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的精神呼唤:安塞姆·基弗艺术研究

来源 :歌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beikb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成长在废墟上的画坛诗人,安塞姆·基弗以多样化的镶嵌、焊接等艺术手法勾勒了非凡的绘画空间.他在艺术创作上将材质性和精神性相结合,把德国历史、北欧神话、英雄史诗、诗歌、建筑等原型注入画面中,使得绘画呈现出文化隐喻特征.正是这些文化隐喻使绘画本质更加直观化,进而引发观赏者的深度思考.
其他文献
20世纪以来的中国,“青年”的形象被逐步建构起来,尤其是在与国家民族意识的勾连中,不断增益自身的精神价值.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风云际会中,认识青年与中国的纽带关系,可以厘清青年形象在一个多世纪中的曲折流变和文化面貌.尤以张继钢导演的音乐剧《致青春》为例,指出中国青年从觉醒者、革命者到劳动者,再到见证者、建设者与奋斗者的衍变,他们怀抱理想、振奋精神,不断探询宏大的价值认同,且不乏细微的情感觉知,由是建构多样化的共同体意识.其在自觉中奋斗,在革命中进步,倾注心力浇灌青春,奔赴远大前程.
2020年末,原创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成功复演.作为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家大剧院第一批复排的原创歌剧,其成功复演对国内艺术演出市场的进一步恢复具有一定的标志性意义.歌剧《冰山上的来客》是一部兼具音乐性与戏剧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人民性与教育性的佳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优秀典型成果,在文艺创作、艺术教育乃至意识形态建设等领域体现出相当重要的时代价值.
从戏剧叙事美学的角度出发,对元杂剧《汉宫秋》进行文本重读.从叙事主体的选择来看,马致远选择汉元帝作为叙事主体,这使得《汉宫秋》形成了多重复杂的题旨结构,容纳了丰富的主题.从叙事主体的内心聚焦作为切入角度,《汉宫秋》通过主唱者的语言与对话将冲突与斗争外化,通过“争辩”加深了悲剧的感染力,也造成了一种悲剧特质的美感.该剧在叙事顺序安排上使用了预叙的手法,层层推进,渲染主人公的心境,使得叙事和抒情合二为一,相辅相成.剧作选用“雁声”作为叙事意象,雁声的意象打通了想象性的视听觉,并且寄寓了文人在时代中的疑虑、彷徨
先锋戏剧是有着强烈思想和激进主义色彩的、前沿的戏剧.孟京辉作为我国先锋戏剧的代表和领军人物之一,其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他的作品完成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化,也实现了与时俱进的价值.通过对先锋戏剧内涵的阐释,进一步阐明孟京辉先锋戏剧的转型过程,通过分析其作品中经常运用的诸如诗意化叙事、语言音乐共融、丰富拼贴、舞台设计等艺术技巧,突出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孟京辉的先锋戏剧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对其作品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其他戏剧创作和借鉴.
《荆钗记》作为南戏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后世得到广泛流传.《荆钗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除“义夫”王十朋和“节妇”钱玉莲的形象以外,钱流行的人物形象同样也是特别成功的.钱流行是《荆钗记》故事进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角色,他的行为影响了整个剧本的发展.从四方面分析钱流行的人物形象,可以更好地理解剧本内容.
作曲技术理论是中国各大音乐类高校普遍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了解音乐组织规律、掌握音乐的内在形式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下的作曲技术理论存在着技术中心主义与文化维度的缺失,西方技术理论话语与中国本土语境的脱节,课程分裂导致的专而不通以及同质化、内卷化等问题.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应从几个维度进行重构——首先,应当以文化理解为基础,关注音乐形态学对文化理解的链接;其次,打破西方技术话语的一元主导现象,从西方话语主体走向中西对话的多元文化范式;最后,打破课程间的分裂,走向有机综合的音乐理解观,进而构建适应不同院
根据对相关音乐考古资料的分析、整理和推断,关于我国古埙起源的问题,相较于流传甚广的“石流星”起源说,“埙哨同源”说更加具有合理性和逻辑性.我国古埙的前身应是原始社会中用各种材料所制成的与埙有着同样发音原理的哨,两者在发展初期同为原始社会先民劳动生活中的信号器,且原始单音孔埙的音列选择受到了鸟鸣等自然音响的启发,并多用来召唤飞禽进行射猎或协助狩猎.在“埙哨同源”的背景之下,直到多音孔埙的逐渐出现,我国的原始社会古埙才逐渐与哨分流,逐渐演变为可以演奏丰富音列的专用乐器.
近年来少数民族服装产业经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企业数量和贸易额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人工智能技术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得到深度融合,已逐渐成为引领行业变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对少数民族服装产业也产生了很大冲击,影响了对人才的需求变革.从人工智能在服装产业的应用入手,可以分析少数民族服装产业现状和对人才的新需求,并从多个维度提出应对人才变革的策略.
期刊
2013年广西天等县壮族打榔舞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此打榔舞这个流传了近千年的壮族传统文化,在全国保护“非遗”的呼声中,逐渐得到重视,其保护工作也陆续展开.为了更全面地展开对打榔舞的保护,必须重新审视目前的保护工作.文章从“非遗”的角度探讨打榔舞保护现状,结合朴永光老师等舞蹈学科专家的“非遗”保护观点,针对打榔舞的历史文化、生态变迁、保护意义、保护方法等“非遗”保护语境进行探讨,希望为完善壮族打榔舞的保护机制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