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也犯错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麦病理学家约翰尼斯·菲比格由于在老鼠实验中发现了一种能造成鼠癌的螺旋体癌生物,获得了192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许多人看来,菲比格的这个发现相当于找到了一种引发癌症的微小寄生蠕虫。当时,科学界对癌症的了解还少之又少,加上其百发百中的致死率使人们闻风丧胆。所以,菲比格的这一发现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惊喜和希望。
  但是,在此后数十年的后续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尽管这种蠕虫的确存在,它却不具备致癌能力。那么,菲比格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
  其实,菲比格一向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而广受推崇,为了说明啮齿类动物体内寄生虫与胃癌之间的关系,他喂养了许多只老鼠,并使它们产生了大量肠内寄生虫。然后,他观察到了一种颇似“肿瘤”的物质在老鼠的胃中生长。这个发现令他惊喜不已,却也让他大意地以为自己找到了能够引发胃癌的微生物。
  但事实上,这些在老鼠胃中生长的物质并非肿瘤,而是一种由饮食不良导致的维生素A缺乏症引发的胃部的某些病变和损伤。
  有人因此指责菲比格和诺贝尔奖委员会太不严谨,但在那样一个癌症致病原因扑朔迷离的年代,菲比格孜孜不倦的努力是值得敬佩的。虽然最后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只有“肠内寄生虫”这个答案,但它也只是菲比格在万千尝试中涌现出来的沧海一粟。就像诺贝尔委员会授予菲比格的颁奖辞中所说——他的努力就像一盏灯塔,照亮了科学道路上不断追求真相的脚步。
  菲比格关于“鼠癌”的发现是一个让人有些遗憾的乌龙,但比起诺贝尔奖史上关于额前叶切除术的误判就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了。
  华尔特·赫斯和安东尼·莫尼斯因发现了脑白质切断术对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疗价值而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提出用脑前额叶切除术来治疗精神分裂症,由此美国的神经外科医生每年对数以千计的患者实施了脑前额叶切除手术,而其中一些患者却因此失去方向感或行为能力,成了植物人甚至死亡。直到1960年,这种治疗方法才被普遍废弃。
  可见,科学除了为人类造福外,“大意”的褒奖也有可能贻害无穷。
  除了对科技成果“真伪”判断出错外,诺贝尔委员会也犯过其他错误,比如,获奖依据不科学。大名鼎鼎的美籍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毫不夸张地说,费米是一个物理通才,无论是对理论物理学还是实验物理学,他都有卓越贡献。1938年,由于在人工放射性元素以及原子核反应方面的工作,费米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他实际上并没有论证出这种人工合成的新元素的存在。
  在当时的研究过程中,费米不断用慢中子照射铀原子,铀经中子照射后产生了一些β-放射性粒子,他以为自己发现了新元素——和钚。但实际上,这只是原子核裂变——铀原子被中子击中后分裂成了质量更轻的碎片。
  至于让费米和诺贝尔委员会欣喜的超铀放射性元素,直到1940年才真正被制成。当然,费米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也足以问鼎诺贝尔奖,只不过是1938年的获奖依据不太妥当罢了。
  除了意外和不严谨导致的奖项出错外,诺贝尔奖史上还有一件“奇葩”的事——同一奖项的获奖者所持理论南辕北辙。
  1906年,诺贝尔奖把生理学或医学奖联合授予了两个人——卡米洛·高尔基和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他们两人都在神经组织学领域颇有建树,但有意思的是,两人对神经系统结构所持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
  当时,对于神经系统的结构,人们众说纷纭,主要的矛盾集中在“神经细胞之间到底是相互独立还是相互融合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代表了学界的两种意见——神经细胞之间是相互融合的,整个神经系统是一个巨大的网络(神经系统网状理论);神经细胞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实体,而神经细胞胞体延伸出的树突和轴突能够传导神经冲动,它们构成了整个神经系统(神经元理论)。
  巧的是,高尔基和卡哈尔正好是这两种不同理论的领军人物。所以,对于同时在神经组织领域联名获奖,这两人自然会擦出激烈的火花。
  那么,为什么截然不同的两种理论会同时获奖呢?据说,当时诺贝尔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其实更加认可卡哈尔的观点,但基于双方都得罪不起,他们最终选择让高尔基和卡哈尔同时获奖。
  至此,事情并没有结束。在诺贝尔颁奖典礼现场,让人“尴尬”的事情发生了——高尔基在获奖致辞上,对哈卡尔理论的抨击贯穿始终。然而,时间最终还是证明了卡哈尔以及他的神经元理论才是对的。
