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味儿的烤白薯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t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了捧起热乎乎烤白薯的日子了。老北京冬日街头美食,莫过于糖炒栗子、烤白薯和冰糖葫芦了。一过立冬,街上卖烤白薯的就多了起来,并伴着一阵阵的吆喝声:“栗子味儿的!”“来块儿热乎的!”
  白薯,本称番薯,不同地区又有红薯、甘薯、金薯、红苕、地瓜之称,原产于美洲,1492年哥伦布把它带入欧洲,经葡萄牙人传入非洲,并由太平洋群岛传入亚洲,而传入我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记载:“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陈振龙是福建长乐人,明万历年间到吕宋(今菲律宾),见到白薯,遂引种回国,因此被誉为中国的“甘薯之父”。
  北京是何时开始种植白薯的呢?据《北京种植业志》记载:“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福建海关官吏将白薯呈送进京,只在圆明园内栽种,作为皇室御用品,未能推广。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新任直隶总督方观承将白薯传至直隶等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陳云、陈树(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的儿子)两兄弟将白薯引到朝阳门至通州一带种植……因而逐步扩大种植,一度成为北京地区重要粮食作物。”而《北京农业史话》则称:“雍正八年四月二十七,福建海关监督谆泰恭进番薯(白薯)六桶。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陈氏兄弟邀同乡农友将白薯由胶州运种到京师农郊,传授耕农种植、藏藤诸法。三兄弟所到之处,白薯繁植,百姓无不受益而称颂不已。”由此可见,白薯在北京地区的种植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中医视白薯为良药,有预防肠道疾病等功效。清代医学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称其“性平味甘无毒,入脾、肾二经。能凉血活血,益气生津解渴止血,宽肠胃通便秘,产妇最宜。”《金薯传习录》则称白薯有六种药用价值,适时食用能使人“长寿少疾”。
  北京何时有的烤白薯,史籍未见确切记载,相传是从山东传到北京的。据《华夏美食大观》和《济南民俗》记载:清乾隆年间的一个初冬时节,乾隆皇帝与大臣纪昀、护卫素伦等扮成商贾,微服巡访到鲁西南重镇济宁,夜宿平阴县城(今属济南)。晚上众人随乾隆皇帝到平阴城西关帝庙巡游,忽然闻到一阵香甜的味道,于是寻味来到一个小吃摊前,但见摊主正从一泥炉中取出烤熟的地瓜,那滚烫的地瓜香气袭人。纪昀连忙买了一块送与乾隆皇帝品尝。此时天气寒冷,乾隆皇帝将烤地瓜捧在手里顿感热乎乎的。他剥开地瓜皮儿,露出金黄色、软绵绵、热腾腾的瓜瓤,只吃了几口就连声称好,并请一行人都尝一尝。卖烤地瓜的摊主姓张,家中几年前开始种植地瓜,他的烤地瓜摊在平阴独此一家。吃过张老汉的烤地瓜后,乾隆皇帝赞叹不已,遂令其再烤些送至行馆,以备食用,并令平阴知县丁继先在次年立冬之时,派张老汉携地瓜进京,从此烤白薯便成了御用美食。
  清末民初,烤白薯的摊贩开始出现在京城的街头巷尾,其从业者多来自山东、直隶各县。清末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称:“京师食品亦有关于时令,(农历)十月以后,则有栗子、白薯等物。”民国年间文人张醉丐曾为烤白薯绘画配写过一首打油诗:“白薯经霜用火煨,沿街叫卖小车推;儿童食品平民化,一块铜钱售几枚。热腾腾的味甜香,白薯居然烤得黄;利觅蝇头夸得计,始知小贩为穷忙。”民国时的另一位文人徐霞村所著的《北平的巷头小吃》中也提到烤白薯,并将烤白薯的特点概括为“肥、透、甜”三个字。肥,是选用那种圆乎乎、皮薄、肉厚实的白薯烤制;透,说的是烤白薯的手艺,不能生心也不能烤糊、烤干了;甜,就是甘甜且不腻,越吃越香,令人爱不释手。
  街头的白薯烤炉大多是用大汽油桶改造而成的,炉膛上端有放生白薯的铁箅子,下端是燃烧的煤火,靠煤火的热力将白薯烘烤熟。商贩们多是一大早就推着车出门,找个人来人往且背风的街口招揽生意。他们用大铁钳子夹着白薯,在炉子里翻烤,时而吆喝几声。
  上好的烤白薯又甜又面,颇有几分糖炒栗子的味道,所以卖烤白薯的多不直接吆喝:“谁买烤白薯!”而是吆喝:“锅底来!栗子味儿!”或“来块儿热乎的!”被称为“京城叫卖大王”的臧鸿老先生曾将老北京卖烤白薯的吆喝声演绎得惟妙惟肖:“红的瓤儿糕啊,黄的瓤儿甜咧,吃到嘴里赛糖疙瘩,月饼馅儿也不如它,这块两个大(铜板)哎……”
