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沙卵石河床浅滩-深潭序列水沙演变特征

来源 :水科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eng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江是珠三角网河区入汇河流之一,属少沙河流,其上游浅滩-深潭序列密集分布,河床结构的演变特性尚不清晰.选取东江浅滩-深潭序列河段进行现场河床质与推移质测量,结合试验得到不同流量和坡降中水流与河床在无上游来沙补给中的互馈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浅滩与深潭交替造成沿程平均流速不连续变化,浅滩中部在洪水流量的塑造下容易产生紊动能峰值.无上游来沙条件下,序列中粗化层的形成、破坏过程交替与循环发生,其中静态分选是主导因素且导致沿程级配不连续.流量与坡降的增大促进浅滩-深潭序列发育,同时使得深潭与浅滩的纵向长度缩短;有上游来沙条件下推移质输沙率增大,无来沙条件下输沙率减小.
其他文献
水安全是耦合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防灾等多维视角的复合概念.为提高水安全评价的系统完备性,避免各维度间概念重合,提升问题诊断的精确性,基于对水安全定义、内涵及评价维度的总结述评,构建了由数量充足性、水质符合性、可持续性、成本可承受性和防洪安全保证性5个评价维度构成的区域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专家群决策进行指标权重量化与数据标准化.该评价体系体现了资源安全中关于数量保障与可持续性保障的概念内涵,相比单纯利用资源禀赋指标评价水资源数量安全,更能科学辨析区域真实缺水原因;补充前人研究较少涉及的成本可承受性,保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认识植被覆盖与潮沟网络间的关系对保护九段沙湿地意义重大.基于长时序Landsat和HJ-1A多光谱图像,提取并分析长江口九段沙湿地潮沟和植被覆盖度数据.结果 表明:①19962020年间,潮沟总长度以每年11.71 km速度增加,植被覆盖面积以每年4.79 km2速度增加,至2020年潮沟等级最高为四级;②历年潮沟分布特征变化与高植被覆盖度区域密切相关;③各级别潮沟中,一级潮沟对潮沟网络的平均归槽水流长度影响最大,而不同植被覆盖参数中,植被覆盖面积影响最大;④平均归槽水
清河是北京北部地区中的一条东西向水系,串联了若干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区.本文梳理了清河沿线地区城市功能发展演进的历程,分析了三山五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奥林匹克中心区等几个重要节点的主要特征,揭示了清河沿线主要功能地区依托主要交通干道和重要城市轴线南北向发展,清河在其以往的发展中并未成为上述功能地区的核心空间要素.面对未来清河沿线地区的发展,应完善清河东西向生态景观绿廊的建设,适度培育滨水地带的文化休闲功能,与南北向国家级功能地区交织形成网络化格局,促进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建筑自适应表皮可通过环境响应,缓解局地气候波动对室内光热舒适度的不利影响,回应建筑使用者在不同使用场景、不同行为状态下的室内物理环境调节需求,可有效改善建筑绿色性能.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的建筑自适应表皮环境响应方法研究成果,剖析了建筑自适应表皮系统的构成及其环境响应机理;从感知系统、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3个维度,系统解析了建筑自适应表皮环境响应方法的发展脉络,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向;结合案例分析,验证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建筑自适应表皮环境响应的推动作用,可为智慧建筑、主动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对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存量建筑改造往往面临利益相关方多、限制条件复杂等诸多挑战,需要采用科学的建筑策划方法以实现理性决策.本文以“都灵上学”计划中的恩里科费米中学改造项目为例,通过梳理项目流程及多元主体参与模式,总结其前期建筑策划的步骤和方法,探讨了建筑策划理论在城市更新中的应对策略,指出合理的时间分配、科学的策划流程以及多元主体的紧密配合对更新项目的 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绿道是城乡开放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发挥绿道的社会效益,有必要对绿道的使用模式和提升需求开展研究.然而,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园、城市和乡村等环境较均质且发展较稳定的地区,对于城市边缘区这一变化最剧烈且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关注尚不充分.本文以位于北京城市边缘区的清河海淀段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活动路径分析,对清河绿道使用者的属性、活动特征和改善建议进行研究,提出增设基本设施以延长活动时间、增设游憩设施以丰富绿道功能等建议,并提出分区段更新对策,以期为其他城市边缘区的滨水绿道空间优化提供参考
传统地下水动态类型的判别方法存在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大、易产生多解性等问题.为提高地下水动态成因类型判断的可靠性,本文提出了基于水文地质条件定性分析与实测数据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判别方法.根据研究区的气象、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将地下水各补给项及排泄项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进行定量化,对动态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及逻辑判断,辨识出对地下水位动态贡献最大的补给项和排泄项,并依此确定地下水动态的成因类型.基于该方法,以三江平原松花江流域2011年及2015年相同的57个地下水观测点为例,结合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位、河水位
为揭示河流-地下水系统水力连通状态演化特征,以分层沉积物季节性失水河流-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对象,解析水力连通状态判别标准,剖析系统内渗流变异机制,阐明水力连通状态变异类型与机制,完善演化理论框架.构建6个具有小同分层沉积物的河流-地下水系统渗流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水力连通状态演化及变异.结果 表明:湿润锋曲线和饱和带前锋曲线是刻画水力连通状态演化的特征曲线;沉积物内渗透能力和毛细力作用差异是导致变异的原因.湿润锋曲线变异类型为陡坎型、缓坡型或交替型;饱和带前锋曲线变异类型为后移型、前突型或交替型.研究
在瓷都景德镇御窑遗址申遗背景下,面对瓷业遗产保护工作中碎片化、局部化的突出问题,本文借鉴“三生空间”的相关概念,对景德镇市域范围内瓷业遗产的构成要素、空间分布和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了窑柴业、矿业和窑业等不同类型瓷业遗产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瓷业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本文认为,资源禀赋、生态安全和功能组织是影响瓷业遗产分布、格局和形态的主要因素.本文进一步探究了景德镇瓷业遗产中“生态空间一生产空间”对立统一的内在结构,认为生态空间在平衡生产区与生活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常平原城市河网水动力条件较差,加快水体更新、增强水体的流动性可改善河网水环境质量.以长江下游典型平原城市启东市为例,充分利用河道天然潮动力条件,建立河网水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试验,量化分析优化水系格局、工程布局和调度方式对河网水体流动性的改善程度.结果 表明:在最不利潮汐条件下,优化方案可将河网的全历时生态流速达标率由52.3%提升至94.2%,最大瞬时生态流速达标率由42.6%提升至85.0%,区域生态流速持续度达91.8%,同时还可节约67.5%的引调水量;改善水系格局、优化河网控制工程布局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