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TAP阻滞、ESP阻滞对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

来源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dog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术前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B)或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联合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对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45例行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患者,年龄为18~64岁,体重身高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8~24 kg/m2,ASA分级为Ⅲ~Ⅴ级,分为3组(n=15):术前TAPB组、术前ESPB组和常规PCIA镇痛组(C组).TAPB组在全麻诱导后经B超引导下行双侧肋缘下入路两点腹横肌平面阻滞,每点注入混合药液(0.33%罗哌卡因30 ml+地塞米松5 mg)15 ml.ESPB组在全麻诱导后经B超引导下行双侧T7水平竖脊肌平面阻滞,每侧注入混合药液(0.33%罗哌卡因30 ml+地塞米松5 mg)30 ml.C组为常规PCIA镇痛组,术前不行神经阻滞.三组术后均使用舒芬太尼2μg/kg PCIA镇痛泵,若术后48 h内疼痛评分VAS≤3分,予静脉单次追加舒芬太尼5μg行补救镇痛.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观察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补救镇痛用量、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TAPB组和ESPB组术中瑞芬太尼及术后补救镇痛舒芬太尼用量均减少,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缩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ESPB组和TAPB组比较,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补救镇痛用量减少(P0.05).结论 术前超声引导TAPB或ESPB联合PCIA静脉镇痛对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均能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少,与TAPB相比,ESPB静脉镇痛药物的用量少.
其他文献
目的 实施并确认“转换”方案对肝移植患儿术后远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研究对象实施“转换”方案的干预,运用调查问卷法进行干预前后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资料、随访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本研究一共纳入40例患儿,其中男性16例(40%),女性24例(60%),患儿平均年龄为(10.4±2.6)岁,接受移植后年数为(8.7±2.0)年,身高(142.1±15.2)cm,体重(32.9±11.3)kg.干预前随访依从性为(3.35±0.72)分(总分4分),其中男性为(3.42
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器官供需的严重失衡已经成为制约肝移植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合理使用边缘性供肝已成为肝移植临床的重点.常见的边缘性供肝有脂肪变性供肝、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肝脏、超过60岁的高龄供者捐献的肝脏、冷缺血时间>14 h的肝脏、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after-circulatory-death, DCD) 供肝等 [1-3].随着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迅速上升.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在全球的发病率约为20%~30%[4],在肥胖和糖尿
肝移植术后结核感染导致的多浆膜腔积液是移植术后较为少见的并发症.该疾病极易误诊而影响患者预后及治疗.现就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救治的1例肝移植术后结核感染导致的多浆膜腔积液的病例报道如下,旨在使临床医生充分认识移植术后结核感染的特殊性.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围术期管理水平和免疫抑制剂的不断改进,肝移植受者术后生存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5年生存率达到80%以上[1-2].然而,随着 生存时间的延长,移植术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esease,NAFLD)和免疫抑 制剂长期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等远期并发症成为影响肝移植受者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3].NAFLD在非移植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0%[4], 肝移植术后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和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耳郭再造术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方法 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美容中心对62例小耳畸形患者行耳郭再造术.其中44例经激光三维扫描技术获取头面部影像资料,制备3D外耳模型为模板行自体肋软骨耳郭再造术(3D模型组);18例以外耳模片为模板行自体肋软骨耳郭再造术(外耳模片组).结果 术后患者获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均恢复良好.3D模型组的手术时长[(4.2±0.9)h]较外耳模片组[(4.9±1.2)h]明显缩短,P0.05).此外,医师对3D模型组患者
血管瘤是临床常见疾病,一般自然病程包括增生期、稳定期以及消退期,但到7岁时,仍有少数血管瘤无法达到完全消退[1-2].可引起局部皮肤的瘢痕、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甚至可导致出血、溃疡及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3-4].目前针对血管瘤的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激光以及手术等[5].自2021年3月至2021年4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了1例老年毛细血管瘤误诊为结节溃疡型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患者.现报道如下.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一类,以肝脏脂肪变性、 肝内炎症、纤维化等肝细胞损伤为组织学特征,伴或 不伴有门脉周围和窦周纤维化,约占NAFLD的20%[1-3].随着NASH的发展,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风险逐渐升高.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患病率高达29.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可以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对MAFLD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及早进行干预治疗,可减轻或控制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CK18 (人细胞角蛋白18片段)是肝细胞内主要骨架蛋白,用于保护肝细胞免受机械性和非机械性应力损伤,维持细胞形状稳定.对于慢性肝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肠道菌群对心房颤动的影响受到了临床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肠道菌群与心房颤动的关系及可能机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对心房颤动的调节作用主要由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介导,其中脂多糖(LPS)和氧化三甲胺(TMAO)可激活NLRP3-IL-1β-L型钙通道通路和/或调控心脏自主神经活性并促进心房重构,进而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虽然目前对肠道菌群影响心房颤动的认识较为局限,但现有研究提示LPS和TMAO等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可能成为心房颤动治疗的新靶点.
肾移植术后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受体免疫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故病毒感染是肾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其中巨细胞病毒感染(cytomegalovirus,CMV)是其中常见的病毒感染,具有病情进展快,致死率高的特点,所以对该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现对2019年至2020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收治的5例肾移植术后CMV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探讨CMV肺炎的诊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