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大师”级人才的造就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num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大师”,不管人们对它的认识如何歧异,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凡当得起“大师”称号者,必定是我民族文化事业中的卓越人才,罕见的人中菁华。因此,真正配戴大师桂冠的人才,即使在人才辈出的时代,也不可能多如过江之鲫。恩格斯在评价群星闪耀的文艺复兴时代时说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以我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巨人”,就是我们今天所惯用的“大师”。像达·芬奇、伽利略、莎士比亚这些巨人,既是时代潮流的产儿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同时又是流芳百世、彪炳千秋的大师。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开始于19世纪中叶之后。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传统社会受到西方社会的全面冲击,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变,与此相适应,中国思想学术也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蜕变。这种蜕变经过几十年的缓慢积累,到20世纪初叶终于显现其突兀峥嵘的面貌,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是这一演化过程的具体表现。新兴学者团体的形成,一批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思想学术巨人的出现,成为中国走向世界文化前沿的桥梁。正如文艺复兴时代,这确是一个需要大师且产生了大师的时代,梁启超、王国维、鲁迅、胡适等可视为现代中国文化巨人的代表。
  然而,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这是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称呼——为时极为短暂,它的繁荣未及充分展开,便为激烈的国内冲突和可恶的外族(日本)入侵所打断,剧烈的社会变革以及与之相随的社会动荡,终结了转折时代大显身手的第一代文化巨人的创造活动。
  在新文化运动谢幕后登上文化舞台的新一代思想学术人才,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中饱受煎熬,但凭着此前的积累和坚韧而顽强的开拓,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一代文化巨人以陈寅恪等人为代表,融会东西学术文化传统,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者,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其开创性贡献确立了其学术地位。然而,在此后的岁月中,除了一部分人(如赵元任等)机缘凑巧,能继续自己的事业外,大多不能以自然之态,尽展其学术才华。但是,以既有的成就和才赋气象论,这一代人很多称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学院派的学术大师。
  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生的一代学者,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承继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自由主义传统,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基本完成了其应有的学术研究训练,本应该是走向世界学术舞台的一代。然而,这一代人在进入盛年之后,遇到的是一个与其生活和思维迥然不同的环境,其学术思想成就毫无例外地受到极大限制,大多不如前辈,称得上大师者少而又少。
  至于20世纪40年代以后出生的几代人,或文化养料贫乏,或受政治运动影响,或学业成绩正处在扩展过程之中,故不可过早以大师桂冠相赠。
  因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其实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大师。
  中国文化传统中很早就有“好大”的因子。这种因子的生成,缘于历史上中国文化的较早发达。当前经济建设成就促生的乐观情绪,使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好大”積习又渐次出现。前些年流行一时的“中国可以说‘不’”所反映的“积弱不再”的急切心态,近年来日见高涨的“大国崛起”呐喊之声,使人明显地感到浓重的“大国”情结下一种似曾相识的思潮在强烈地涌动,并逐渐凝聚成一股力量。
  与此相伴而生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自我膨胀。这种自我膨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儒学复兴意识演为思潮,“儒家文化拯救世界”的论调逐渐高涨,许多人沉浸在这种鼓噪中手舞足蹈而不自觉;二是文化盛世到来的幻觉令许多人兴奋不已,不少耗费国家巨大且宝贵资源的“盛世工程”纷纷上马,并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与这两种现象互为表里的,则是“大师”桂冠的漫天飞舞。
  然而,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这“大师”云集的“盛况”完全是人为“制造”的结果。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中专”升格为“学院”,“学院”升格为“大学”,已经蔚为潮流;与此相适应,全国高校你追我赶的“硕士”、“博士”扩招,国家干部在职“攻读”学位,已经使中国成为“制造”硕士、博士数量最多的国家;“博士后”已演变为“博士”之后的学位。在教职人员队伍中,“博导”已经成为教授之上的职称。“博导”的近乎泛滥,使那个比“博导”更高贵的“大师”称号应运而生,于是各地“大师”云集的“盛况”成为必然。前些年流行一个说法:“博士到处走,教授不如狗。”正如滥发钞票必然造成货币贬值,“大师”桂冠的漫天飞舞,其结果则是“大师”称号的严重贬值。
  文化的发展繁荣并非与经济的发展繁荣并时共步,也不是仅仅由经济发展这一个条件所促成;即使我们的物质力量真的达到了一定的发展高度,“大师”群体的养成也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和几代人的努力。19世纪中叶以来我们民族历经艰辛而培育的学术氛围,和20世纪初叶以来积累半个世纪的人才,包括其中真正的大师级人才,在一个时期内早已被摧毁殆尽。这样的人才空缺绝对不是一代人可以填补的;而要出现大师级的卓越人才,则更需要时日。
其他文献
