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两种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li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单纯胬肉切除术基础上分别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例122只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单纯胬肉切除术基础上分别采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50例60只眼,简称干细胞移植组)和应用丝裂霉素C(52例62只眼,简称丝裂霉素组),术后随访1~2年.结果 角膜上皮平均愈合时间:干细胞移植组为(4.0±0.8)d,丝裂霉素组为(7.3±1.7)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8,P<0.05).干细胞移植组2只眼复发,复发率为3.3%,丝裂霉素组14只眼复发,复发率为22.5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1,P<0.05).结论 单纯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角膜创面修复快,复发率低,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11月至2011年1月在莘县中医院眼科就诊的100例(100只眼)翼状胬肉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行翼状胬肉切除并自术眼上方取角膜缘干细胞组织移植到巩膜暴露区且缝合.观察角膜创面愈合、植片生长成活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 100例移植片全部成活,角膜创面愈合好.术后随访6~24个月,有4例复发,复发率为4.00% (4/
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 elelectroretinogram,mfERG)在眼科领域的应用是视觉电生理的一项重要新进展.用它评价视网膜外层和中层功能障碍(如视网膜营养不良)的价值已得到肯定.但用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主要以内层视网膜损害为主的青光眼,尤其是用于早期诊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此文介绍了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基本原理、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青光眼及高眼压症多焦视网膜电图的改
目的 探讨Lenstar LS900、IOL Master、Orbscan-Ⅱ三种不同仪器测角膜直径和前房深度有无差异.方法 对2013年2~3月在武警河南总队医院屈光手术中心就诊的近视患者63例(126只眼),分别采用Lenstar LS900、IOL Master、Orbscan-Ⅱ测量角膜直径和前房深度,三种仪器均测量3次及以上,取其平均值,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差异性:三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双面式切削原位角膜磨镶术(Both-sideLasik,BSL)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治疗薄角膜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两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应用BSL和LASEK治疗近视度>-8.00D,角膜厚度471~546μm的患者.BSL组45例51只眼,近视球镜度数为-8.25~-13.25D,平均-9.71D.LASEK组39例67只眼,近视球镜度数-8.2
目的 对AcrySof Restor非球面渐进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SN6AD1型和SN6AD3型的患者的远、中、近视力进行研究对比,并就术后主观视功能及生存质量进行了对比.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11月至2011年10月在苏州市眼视光医院接受白内障手术并植入AcrySof Restor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59例(67只眼)患者,其中男性29例(32只眼),女性患者30例(35
目的 评价Muller细胞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对239例(478只眼)非增殖期、增殖前期及早期增殖期DR病人进行了闪光视网膜电图(ERG)、局部ERG以及12、32、40赫兹闪烁光ERG检查,并计算纤维指数:闪光ERG的b波幅值/12赫兹闪烁光ERG幅值.此外,对37例增殖前期DR病人每间隔2~4个月进行动态电生理观察1~1.5年.结果 非增殖期DR的32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的丙烯酸材料的人工晶状体应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对后发性白内障的影响作用.方法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960例白内障患者(964只眼),Sensar组310只眼,Acrysof三片组332只眼,Acrysof一片组322只眼,术后定期随访18~28个月,观察视力、后发性白障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24月时,发生1级以上后囊膜混浊Sensa
患儿男,13个月.出生后出现双眼眼球向前突出,曾诊断:颅骨畸形.5天前出现右眼眼球脱臼,因结膜水肿加重,眼球不能还纳,遂来我院就诊.专科查体:视力不配合,右眼眼球脱出于眶外,结膜高度水肿、干燥,角膜呈灰白色混浊,角膜缘边界不清,角膜干燥,其后部组织均窥不入.左眼球明显前突,结膜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正常,瞳孔对光反射存在,晶体透明,眼底未见明显异常。
期刊
患者女,26岁.2013年2月21日于我院门诊就诊,自诉发现右眼球变白半年,既往2年前行双眼埋线法重睑成形术.查体:裸眼视力右眼1.0,左眼1.0,双眼重睑线在位,右眼睑结膜充血,用眼睑拉钩翻转上睑后见内侧及外侧上穹窿结膜各有一根黑色线头(图1:箭头所示为右眼上睑结膜暴露缝线),1~2点位角膜灰白色片状混浊、大小约2 mm× 2.5 mm,局部不平整,达深基质层(图3、4:箭头所示为右眼角膜斑翳)
期刊
目的 探索围手术期控制复发危险因子对减少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作用.方法 将153例接受手术的翼状胬肉病例进行围手术期危险因子观察,对治疗组危险因子采取积极控制措施,对照组接受同样手术方式及常规术后治疗,不对危险因子采取特殊处理,观察两组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3年,治疗组复发率7.1%,对照组复发率1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翼状胬肉要复发在围手术期常已有蛛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