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要产量,还是要环境质量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y1993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耕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早期的农业生产,还不是人类对自然界典型意义的改造,而是对自然生态过程的一种“合目的的引导”,是纯粹的生态经济:施用有机肥,依靠可再生“无污泥的自然力(人力、畜力、风力、水力等)为动力,当人类步入工业文明时代,把机器、农药、化肥大量引入农业,
其他文献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年会(2012)暨第二届新闻史论青年论坛已于8月18日在北大举办。秉承创办初衷,本届论坛为从事新闻史论研究的年轻学人搭建一个发表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学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在本届论坛上,来自两岸和新加坡新闻传播学界的资深学者、高校新闻院系的青年教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史论师资特训班第四届全体学员及前三届部分学员共计60余人,相聚北大,分享一年来各自围绕新闻史论研究的阶段成果与思考。
当今世界,风云激荡。冷战之后,尤其在1991年前苏联解体以来的各大国、强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格局调整,在一场没有战争却胜似战争的硝烟中进行着。在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与俄罗斯、日本、欧共体等的多边关系中,充满着激烈的明争暗斗;反之亦然,这些国家或想重振超级大国雄风,或想复活军国主义,或想让地球国绕欧罗巴旋转……
当前我国实施再就业工程的任务十分艰巨。据国家统计局、劳动部公布:1996年登记失业人数上升到552.8万.失业率达3%。全国有814.8万企业下岗人员尚待安置。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为妥善解决因深化企业改革而产生的再就业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采取了“清岗腾位”的特别办法,即大量清退外来劳动力.为本地下岗职工腾出就业岗位。并把这作为实施再就业工程的一条重要经验加以推广。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与城市建设相伴而生的城市管理却相对滞后。那么如何才能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及培养人的优良素质?如何才能使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协调发展呢?本刊就这些议题请几位专家学者发表见解,祈望得到读者的关注。
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都曾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其中尤以人体造型而著称于世。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石窟、壁画,还是爱琴海沿岸的雕塑.都反映了先人的审美兴趣和特定的思维,很值得今人研究.
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是简单的静态的协调,而应该是复杂的、动态的协调.这主要因为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经济建设水平和生态环境标准不可能只维持在原来的基点上,社会进步要求经济建设加快,生态环境改善,现阶段的协调对未来的协调只是良好的起点,但无法代替未来的要求。为此,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规律和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和长期稳定。
建国4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上有了很大的飞跃。然而城市管理一直来受到充分的重视。这其中有城市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的原因,同时也有实际操作复杂、困难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加强城市管理的认同程度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尤其是对当今城市管理的若干根本问题认识模糊。
城市的建设与管理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如果说建设是基础的话,那么.管理则是上层建筑。城市管理既依赖于城市建设,又反作用于城市建设,并推动城市建设的继续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建设目标确定着城市管理目标。因此,确定上海城市建设的总目标,显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并且有着二千多年交往的历史。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印象,似乎中国人对于日本是既知的,或者说,日本是中国人了解得最多的国家。其实.情况并非如此,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对日本的实际了解都是有限的,其中存在着值得正视的误区。
现代化初期,伴随着现代城市和工商业的勃兴,社会文明在城市获得了巨大发展和进步。但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和农村却日益衰落,致使农村成为被现代化所遗弃的地理社会区域,社会发展呈现出严重的畸形化,造反过来掣肘城市和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全面进展。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思.为了避免这种极不和谐的现象,人们终于把目光转向长期来被人忽视的农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