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理解:内涵、特性与策略——基于解释学的视角

来源 :教育理论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964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理解是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以成见为基础、以解释学循环为过程、以问答逻辑为方式、以视野融合为本质的一种意义重构活动,具有主体间性、生成性、生活性和生态性等特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以生为本,体现主体地位;积极对话,实现教学相长;开放思想,达到动态生成;回归生活,彰显生命意识”等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理解,推动课堂教学变革.
其他文献
学生会干部是学生中优秀、精英的群体,其既是接受教育的普通学生,又是普通学生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管理服务的实践中,高校学生会干部出现了自身角色内冲突、下级与上级角色外冲突和选拔前后的新旧角色等三种冲突.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存在身份定位模糊、科层制弊端和隐性“淘汰”机制的负外部性三种制度问题.推进高校学生会改革需要从三种制度性问题出发,有效解决其中的角色冲突问题.
课堂提问需要结构化发展才能确保提问的有序化,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结构化主要包括提问的内容、提问的动机目的、提问的方法、提问的注意事项和提问的流程设计等.课堂提问的结构化对于学科知识建构、教学、学习、实践结合等问题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培养结构化思维、多角度考虑提问、系统化组织问题、学科化设计提问等策略推进课堂提问的结构化.
课堂主阵地的强化既需要教学范式和教学技术等“外强化”手段的支持,也需要美育之“内强化”手段的协同.美育“内强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审美的熏染陶冶机制使学生获得启发感悟,立美的“解放”“互喻”机制使学生能力逐步彰显,创美的“自我实现”机制使学生潜能得到激发.在实践层面,可以通过“标准研究”与现有条件的结合搭建目标支架,通过教学艺术和多元知识的整合搭建内容支架,通过示范引领和模范激励的耦合搭建方法支架,通过环节设计和项目设计的融合搭建平台支架,通过制度设计和美育环境的组合搭建文化支架.
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提高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使其确立正确劳动态度、丰富劳动情感具有积极意义.目前,社会上存在职业院校本来就是教育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的、劳动教育可有可无等误读和曲解,劳动教育被严重弱化、形式化和单一化,劳动教育目的被遮蔽、途径被窄化、文化被消解.因此,必须针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困境进行理性反思,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强化价值观落地生根;加强舆论引导,注重劳动文化浸润;开展体验式教育,重建学生劳动认同.这些措施可以解决劳动教育开展中存在的误读、误解、误用等问题.
OBE理念倡导成功学习、学习成果评定的个性化、提升能力本位和给学生创设高效的学习环境.基于OBE理念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确立高校体育课程的学习成果,合理构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制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策略,设定考核评价体系标准,以贯彻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以CNKI期刊数据库从1983年到2019年收录的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三级地方教研机构的教育研究文献为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三级地方教研机构的教育研究状况进行研究表明: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三级地方教研机构教育研究的特点为研究氛围宽松、研究领域呈不规则阶梯状分布、研究方式方法多样化和研究成果有效地服务于区域内教育改革发展.三级地方教研机构教育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研究文献的规范性水平和关注度都较低、研究领域分布极不平衡、教研机构之间研究领域断层严重、市县两级教研机构职能较单一等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学科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照.从当下现实发展境遇来看,地方高校学科面临着生态定位不够准确、优秀人才短缺、价值取向错位、存在无序竞争等问题.优化地方高校学科生态系统,要在厘清地方高校学科生态层次及其机理关系的基础上,找准学科生态定位,构建特色学科生态群落;引育学科优秀人才,打造一流学科梯队结构;扭转功利发展趋向,重建学科良性发展生态;创优学科生态环境,形成学科发展后发优势.
基于学科规训理论视角探索学科演化的动力因素及其作用方式,发现学科发展是在内部动力驱动和外部动力保障下实现的对知识的不断解构与重构的内在生发过程,遵循“知识—教育实践方式—权力”的动态演化逻辑.反思时下我国一流学科发展动力机制,总体呈现出政府主导、模仿借鉴和自上而下的外推式发展特征,在充分发挥外部动力积极作用的同时,因难以充分扎根本土的实际情况而无法有效调动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阻滞着一流学科的深入发展.突破这一困境,高校应适度转变一流学科建设理念,构建起以知识逻辑为主的价值导向、以本土教育实践为基础的制度体
从教研视角看,破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信息化教研,而实现深度融合由融合应用迈向创新发展需要重构信息化教研概念.借鉴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在追溯和挖掘信息化教研概念具有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研”与“学科教研促进的信息化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根据调查的结论,创造性引入由专门信息化教研员引领的信息化教研,确立信息化教研作为独立教研的主体地位.信息化教研概念重构具体表现在价值重构、组织重构、空间重构,反映了时代呼唤、实践诉求、文化主张和技术发展.
为探索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性别中学生全面性教育的关键概念和重要主题,并为构建国家、地方以及学校层面的全面性教育课程纲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国际性技术教育指南(修订版)》为参考,编制信效度良好的教育学习意愿问卷收集大数据,采用AM O S模型及因子分析法,构建适合不同性别、不同阶段中学生的全面性教育内容框架.结果发现:第一,初中和高中阶段,男生和女生所拥有的性教育关键概念是相同的,涉及八个方面:(1)文化、社会与性;(2)价值观、态度,社会交往原则与礼仪;(3)关系;(4)青春期发育与卫生;(5)性与生殖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