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教育的协调发展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373019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交化与民族教育长期处于互相对立以至激烈冲突的矛盾状态之中;这种矛盾状态既表现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发展的阻碍和制约,又表现为汉化式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相互隔绝和拒斥,因而是双重矛盾和双向冲突;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教育的矛盾和?中突,归根结底是文化的时代差距和民族差异等双重因素造成的;如果说,民族现代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需要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够实现的话。那么,教育民族化,则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其尽快实现,这里的关键,取决于对现行民族教育体系的改革。
其他文献
考试是教育测量的手段和工具。科学的教育管理需要对教育效果进行定量的测量。测量的过程实质上是依据一定的测量标准对被测对象的水平等情况进行赋值的过程。测量标准的确定、测量工具的定标是测量的基础。
本文论述了青少年品德形成因素的广泛性与社会影响先入为主的规律。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作者提出要正视社会消极影响的严重性,全社会人人都来优化社会环境,改革和加强学校德育,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
有些人很珍惜古代中国的道德传统,似乎真正的现代中国文明是西方科技与华夏伦理的结晶,他们相当自觉地以继承和光大传统伦理为己任。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
1989年5月5日至8日,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和江苏省教育学研究会在南京联合举办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与德育学科建设”研讨会。与会者就有关初级阶段德育问题进行了研讨。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已是人人皆知的常识,教育能够促进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社会作用也开始逐渐地成为一种新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回顾十年来的教育,感慨万千!曾记得在十年前,一个“考”字,推动了万人竞学,民风大振。环顾现在,学生厌学,老师倦教,流生成群,文盲丛生,特别是与吐界许多同京近年来抓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的劲头相比,反差就更为突出。甚至外国报刊也惊呼:中国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改变目前的教育状况,其后果可能同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一样。
任何事物,其价值的性质与大小至少取决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事物本身的构成及其属性,它决定了价值的可能性空间;其次是人对这一事物的认识及对自己想从中获取什么的需求的认识,它决定了人对某一书物的价值取向,划出了人对某一事物价值的期望空间;
研究青春期教育不可回避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认识性教育(这里特指青春期性教育)的地位及其同青春期教育的关系。
在一次教育思想讨论会上,有位教师突发“怪论”:文革前夫子可敬,文革中夫子可悲,文革后夫子可怜。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家教委一系列文件都充分肯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接受委托培养学生这种形式,并指出,委托培养有利于克服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充分发挥办学的潜力,增强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