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患者调节性T细胞及白介素-35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bula_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胆管癌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调节性T细胞(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白介素-35(IL-35)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技术、PCR、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免疫组化对42例胆管癌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Treg细胞及IL-35表达进行检测。与正常人比较,分析Treg细胞及IL-35在胆管癌患者中的变化水平及临床意义。

结果

胆管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为(5.6±1.7)%,对照组为(2.9±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癌患者外周血浆IL-35水平为(198.4±81.4)pg/ml,对照组IL-35为(33.7±18.0)pg/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IL-35两个亚基EBI3和p35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血浆IL-35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35,R=0.795,P<0.05;EBI3,R=0.812,P<0.05)。免疫组化结果提示胆管癌组织中FOXP3癌细胞及Treg细胞明显增多。

结论

Treg和IL-35在胆管癌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表达增高,可能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PHADM)易误诊的原因,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PHADM患者的诊断过程,包括首诊主诉症状、并发症及合并症、实验室检查、首诊诊断、误诊结果、发现肝脓肿病灶的检查手段以及最终明确诊断的方式等。结果(1)86例PHADM患者中,首诊时主诉提及右上腹不适/疼痛的只有42例(48.8%),其余44例(51.2%)患者
期刊
目的探讨儿童逝世后腹部器官联合切取术的手术方法。方法2007年8月至2015年12月,76例儿童供者经过死亡判定、签署器官捐献相关文件、器官功能维护后,按照器官捐献流程实施了腹部器官联合切取术。采用自制腹主动脉插管灌注肾保存液,胰腺下沿肠系膜上静脉外科干处置入输液导管行门静脉灌注。结果低温灌注平均时间为1.5 min,平均热缺血时间为3 min。76例共获取供肝65个及供肾130个。供肝经国家人体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在缺血再灌注(I/R)扩大肝切除(85%)大鼠模型中对肝功能衰竭的防治作用。方法以雄性SD大鼠提取和培养BM-MSC。8周龄雄性SD大鼠尾静脉注射BM-MSC或等量磷酸缓冲盐(PBS)后Pringle法肝门阻断30 min,然后行85%的肝切除术。以假手术组为空白对照。观察手术后7天内的大鼠生存率,评估术后第2天肝再生状态及术后24 h肝功能损害、肝细胞凋亡
期刊
肝静脉作为肝脏的唯一回流血管,其在肝脏解剖学和外科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外科领域方面的应用,为肝胆外科医师了解、研究肝静脉的解剖学特征和变异提供了各种便利以及循证学依据。本文就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静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合性回顾。
目的恶性梗阻性黄疸(MBTO)临床常见。目前,存在内镜下引流(EBD)和经皮肝穿引流(PTBD)两种引流方式。研究显示,胰腺癌或其他肿瘤导致的中下段胆管梗阻应首选EBD治疗,胆囊癌或其他肿瘤导致的肝门部和肝内胆管梗阻及正常消化道解剖结构消失的患者应首选PTBD治疗。本文就有关EBD和PTBD的适应证、手术成功率、引流效果、并发症等进行了分析总结。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心死亡猪的肝脏和胆道的修复、保护作用。方法巴马小型猪8头,以静脉推注氯化钾的方法诱导心脏停搏,给予标准心肺复苏30 min后宣布死亡。经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插管,连接ECMO进行自体血循环4 h。实验过程中持续监测肝动脉血流量。记录每小时胆汁生成量并收集胆汁,检测胆汁中乳酸脱氢酶(LDH)、直接胆红素(TBil)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含量。采血检测转氨酶、肿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IL-10)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胰腺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为临床治疗SAP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30只,SAP组(S组)30只,IL-10干预组(I组)30只。S组和I组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方法制作SAP模型,N组开腹后翻动胰腺即关腹。I组分别在术后第1、3、5 h
目的探讨旋转式细胞组织培养系统(RCCS)模拟微重力对小鼠肝Kupffer细胞增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RCCS建立模拟微重力细胞培养系统。将小鼠肝原代Kupffer细胞随机分为模拟微重力组(SMG)和正常重力组(NG)。分别于培养第3、5、7天收获细胞。采用血球计数板进行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PCNA、Ki-67、ERK、CDK2以及CyclinB基因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