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化钾和碘疹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M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报告一例75岁男性患者,因给予碘化钾引起了增殖性碘疹的迟发型变态反应,这提示部分碘化物和血清蛋白结合,起到了一种半抗原的作用。虽然文献中推荐各种治疗方法(皮质类固醇,生理盐水和渗透性利尿剂),而单纯停药可使之迅速痊愈。患者为右铡肺炎,入院治疗。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住院医嘱:氨苄青霉素500毫克,肌注,每日4次。以Bronkosol及20%乙醇做间歇的正压呼吸,每日2次。

其他文献
糖尿病是中年以上的人的最重要疾病之一。有30%的病例在病程中有皮肤体征。皮疹可能由于不正常的糖代谢,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抗感染能力的削弱或神经原变性所致。有些皮疹是特发性的。还有一些由于胰岛素治疗引起。
作者随访了1961~1975年在莫斯科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就诊的205名天疱疮病人。男79名,女126名。发病年龄13~80岁。住院时病情皆处活动期。大部分伴有皮质类固醇长期而且往往是应用不当所致的并发症。住院后进行综合治疗,主要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首选为去氢氢化考的松,一般最大剂量每天60~100毫克,按病情严重程度应用20~40天。然后逐步降至维持量,复发时重新给予较大剂量。26名病人合并应用吉尔
期刊
免疫疗法治疗疱疹感染,开始用牛痘苗,据报告有好处,但缺乏对照.1959年Kern等报告,活疫苗或热灭活的疫苗对疱疹的复发率无差异,但2组均有明显的进步,可能这2种疫苗刺激了免疫机制.由于牛痘苗对防止疱疹复发的疗效可疑,而且对淋巴瘤等患者可导致严重的偶或致死的感染,故不应再用牛痘接种来预防疱疹的复发.
文献报告治疗高血压病的大多数β-阻滞剂可并发肢体变冷和雷诺氏现象,对高血压伴有末梢血管性缺陷的患者还报告有发生末梢皮肤坏疽.作者报告3例高血压病患者,分别用β-阻滞剂:心得安(propranolol),心得平(oxprenolol)或氯酰心安(atenolol)治疗,用药后均在冬季发生足部严重疼痛,而后又出现趾、?多发性小片皮肤坏死,但足部脉搏均可触知.这些表现在停药一月左右都恢复正常.所有患者都
期刊
作者介绍一例32岁男性播散型黄色瘤患者。一般体格检查无特殊。粘膜正常。面部皮肤有淡棕色斑状色素沉着。在两肋和臀部,尤其是大关节屈侧散布许多大头针头至豌豆大皮疹,质软,呈黄色或棕色,无压痛和痒感。双侧鼻侧睑裂有黄斑,右侧泪阜处有限局性睑黄斑瘤,下睑缘中部有黄色小结节。耳科、多项化验(包括血胆固醇、甘油三酸酯、脂蛋白电泳等)和X线检查均无特殊异常。皮损组织象:表皮角化正常或过度,海绵样变性。真皮内有许
期刊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40例,其中狼疮活动者15例,非活动性者25例。慢性红斑狼疮13例,其中损害广泛分布者7例,局限性6例。在93.3%(14/15)的活动性SLE患者的血清中用聚乙二醇沉淀法找到免疫复合物型物质。在非活动性SLE中有此物质者44.0%(11/25),广泛性慢性红斑狼疮为83.3%(5/6),局限性慢性红斑狼疮42.9%(3/7)。试验结果说明存活动性SLE和广泛性慢性红斑狼疮
作者观察了25例用食物变应原的排除试验和投与试验而得到诊断和治疗的慢性荨麻疹(至少2个月以上继续出现荨麻疹者),探索了其变应原。变应原的诊断专靠临床观察,要点如下: 1.问诊:询问症状及食物史,推定食物变应原。2.排除试验:排除已推定之食物变应原,观察以荨麻疹为首的诸症状的消失。3.投与试验:在确定排除的效果后再投与该变应原,如症状确实再发则确定其为变应原。投与以连续1~3日为原则,症状出现则予中
期刊
最近研究罂粟硷既能抑制环磷腺苷-磷酸二酯酶(cAMP-PDE)又能抑制环磷鸟苷-磷酸二酯酶(cGMP-PDE),而4-(3-丁氧-4-甲氧苄)-咪唑烷酮(4-(3-butoxy-4-methoxybenzyl)-2-imidazolidinone),即Ro20-1724(简称Ro20),只选择性地抑制cAMP-PDE,另外将银屑病表皮与罂粟硷或Ro20一起孵育,后者比前者更能明显提高cAMP的水平
作者报告450例住院儿童疥疮中11例有肉芽肿损害,7例为男孩,4例女孩。年龄7例在6个月以内,另4例为10月、2岁、2 1/2岁和7岁。疥疮肉芽肿损害在婴儿较多见。出现的时间一般在患疥疮1周到18月之间。4例在2~3周内出现。
勒雪氏病通常是2岁以下的儿童患病,也有发生于成人者,但很少见,且较少讨论。作者复习了文献,收集了23例,报道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