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史事编年(十八)

来源 :新闻与传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ai110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月1日(丁未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赵尔巽发起的“官督商办”报纸《武昌日报》,在武昌创刊。同日,《云南》杂志刊行至第十三期,云南留日学生百余人在日本东京麴町区富士见轩为该杂志举行周年庆祝会。
其他文献
本刊收到许多老新闻工作者的来槁,其中有不少新闻界的珍闻趣事,现特辟专栏,陆续刊出,以饷读者。希望这个专栏也能为新闻史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具体生动的第一手资料。本专栏欢迎来稿。举凡新闻界发生的大小事件,新闻工作中的点滴感受,只要是作者本人亲历,言之有理有据,闻之有益有趣,字数不拘,均在刊载之列。
(一)“九·一八”事变后,驻在太原的日本人,经常在大街寻衅闹事。1937年夏,《太原晚报》登了一则日本人在新满城制造车祸的消息。日本特务见报后,即纠集浪人数名,乘坐专车,气势汹汹地來到太原晚报社质问闹事。
三十年代中期,我在《济南晨报》《工商月报》和山东中华通讯社工作,后来又和同人李寿庭、陈心斋等创办了《家庭周报》。摊子大了,时常感到人手不足;同时,我们这些办报人,又都不是科班出身,缺乏新闻事业素养和新闻专业知识,也盼望有个自学进修的环境条件,而且当时年轻,书生意气,颇有点振兴中华新闻事业的抱负,于是,就商量搞点新闻教育,办个新闻学校。
上海《时代学生》:这是一种十六开白报纸精印的学生刊物,排版的形式美丽,印得清楚,最大的特色是插有木刻和照片,十分生动活泼。它的内容特色,是简单明瞭,一两篇关于青年学生的论文,一些青年学生生活的报告,一些青年的文艺、木刻和音乐。
1944年11月12日,一张四开大小,一纸铅印的周刊《大学新闻》在重庆创刊了。这是一张由中央大学同学主编的学生报,在国民党内政部领有“警字第九八二四号”登记证,并经中华邮政登记认为第一类新闻纸类,在国统区公开发行。平时印数四千份左右,最高时达到七千份,共发行了五十多期。
说到华中新闻专科学校,不能不说到她的主要设计者范长江同志。长江同志对新闻事业的事业心很强。在建立新华日报(华中版)和新华社华中总分社之后,他就立即着手抓培训新闻干部的工作,并请谢冰岩同志筹备华中新闻专科学校。
陈立夫说“两个妻子力量大”1938年夏,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的陈立夫,向重庆各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发表讲话。当时,国民党要人在讲话中总爱夹点英语,以炫耀自己很有学问,憧得外国语。
《辅仁通讯》是解放前北平辅仁大学学生运动中的一个地下报刊。它的编辑、出版是我们党领导下的辅仁大学学生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辅仁大学是天主教会办的一所大学。掌握学校实权的天主教会(以下简称“学校当局”)扬言:“辅仁是一块干净土地,不需要任何学生社团活动,这里从来没有受到‘学潮’的渲染。”
1946年夏,我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第二年春,由高年级同学何晓沧(何刚)介绍,参加了经过登记的正式社团——流火壁报社。该社指导教授是后来被解聘的马宗融先生。流火壁报自创办以来,战斗性很强,不久就成为引导同学们关心国家犬事的园地,受到多数同学的欢迎和支持,当时在学生中响影较著。
清朝末年,由顺直地方绅士集资筹办的《北方日报》,出版前曾张贴广告,阐述该报宗旨是:“以监督政府向导国尺为天职。”这在当时的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传到直隶总督府的官员手中时,有些官员主张立即传讯该报负责人,另有一些幕僚却认为报纸尚未出版,罪行还未显露,应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