  选自《北京日报》
其他文献
难得一个消闲的傍晚,趁天色尚早,我便往东山的大同火山群地质公园去走走,享受一回傍晚的户外生活。街上行人熙熙,汽车、电动摩托来来往往,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小城始终是充满了沸腾和喧嚣。我无心关注什么,只是想清心静欲地走走看看。走着走着,突然,在路旁的一处高坡荒地处,一对老年夫妻围菜园的图画闯进了我的眼帘。近前一看,一片大大的荒草地上,开辟了一块小小的园地,整整齐齐地排出五六块菜畦。其时,菜畦里已经种满
契诃夫的《三姐妹》中贯穿着一句话:到莫斯科去!莫斯科,是三姐妹灵魂的故乡、美丽新世界的大门、理想生活的依归。可是,她们终究没能“到莫斯科”去,莫斯科成了她们心底永远的一滴泪。“到海边去”,这几年成了我的人生拐点,而我,真的来了!就算不买房,玩玩也值得。一去就看房,一看房就被点燃。在二十几层,远眺海滩,近看度假别墅区尖尖的红蓝屋顶,活像一个美丽的童话在眼前展开了。但是我所选的理想户型已经卖完了。抱定
云南大地是美的。当你行走在这片大地上,看久了群山、村寨,你会有一种莫名的触动:一根春草就是一个绿色的梦,一抹寒烟就是一首朦胧的诗。你不仅会被这里的少数民族多彩文化所吸引,更会被浸染在这方土地上的生态文化魅力所折服。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哈尼梯田,历经千年风雨,如今依然生机勃勃,将远古与今天连接在一起,展示出一幅历久弥新的中华生态文化图景。千百年来,哈尼族人利用哀牢山区独特的生态环境,
车停烟墩山顶,丛林尚未从晨梦里完全醒来,水雾聚叶,凝为碧玉。海岛上的雾霭并不浓稠,只是悄然守护于丛林腰间,一阵强风斜刺里杀来,花枝乱颤,落叶飞起,似乎要回到昨天的枝头。中国沿海叫望海楼的景致不少,洞头望海楼被誉为“雁山第一胜景”,始建于公元426年。当时永嘉太守颜延之巡视沿海,为洞头海天一色的壮丽景色所感,后在烟墩山凿石垦壤、筑楼引凤,以观盛景。景致因楼而起,绮色因人而聚,唐代诗人张又新任温州刺史
每转换一次职业,就像转换一次人生。和大多数人一样,我生活中完全属于自己的部分很少。工作不单构筑起一个让你可以安住其中的小世界,更带你进入形形色色的人际网络,决定你和什么样的人待在一起。所以,当一个人转换职业的时候,是从一个小世界进入另一个小世界,过去的种种人际关系都一并被切断。我曾经从事民航工作11年。那时,每进一架飞机、每开一条航线、每换一任总经理、每发一次事故通报、每调整一次薪酬,于每个从业者
天忽然降温,朋友妻为他买了件厚实的冬衣。朋友试了试,很暖和,很轻盈,质感也很好。但看到标签上的价格,朋友的心“咯噔”了一下:太贵了!他在心里盘算了下,这个价格,相当于自己一个多月的工资。朋友坦承,这么贵的衣服,他是绝舍不得给自己买的。朋友是个小气的人吗?不。他喜欢喝酒,再贵的酒,他都舍得,尤其与朋友们一起聚会的时候。他还喜欢写写画画,这并非他的专业,纯粹是业余爱好,按他自己的说法,随性涂鸦而已。但
外地饕餮来南京,揣着大把人民币,渴望大快朵颐,品尝本地最具有代表性的美食。遇到这样状况,我会脱口而出,劝他们去新街口,去金陵饭店,品尝炖生敲。一提到炖生敲,立刻口舌生香,忍不住咽唾沫。说老实话,南京美食也就那么回事。要说有点历史,文化上可以卖弄几句,还有那么点么意思,必须是炖生敲,必须金陵饭店。别处也能炖,最入味的就是这一家。炖生敲是十分讲究的菜肴,不认真,不尽心尽力,做不出那个味道。有一年南京搞
南方有嘉木,说的是茶树。  幼时在黔南山区,时光慢下脚步,仿佛停滞了。我像一匹脱缰的小马,无处挥霍过剩的精力,楼前楼后地遍地疯跑,跑着跑着就上了山。我看见在山岗上,一株株一行行一排排的茶树耳鬓厮磨,聚成丛,集为垛,青枝绿叶浓得化不开。  现在,环球同比凉热,南北气候越来越接近,南方的茶树涉过长江,扎根在北方的山区,依然生长得枝繁叶茂。追随着乡村振兴的背影,我来到泰沂山脉腹地的新泰市羊流镇,在蟠龙山
滇东美食是北京人天津人上海人不怎么了解的。云南的旅游起步早,发展得快,人们蜂拥来七彩云南游览,往往是到西双版纳、昆明、大理、香格里拉、玉龙雪山、丽江古镇。滇东没有进入游客们的视野,去的人少,那地方的美食自然知晓得少。七月下旬,正是全中国多地的酷暑炎夏季节。我从爽爽的贵阳郊区山岭走进滇东,却发现,这地方比我躲着写东西的十里河滩边上还要凉爽。细想想一点不奇怪,贵阳的温度是摄氏20度到30度左右,海拔比
前不久去了绍兴,并有机会一睹了著名的咸亨酒店。咸亨酒店创建于1894年,是鲁迅堂弟所开,因鲁迅先生在《孔乙己》《风波》《明天》等多部作品中的生动描述而名扬海内外。不晓得鲁迅的文章当年有没有令酒店生意兴隆,但今天的咸亨酒店却是家著名的五星级酒店。在咸亨酒店,我们品尝了加饭酒配茴香豆,回味鲁迅笔下的历史风情与江南古越文化的从容适闲。人们都说,绍兴以“三乌”著名———“乌篷船、乌干菜、乌毡帽”。乌篷船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