<正> 一、目的儿童心目中的惩罚问题,是儿童道德发展研究者较早开始研究的课题之一。已有的资料表明,这一课题的早期研究者美国巴恩斯(E·Barnes,1894,1902)和夏伦伯格(M·Scnal-lenberger,1894),曾分别采用问卷法和间接故事法,研究7—16岁儿童对惩罚问题的看法。结果发现,在年幼儿童心目中,惩罚通常被认为是公正的,因为这些惩罚都来自成
<正>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将在已取得的大好形势下“再展宏图”。已取得巨大成就的改革工作也将更加深入和扩展。各行各业都必须积极投入改革之列以密切配合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心理学必须积极进行较大的实质性的改革,争取早日走上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的道路。一、以改革开创我国心理学的新局面的可能性和迫切性改革是把旧情况加以革新,使之成为适合于新形势要求。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出现新局面。改革是争取新局面的实现的手段,实现新局面是改革的奋斗目标。
摘 要: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文、文言文教学的比重逐步提高,对学生语文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文言文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痛点,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文言文教学发展的契机,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性,进一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一、 前言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语言、行文方式上有所不同,中学生
当食物逐渐脱离其人类生存必需品性质,被商品化和政治化后,美国正逐渐成为一个食物帝国。这一帝国以粮食对外援助、农产品自由贸易、单一食品体系的扩展为手段,将粮食作为武器,控制了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前的全球粮食危机,是这一帝国扩张的过程和结果。    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在与发达国家的财政部竞争    2006年以来,世界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不仅不能从粮价上涨中获得
<正> 利手的研究是神经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是探索大脑奥秘,揭示某些神经、精神疾病病因,研究大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性的一条途径。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国外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研究,不少国家已经掌握了国人的利手分布数据。我国从1980年起,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组织全国十几个单位搞协作,开始对我国正常人的利手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现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然而,中国人的利手是怎样形成的?它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是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在我国尚未见到有人报道。因此,我们认为通过1~7岁儿童进行抓物实验,对探索国人利
改革开放30 年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增强了包括国防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也有利于形成促进官兵成长进步的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的变革和转型,引起了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官兵关系作为军队人际关系的核心内容,面临的历史挑战是十分严峻的。针对新的形势和特点,我军始终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与时俱进,乘
本工作采取徐盛桓提出的篇章标准:衔接、发展和突出来判断学龄前儿童篇章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并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作若干修正。通过三个月时间的观察及实验得出4(1/2)岁儿童的
吉林省建国以来最大的系列渎职腐败窝案于今年3月底在松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完毕。据悉,“12·09”窝案是典型的官煤勾结案。在此案中,国土、煤炭、安监等不同系统的数名要员先后落马;吉林省9个行政区域中有7个地区的多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涉入其中,200多名矿主参与行贿。  说到案件的侦破,却是从最初的线索——5000美元和两根金条开始。    5000美元和两根金条    2005年,吉林警方在桦甸市侦
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成绩发展尽管很重视,但是其道德品质发展更为重要。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其需要发挥自身的德育功能,将德育与管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参与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行。但是,就当前的高三班级管理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在德育与管理融合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在本文中,我将以此为切入点,探寻有效实施班级德育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高三,班主任,德育管理,管
新近出版的"财讯书系"《总统的力量——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酷似一本精致的连环画的美国总统史。纵观美国历史,做一个公认伟大的美国总统不容易。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之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