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磨时间对模拟飞灰中汞的机械化学稳定化影响

来源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_p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明球磨时间对飞灰中汞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全方位行星式球磨机对模拟飞灰中的汞进行机械化学稳定化处理,通过毒性浸出测试评价汞稳定性.利用比表面积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分析手段对汞稳定化前后的样品进行表征.结果 表明,未添加S条件下,球磨可提高汞稳定性,归因于粒径与结晶度降低、反应活性增强,发达的孔隙结构提高了内扩散率,致使HgBr2的结合强度增强.但球磨时间过长,小颗粒发生团聚,导致孔隙结构破坏、活性位点减少,汞稳定性降低.在添加S条件下,汞浸出率在90 min达到最低(7.02%),归因于HgBr2与S机械化学反应生成HgS,时间越长生成的HgS越多,稳定性越好.但球磨时间过长,稳定化反应趋于饱和,在团聚的影响下,汞的稳定性降低.
其他文献
运用数据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中国当代著名的典籍翻译家汪榕培先生(1942-2017)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并将学界关于汪先生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分析与总结.研究发现:汪榕培先生在语言学、外语教学与典籍英译三个领域均有丰硕成果,但其学术重点显著集中于《诗经》《汉魏六朝诗》《庄子》《邯郸记》以及陶渊明诗歌等中国古典作品的对外翻译与传播;学界对汪先生英译作品的研究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但多聚焦于其代表性译作及其翻译策略,存在研究内容单一、视角狭窄等不足.
分析民族高校大学生学情和加强各民族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分别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促进、教师教学科研主动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多民族学生协同的创新创业团队、设置服务民族地区特色实践项目、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六个方面促进民族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实现各民族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全面发展.
阐述了城市服务保障在国际交往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探索城市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随着中国参与国际交往活动的规模和数量的增加,承载国际交往活动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在获得越来越高的影响力时也面临服务保障方面的严峻考验.通过考察城市服务保障面临的新要求与新问题,指出要积极建设有利于国际交往活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需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统筹城市安全与发展的城市服务保障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课程,能够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从开发体育精神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和建立完善的思政评价制度四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教育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进行研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提供现实路径.
“国际贸易实务”是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实践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在课程教学中,探索采用嵌入进出口合同条款模拟拟定、课内上机模拟交易过程、结课后集中综合模拟实训的教学模式,契合课程特点,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可为经济与贸易类相关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点属”意为“点燃属相灯”,是辽宁庄河在正月十五进行的特色民俗活动.其起源于胶东地区,随闯关东移民进入辽东,并在庄河得以保存发展.以符号人类学的视角观之,“点属”实际上可视为一种仪式.该仪式可为四个部分——制作、放置、点燃和预兆观察.在每一部分中,都有大量的符号应用,其中的核心符号即为属相灯.正是通过这些符号对不同意义的联合象征,“点属”仪式表达了民众对生活顺遂平安的祈愿.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点属”仪式的象征性也面临着冲击和崩解的风险.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评析逆全球化现象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通过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逆全球化现象的缘起、主要表现及其本质,充分认识到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合作共赢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人们应把握好全球化发展的大势,在做好防范风险准备的基础上进行战略调整,以积极的姿态引领和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
为避免典型日法固有的随机性,构建了一套包含数据预处理的地源热泵长期供能模式提取流程.基于动态时间规整法进行距离度量,采用层次聚类技术对长期运行数据进行聚类并提取其模式.应用该法分析了4个住宅建筑地源热泵系统4 a的供能数据,分别提取了5、4、5、8个供冷模式和6、8、7、7个供热模式.结果 表明,供冷模式按波形可分为单峰型和双峰型,而供暖模式全天仅有1个波谷或基本无波动.供冷模式日波幅比供暖模式更大,波动与末端形式有关,用户自主性较差的辐射式末端波幅小、波动少,用户自主性较高的风盘式末端则相反.此法利用了
为掌握污泥(SS)和煤泥(CS)协同燃烧的动力学及污染物排放特性,首先采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污泥、煤泥及其混合物的燃烧动力学特性,建立了污泥煤泥协同燃烧实验系统,并研究了污泥煤泥在不同污泥质量分数(0 ~ 100%)、温度(800 ~950℃)和含水率(0 ~20%)下协同燃烧的污染物(SO2、NO和HC1)排放规律.结果 表明:随污泥质量分数增加,混合燃料的着火性能提高,活化能降低,污泥质量分数25%时燃烧特性参数S最高;随污泥质量分数的增加,SO2和NO排放量先增大后降低,HC1排放量增加;随燃烧温度升
为了实现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燃煤发电的NOx超低排放,首先对一台1000 MW级S-CO2煤粉锅炉进行了热力系统分析与燃烧数值试验,以获得尾部烟道温度分布以及炉膛出口烟气特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NOx超低排放设计方案,采用数值模拟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结构参数对脱硝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SCR脱硝系统的内部结构进行优化.结果 表明,S-CO2煤粉锅炉炉膛出口温度比传统水蒸气锅炉高,需将该锅炉的空气预热器分为2级,将SCR脱硝反应器置于2级空气预热器之间,SCR脱硝反应器前端的空气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