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文体 聚焦语用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ps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教材中的《春联》、《石头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等一类的知识小品文,短小精悍、贴近生活,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我们在教学当中,应该如何把握知识小品文的文体特点呢?下面以《春联》一课为例,谈谈知识小品文的教学。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学具”这一任务驱动,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正确区分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经历“学具”的设计、切拼、包装等活动,沟通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对形体的认识,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想象、讨论、交流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
近日,全球首家“无星级”酒店在瑞士一座废弃的核能避难所开业。由于地下室有错综复杂的管道分布,所以住客们一起居住在装有大型管道和电管的房间里,一个房间通常可住多名住客。这里的房间都没有窗户,自然看不到屋外的风景,同时也没有客房服务和电视。由于当地的热水供应系统不稳定,所以只有早起的住客才有机会洗上热水澡,其他人只能“享受”阿尔卑斯山下的冻水澡。此外,一旦战争爆发,住客还必须和军人、消防员以及处理紧急
【设计理念】  1.学生是最鲜活的教学资源。“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本质上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因此,学生对三角形认识的前期积累和学习过程中的生成资源是展开“认识三角形”数学活动不同阶段的逻辑起点。  2.教师是最给力的合作伙伴。“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当学生
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是由语言学家Krashen于1985年在语言习得研究中提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总揽全局    2008年四川文科数学试题的起点低,人手容易,紧扣《考试大纲》,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涵盖了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试题注重考查能力,如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考查数学思想,如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裂与整合思想、必然与或然思想,试题对理性思维的考查比较深入,如第8题和第22题,都需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正确作答,整套试题在稳定格局的前提下,出现了一些富有新意的
2008年9月5日,又一个让中国股民刻骨铭心的纪念日——惨遭“巨熊”摧残10月有余,持续暴跌逾63%的中国股市再现黑色周五,沪指开盘直接跌破2001年的历史大顶2245点。从2007年10月16日的6124.04点回落至2008年9月5日的最低点2199.36点,仅仅只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这次下跌洗去了七年的涨幅。从总市值来看,沪深两市从去年年底时32.71万亿元的总市值,跌至当前13.68万亿
在上一期的“谈心吧”栏目里,一位中学生朋友诉说了他的苦恼:他在自己的博客(BLOG)里写了几句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结果意外地被老师看到了,造成了一点不大不小的麻烦。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博客这种网络化的私人写作方式,在网上书写自己的感受、上传自己的照片等,其中不乏中学生的身影。在这个时代,似乎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  然而,对于中学生写博客这件事,也有一些负面的消息。比如上面那位同学的
■  有关二次函数的内容与近现代数学的发展联系紧密,是我们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重要知识基础.从近几年高考的形势来看,十分注重对三个“二次”(即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考查力度,同时也研究了它的许多重要的结论,并付诸应用. 高考试题中有近一半的试题与这三个“二次”问题有关.  ■  学习二次函数,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解析式,二是图象特征.从解析式出发,可以进行纯粹的代数推理;
本文对一道解三角形的错题进行研究,找到了该题出错的真正原因,并由此得到数学习题编制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出版的《同步解析与测评》(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第18页有这样一道习题:  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和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其解答过程为:  如图1,我们以B为坐标原点,BC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后记:习题是数学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习题练习,不仅可以检查
我校数学团队研发了一节五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玩玩三角板》,试图让学生了解一副三角板中边和角的一些奥秘,演绎“图形与几何”世界中角、边、面、体的相关知识,同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文化魅力。这节课在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回顾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我们重点在数学味和文化味的有机结合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将我们的思考和大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