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全自动折返设计与实现

来源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阐述了列车在终端站的折返形式、折返步骤及列车换端方式.介绍了一种列车全自动折返控制方法,解决了传统折返过程中列车到达终端站折返轨后需人工换端,或需切换车载ATC(列车自动控制)设备主控端后才能继续运行的不足.详细说明了全自动折返控制方法的实现,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描述.实践证明,该方法可高效完成列车自动折返,减少了车头端人工切换时间,提高了折返效率.
其他文献
高速磁浮车辆悬浮间隙传感器为悬浮控制系统提供必要的间隙信息.相对定位传感器则分别为高速磁浮车辆牵引和运行控制提供同步直线电机次级极相角信息和速度信息.在分析两者应用差异的基础上,讨论了检测线圈结构设计、电路结构设计、动态特性、抗电磁干扰与抗温度漂移等共性技术.对悬浮间隙传感器而言,需弱化齿槽效应;对相对定位传感器而言,则需强化齿槽效应,以抑制悬浮间隙波动和减少传感器过接缝时的信号畸变程度.
基于车车通信的TACS(列车自主运行系统)在既有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联锁的进路理念,通过线路资源管理方式,实现与联锁系统进路安全防护一致的列车运行路径防护.从线路资源化理念出发,研究线路资源的划分和管理方式,并从基于车车通信的TACS层面分析线路资源管理的关键技术和主要功能.
为解决传统维保存在的诸多问题,进一步优化运维方式、降低维保成本、提升管理效率,以杭州至海宁城际铁路(以下简为“杭海城际铁路”)智能维保项目为切入点开展相关研究.将智能维保划分为数字化、自动化及智能化3个方面,强调了数据接口、数据共享的重要性,重点阐述了生产计划管理、设施设备管理、生产工具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设施设备智能检测的建设思路,提出了对维保自动化、维保智能化的思考.研究成果已成功运用于杭海城际铁路智能维保建设中.
结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分析了智能列车运行、智能运维安全、智能基础设施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建设的要求,并从自动化场段、智能运维、智能机电设备等3个方面提出车辆基地的智慧化解决方案.
为有效解决地铁车辆转向架研发面临的需求适应性差、零部件重用率低等问题,基于多属性决策、关联设计等技术,提出一种地铁转向架柔性产品平台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定义了地铁转向架柔性产品平台的内涵,分析了基于多属性决策方法的通用模块构建方法,以及基于关联设计技术的柔性模块构建方法.以A型地铁转向架产品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可行性与实用性.
以地铁车站能耗和CO2排放量最多的车站通风空调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确定其CO2排放量计算方法,并探究其CO2排放特征.建立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CO2排放量计算模型.以计算模型和工程实例参数为依据,计算分析了典型车站通风空调系统生命周期CO2排放量.结果 表明,案例车站的CO2排放强度明显高于普通建筑,每年单位制冷量所产生的CO2排放量达917.39 kg/(kW·年);CO2排放量在运行阶段生命周期中占比最大,达97.87%;冷源水系统在各子系统中排放量占比最大,为39.42%.
在悬挂式PRT(个人快速运输)系统已有结构的基础上,对该系统转向架构架进行结构轻量化优化研究.运用拓扑优化相对密度法中的SIMP(固体各向同性材料惩罚模型)方法进行走行轮安装座拓扑优化及构架主要板梁厚度优化,并对优化前后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构架不同区域优化后的应力、应变结果对构架参数进行调整,并在考虑构架实际结构及功能性结构的前提下控制优化参数以得到构架整体优化结果.结果 显示,构架优化区域体积大幅减少,轻量化结果明显,且整体结构强度良好,能满足列车在最恶劣工况下安全运行.
针对地铁工程穿越瓦斯地层时所面临的危险源种类繁多、安全管理难度大等难题,利用物联网、流媒体和无线传输等技术,集成瓦斯自动检测、盾构施工实时监控、人员定位等专业应用,提出了全线覆盖、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的集约化管控模式,构建了各参与方共同监管的地铁瓦斯隧道安全防控管理体系.该体系已成功应用于成都轨道交通6号线三期工程的全过程建设中.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管理的方式,对地铁线路穿越瓦斯地层时土建施工阶段的危险源进行实时智能化监测、迅速响应和及时处置,有效提高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管理水平,节约了管理成本.
为实现低地板有轨电车在路口无接触网运行,设计开发了一种列车车载储能牵引传动系统.对车辆技术要求、列车牵引特性计算和设计、牵引传动系统主电路设计、牵引传功系统设计、列车车载储能装置能量管理策略等进行了介绍,并采用装车试验进行了验证.试验表明,该牵引传动系统可有效对列车车载储能装置进行能量管理,以及对列车车载储能装置的充放电电压及电流进行限制,可高效地利用整车在制动过程中的再生制动能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以青岛地铁5号线镇平路车辆段为例,在段场用地受到多处建(构)筑物限制下,经车辆段出入线功能需求分析,提出多种具备双向收发车功能的出入线接轨方案,采用加权评价法对各接轨方案进行定量分析,最终确定出能够减少列车空驶距离、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能兼顾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需求的接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