  当然,犯错不是问题。在科学道路上充斥着各种不正确的观点,其数量也远远超过真理。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也始终伴随着黑暗和到死都解不开的谜。这也就是为什么高端如诺贝尔奖也允许出错的原因了。
  编辑/梓童
其他文献
围剿太平军的洋枪队首领弗雷德里克·华尔本是个美国水手,从小就在船上四海漂泊,成年后就到处参加各地的战争。当他因缘际会地来到中国后,正赶上太平天国战争。太平军打过来了,官军却望风披靡,上海的官绅们只能指望洋人的雇佣军了。  1861年,受上海道台的委派,华尔组建了洋枪队。当华尔要组建一个由专业水手和军人组成的团队时,因待遇丰厚,所以应者云集。  其实,西方国家那时并不想与太平军为敌,纷纷宣布中立,指
十四岁的我们应该放声大笑,充满阳光,为什么要“锁”住自己呢……    据说十四岁的孩子会产生一种奇怪的心理,叫做“成人感”。我却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看了书之后,我决定也来培养这种“感”,免得大人们老说我长不大。  可什么是“成人感”呢?据同学介绍,所谓“成人感”就是要有自己的秘密。说得更形式一点,就是要把自己的房间、抽屉和日记本上锁。钥匙呢,只有自己拥有,防止大人进入房间查看书包、偷看日记什么的。
记得那天在北京大学,一位儒雅的教授,用他那低沉却富含磁性的嗓音,娓娓地讲述写作的技巧。全场座无虚席,我们听得如痴如醉。他就是著名作家、北大教授曹文轩。  曹教授说,写作应该达到的水平就是——我给你一个点,你要给我一条线,给我一大片。起初,我对这句话并不理解。而当我读了曹教授的《火印》之后,便顿悟了。  《火印》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萧红的短篇小说《旷野的呼喊》中的一段文字:“在风沙弥漫的天气里,主人公看
俗话说“当了皇帝想成仙”,历朝历代的“仙迷”皇帝举不胜举,比如秦始皇“东海寻仙”,唐明皇“月中游仙”。但他们与史上最大的“仙迷”皇帝宋徽宗相比,还是“小仙见大仙”,因为他不仅爱进道观,还自称“道君”,连平时吃饭睡觉都在谋划着“修仙大计”。  一天,一位被宋徽宗感动的仙人翩翩入梦,点化起了宋徽宗。此仙人自号“何得一”,刚见宋徽宗便一通神聊:“一者,道之源也,天得一而清,地得一而宁,人得一而仙。”宋徽
亚一是一名中非混血儿,他的妈妈是我爸爸的大学同学,他的爸爸是一名刚果人,在中国留学。亚一的皮肤不像黑人那样黑,但也不像我们中国人这样白,他长着一头独特的短而卷曲的头发,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在他那略有婴儿肥的脸上扑闪扑闪的,眼眶棱角分明,像是工匠打凿出来的一样。他那两片厚厚的嘴唇一张开,你就能看到他一嘴洁白如玉的牙齿,与他的皮肤相对比,黑白分明!  听说我们要到深圳、佛山、珠海去玩,亞一他妈妈就决定带
20世纪30年代初,四川军阀刘湘独霸川东,坐镇重庆,但是就整个四川来说,刘湘并不是一家独大。这对于有着雄心壮志的刘湘来说,可真是如芒在背。  刘湘的幕僚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向他献策说,如果有了空军,那么打起仗来,就如入无人之境,一定能将那些只靠陆军作战的敌人杀得片甲不留。刘湘听罢,当场决定照计行事,开始积极筹建自己的空军。可是,要建空军,首先要有飞机,而当时的民国是没有能力自己建造飞机的。因此,刘湘
那年暑假,我第一次参加小提琴比赛,既紧张又兴奋。我在台下把曲子练了一遍又一遍,与钢琴伴奏合了一次又一次,汗流个不停。  终于轮到我,我走向舞台,耀眼的灯光打在我的身上。一眼扫下去,我看见观众们正熱烈地为我鼓掌,个个脸上都写满期待,这让我更紧张了。我用颤抖的手托起小提琴,拉响第一个音符,渐渐地走入《牧歌》这首舒缓的曲子——那广阔的草原,那雪白的羊群,那顽皮的小马……  我陶醉在旋律中。没想到,就在我
受《三国演义》等的影响,诸葛亮常被描绘成善于运筹帷幄、力扫乱世群雄的智慧化身。其实,在国家大义方面,诸葛亮不仅无功,而且有过。  东汉末年,民不聊生,饥民暴动此起彼伏。在此背景下,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加强国家建设才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英雄之举。诸葛亮却为了他的比肩管仲、乐毅的梦想,没有投奔最有可能统一全国的曹操,而是精心为刘备设计了一幅犄角割据的分裂图画,并在战略溃败之时联系孙吴势力,借江东险要,成功
作家简介:食指,原名郭路生,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出版的诗集有《相信未来》等。  我随手拾起一片落叶  若有所思地仔细端详  干瘪的叶片上皱纹深藏  背面叶脉像青筋饱涨  没有金黄荣耀的色泽  只是一张青灰色的面庞  它曾是那么丰满光亮  墨绿的叶片闪耀着希望  风暴中有它激烈的争辩  骄阳下遮片舒适阴凉  如今在命运寒流的驱赶下  它像个卖艺的老人一样  蜷缩着身躯沿街流落  瑟瑟发抖的低音浅唱
秋天,一切变得不太一样了。  树上原本光鲜亮丽的叶子渐渐干枯、凋零。它平凡的一生就这样匆匆谢幕了,又有谁会去感谢它带给我们一春的希望、一夏的清凉呢?  常常哭泣的雨姑娘,这个时候却平静了,不再哭闹,安然地享受着这难得的好天气。呵!真是秋高气爽啊!  秋天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它不求名利,不求赞赏。其实人也应该这样,不要为利益所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寧静无以致远。简简单单,才是最好。  评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