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区块上石盒子组7段储层识别与预测

来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54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区块上古生界上石盒子组7段(盒7段)是新的天然气勘探层系,但储层薄、岩性变化快、非均质性强、地震资料信噪比及分辨率低,储层预测及勘探目标优选难度大,严重制约了勘探进展。为了准确预测甜点储层,提高天然气勘探成功率,针对彬长区块盒7段储层特征,采用“结构、属性、反演”逐级预测技术:在砂岩地震反射结构及敏感弹性参数分析基础上,通过频率域反射结构神经网络波形聚类有效刻画了河道外形,贝叶斯随机反演准确预测了砂体厚度,含气性预测指明了甜点储层发育部位。研究结果表明:古地貌影响着砂体的平面展布,彬长
其他文献
传统蜂窝网络系统虽支持基于到达时间差(TDOA)的定位方法,但是精度较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可在室内定位分配系统中提供准确的多个TDOA测量值,可显著提高室内定位能力。随着5G微基站的大规模普及,目标终端从基站一侧可选择的测量值也越多,按照传统方法直接进行解算,测速运算量大且无法剔除误差较大的观测值。本文提出一种定位基站最优组合方法,使用广度优先搜索(BFS)筛选出水平精度因子(HDOP)最小的定位基站组合,并考虑每个TDOA测量误差具有不同的方差,采用加权最小二乘算法估计在基站最优组合条件下目标终端
延长组6段(长6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石油勘探的重要目的层.其油层埋深大、油-水关系复杂,油藏在垂向和平面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利用大量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和试油等资料,结合包裹体和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化资料,对姬塬地区长6段油藏地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油藏的差异富集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条件、砂体类型和储层物性是控制长6段油藏差异富集的关键因素.优质烃源岩、优势砂体和相对高渗区3个有利因素的叠加效应,形成了长6段油藏的富集区.受沉积环境影响,垂向上,姬塬地区长6段的3个亚段中长61亚
相比于非相干消色散,相干消色散具有色散消除更彻底、可保留原始数据相位、时间分辨率信息等优势,但同时具有运算量大、数据处理耗时长等问题。为实现脉冲星基带数据相干消色散处理,对数据处理流程进行加速,开发一种以DSPSR(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software for pulsar)和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为数据处理核心的脉冲星数据处理技术。利用高速共享内存实现对环形缓存区两路极化基带数据的读取,结合图形处理器高性能计算技术,使用DSPSR对基带
疫情防控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采用“响应式”线上教学,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充分关注学生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发展为重点,强调学习过程,对线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提高线上教学效果,并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凸显心理学服务于疫情期大学生心理疏导需要,提升心理育人质量.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及热岩石圈厚度恢复表明,中生代晚期早白垩世存在构造热事件及深部热岩石圈减薄的动力学过程,盆地南部岩石圈厚度薄,热流值及地温梯度高。不同层位烃源岩在盆地南部热演化程度高,热异常明显。烃源岩热模拟实验以及盆地深部热动力演化史研究表明,早白垩世热事件及形成的热异常使烃源岩生烃量明显增加,是盆地油气富集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层位烃源岩在早白垩世大规模生油、生气及成藏,主要受早白垩世岩石圈减薄的深部热动力学过程及构造热事件控制。古生界和中生界不同层位的油气田分布主要受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及储层控制。
识别储层岩性是开展地层对比和沉积展布等地质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前提。致密砂岩储层多为砂、泥岩薄互层,形成的岩性不仅种类较多,而且大部分岩性的测井响应也较为相似,为相关的岩性识别工作带来了困难。基于机器学习技术在模式识别上具有强大的分析性能,选用了稳定性好且计算效率高的XGBoost模型来解决致密砂岩储层岩性识别问题。该模型在建模过程中需要较多的经验参数参与,且计算速度随着自变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为此提出了采用CRBM模型和PSO模型对其进行改进。CRBM模型具备数据提取功能,可从源数据中挖掘出更少但更利于建
怀远运动不整合面是华北地台上一个重要的区域性不整合面。在对华北地台怀远运动表现形式与地质特征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大量的露头、岩心观察和地震资料解释工作,对鄂尔多斯盆地怀远运动不整合面存在的证据、特征及其与储层和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取得了新认识。研究认为:①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深层存在由怀远运动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并可能发育大型喀斯特岩溶沟谷地貌体系;②该区域不整合面及相关沟谷地貌体系为上覆马家沟组中-下组合(马四段—马一段)沉积提供了古地貌背景,并控制了其沉积格局与有利储集相带展布,同时也控制
盆地内的微古地貌是控制沉积砂体的重要因素,决定着储集砂体的发育位置及分布规模。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结合钻井数据,运用残余厚度法与沉积学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残余厚度求取、去压实校正及古流向分析,恢复鄂尔多斯盆地庆阳气田二叠系山西组13亚段(山13亚段)沉积期的微古地貌,分析微古地貌对三角洲前缘砂体的控制作用,进而预测山13亚段的有利砂体的分布规律,指导井位部署。研究表明:山13期研究区西部和南部为地貌高地,东北部为低洼区,中部为缓坡过渡带;沉积期的古流向整体呈南西-北东向,自南部高地发育的3~4支分支河
1994年,Magoon和Dow在确定含油气系统的要素和过程时,将源岩、储层、盖层和上覆地层视为单独的岩石单元并列为要素;将圈闭的形成,姪的生、运、储视为主要的过程。输导层是姪运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但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并未被作为单独的岩石单元列出,因而也较少受到学者关注。
盆地内的微古地貌是控制沉积砂体的重要因素,决定着储集砂体的发育位置及分布规模.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结合钻井数据,运用残余厚度法与沉积学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残余厚度求取、去压实校正及古流向分析,恢复鄂尔多斯盆地庆阳气田二叠系山西组13亚段(山13亚段)沉积期的微古地貌,分析微古地貌对三角洲前缘砂体的控制作用,进而预测山13亚段的有利砂体的分布规律,指导井位部署.研究表明:山13期研究区西部和南部为地貌高地,东北部为低洼区,中部为缓坡过渡带;沉积期的古流向整体呈南西-北东向,自南部高地发育的3~4支分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