯罪)却没有这种规定,实际上违反了第十四修正案中的“平等保护”原则。于是,斯金纳保住了他的生育能力,而历史也在此猛然拐了个弯。
  斯金纳案判决之后,美国各州又掉过头来检视自己有关强制绝育的法律,并最终将其废弃。
  很显然,联邦最高法院的第二个判决是一个显著的进步,然而依然是羞答答的,回避了最核心的问题:国家有没有权力强制给公民做绝育手术?
其他文献
1900年,21岁的爱因斯坦从瑞士某著名高等学府毕业。走出校门,他先后找了几份工作,气象台数据采集员、私人企业会计等。可是,这些工作并不适合他,几个月后,他回家待业。  作为师范系物理专业的学生,爱因斯坦的理想职业是大学老师,从而进入“学术圈”,并最终在物理研究方面有所建树。为此,他硬着头皮给德国著名学院的一位知名教授先后寄去五封自荐信,希望能当他的物理学助手。  然而,接连寄去的五封信全部石沉大
英国19世纪著名军医詹姆斯·贝瑞去世后,女仆为他洗身安葬时却发现他并不是“他”,而是如假包换的女儿身。这位有着几十年军旅生涯、以男性身份创造了许多奇迹的女子着实震惊了当时整个英国。  1790年,原名为玛格丽特的贝瑞出生在爱尔兰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位普通的零售商,因经营惨淡而欠债入狱,使本来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玛格丽特没有因不幸的童年而消沉,反而更加要强,想要成为一名军医,像男性一样获得工作和参军
清朝时,山西山阴县(今属山西朔州)有一个叫蒋渊的小商人,当朝廷开了捐官先例后,他算了一笔账,得出的结论是:在那样一个贪贿盛行的年代,花钱捐官是所有生意中最赚钱的买卖,花上千两银子捐一个县令,哪怕是一个普通县令,每年也可以收入两三万两银子;如果捞到一个肥缺的县令,一年的收入更多……实在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啊!于是,蒋渊动心了,也想捐个县令当当。  可是,蒋渊做的毕竟是小本买卖,手里并没有太多的钱,捐县
1939年,越南谅山一间普通的民房里,一个虚弱不堪的老人躺在病床上。梦里不知身是客,只把他乡作故乡。  有人来看望他,老人念念有词。年轻人弯腰去听,听了半天,只听到一句:“我是一条狗,叫了100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  那年,老人虚岁100岁,这位百岁老人正是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  他生于乱世,长于乱世,死于乱世,走过了三个历史时期,却不曾叫醒当时动荡的中国。  对比一下,现在11岁的孩子大部
康熙年间初期,安徽池州府来了位叫郭世纯的知府大人。他出生于官宦世家,本是京官,由部郎出任池州四品知府。  郭知府把池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训起话、办起事情来头头是道,到任以后,许多历年积下来的陈案,他都审问得一清二楚,辖区内没有恶性案件发生,百业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年终考核的时候,上级评价他“政理严明,奸吏惮之”。由于他精明能干,所以上至安徽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下至县官衙吏,都对他尊重有加。  
《警世通言》里的一则故事饶有趣味。宋朝有一个翩翩少年郎叫魏宇,年方十七,丰神俊朗,性子温柔,每次赴文会,同伴们都调戏他,称他为魏娘子。魏宇羞恼之下从此不会宾客,专心在阁楼上读书,只与表兄服生交往。  这天,服生因为母亲病了要回家乡侍疾,留下魏宇一个人。二更的时候,魏宇突然听到敲门声,他以为服生回来了,开门一看,只见门前站着一个美男子,身穿黄袍,头戴纶巾,蓄着漂亮的胡子,身上还有阵阵香味。美男子的身
一  她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小女儿,唐高宗的同胞妹妹。她是衔着玉出生的,数遍史书,所有的公主中,唯她风光占尽。唐朝有明文规定,公主不能使用“名山、大川及畿内县”作为封号,怕惹怒神灵。可她一出生,太宗就迫不及待地为她破例赐号“衡山郡公主”,足见对她的疼爱。  初唐还规定,公主出嫁时,给食邑300户。太宗一贯标榜自己是守法模范,并以此沾沾自喜,可他一早就给了衡山公主食邑,等女儿八岁那年,他再次迫不及待
在最近热播的文化节目《朗读者》中,著名作家麦家朗读的一封写给儿子的信,感动了无数观众。这不禁让人想到了传统的家书文化,见字如面,是中国人维系情感最朴素的一种方式,而那些大师的家书则更能打动人心。  梁启超曾把自己的四个孩子送往国外学习,其间他给他们写了四百余封家书。他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汝等能升級固善,不能亦不必愤懑,但问果能用功与否。若既竭吾才,则于心无愧;若缘殆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
过年大扫除,妈妈整理衣柜,才发现我们家的旧衣服可真不少啊!这些旧衣服怎么办呢?丢到垃圾筒怪可惜的,存着以后捐赠,那就得放在家里好长时间,太占地方了!  只见妈妈一点儿也不发愁,她把衣服叠好,用塑料袋仔细地打好包,装了满满三大袋呢。  “来,帮妈妈提上,到小区门口你就知道了。”  “好嘞!”我提上两个大的袋子,妈妈提小的,我们一前一后下了楼。  “就是这里了。”妈妈站在了小区大门前。只见这里立了一个
诗人一定就风流吗?很多人会说:是呀。特别是一个叫杜牧的,随手两句诗就毁掉了整个唐代诗人的公众形象,一句叫“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叫“赢得青楼薄幸名”。其实,唐朝2800名诗人并不都是风流的。除了杜牧、元稹、白居易这样见一个爱一个的“花心萝卜派”,唐朝诗人里还是有很多好男人的。  “男人有钱就变坏”,韩愈本来应该变坏的,因为他很有钱。  韩愈是当时文坛的第一大腕,随便写篇软文就能挣钱,而且开价贵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