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词意探源

来源 :哲理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_yv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本意乃是“慎心,诚其意”,是注意内心的持守和内在的修养,然而现在的解释却是侧重于外在行为。基于对“慎独”词源学考查及对其在先秦典籍中意义的历史追溯,还其本来的意义。
  [关键词]慎独;本意;诚其意
  [中图分类号]B22/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1-059-04
  
  “慎独”是我国古代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养方法。对其意义,《辞海》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词源》的解释是:“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笔者对这种解释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这是对古人“慎独”二字的曲解,削弱了其内在的能量性。
  古人的“慎独”实质乃是“慎心”,也就是对内心信念和意志的控制,使其达到“诚其意”的状态。“慎独”是儒家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意识、情绪进行管理和自律的一种修养方式。“慎独”是关注内心意念和意志的守一,古语有云:“内化于心,外形于表”,善念运行于心,自然流露于外,内外如一,谓之光明磊落。老子曰:“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君子慎独,是心上的修养,乃是要慎其内,慎其本,慎其内在的起心动念,而并不是现在所解释的“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这种做法并不能从内心上洗心革面,只是注意其表面的行为,而其内心可能依然是善恶交战,不得其安。
  本文对“慎独”的本来意义作以溯源分析,以期对读者理解“慎独”的本来含义有所帮助。
  
  1 词源学的考查
  
  我们先从词源学的角度来探讨“慎”、“独”两字的本义。
  
  1.1 对于“慎”字的考查
  “慎”字,从“心”从“真”,据《玉篇·心部》“慎,思也。”扬雄的《方言》卷一云:“慎,思也。秦晋或日慎。凡思之貌亦日慎。”俞樾《群经平议》云:“慎、真,古今通用”。刘宝楠在他的《论语正义》一书中曰:“《尔雅·释话》:“慎,诚也。,《说文》:“慎,谨也。’‘诚’、‘谨’义同。”段玉裁注“慎”为:“言部曰,谨者,慎也,二篆为转注。”
  “慎”字曾广泛见于先秦典籍中,《尚书》中,“慎”字34见,如“克慎明德”(《尚书文侯之命》)。《周易》中,“慎”字9见,如“慎之至也”(《系辞上》)。接下来,我们再具体考查一下,在古代重要的典籍中,出现的“慎”字之含义。
  《左传》:“慎守其一。”《周书》:“慎,德之守也。守终纯固。”上博简《三德》:“君子不慎其德”,“慎守其□”,“各慎其度,毋失其道”。《成之闻之》篇:“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故君子慎六位,以祀天常。”《韩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真者,慎之固也。修之身,其德乃真。”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凡为吏之道,必清挈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
  从以上“慎”的出处理解,“慎”的含义,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看法:一是把“慎”字与“思”、“诚”、“谨”等具有伦理指向性的词汇联起来使用;二是“慎”与“守”直接合用,如“慎守其一”。“慎守”可以解释为“持守”或“精神专注”;三是“慎”与“固”和“坚固”放在一起使用,如“慎之固也”,“慎谨坚固”,“慎”有牢固保持的意思。总之,可以很明确地说古人的“慎”都是关注人“内心”和“内在性”的意思。
  为了更加证实“慎”的本来意义,我们可以再寻找一些古代典籍以佐证。
  《论语·子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这里“慎”是指要“谨慎”,要求内心真诚,是关乎内心的思想的。《周易·系辞上》云:“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这里的“慎”也有真诚之意,其也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
  总结上面分析,我们的结论是,在古代,“慎独”的“慎”是关乎内心活动,完全可以从“敬重”、“保持”、“敬持”、“专注”、“持守”和“固守”等意义上加以界定。
  
  1.2 对于“独”字的考查
  《说文解字》云:“独,犬想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段玉裁注:“犬好斗,好斗则独而不群。”《尔雅·注疏》:“独者,蜀。蜀亦孤独。释曰:言山之孤独者名蜀。案《说文》云:‘蜀,虫名。’郭云:‘大虫如指,似蚕。’”《正字通·犬部》云:“独,猥类,似猿而稍大。性群,性独特。”独和特同义。《广雅·释诂》云:“特,独也。”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独”有单独之意,用于人则可指其个性。古人在这里释“独”之意,为后人解读“慎独”之意,发生主体性的理解转向,提供了可能。然而,“慎独”连用时,“独”却并非此意,它是指“内心”之“独体”。
  《五行·说》篇,在解释《诗·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诗句时说:“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经。不在衰经也,然后能至哀。夫丧,正经修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谓独。独也者,舍体也。”另外还有“舍其体而独其心”、“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独”的说法。
  从这里可以看出“独”即是“舍体也”。“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也就是说关注的更多的是内心的感受而非外在的东西。“舍体”是指舍弃外在的物性或说舍弃身体所处在相应时间、空间,而回归到内心的意志、意念,也就是道家所谓的“谨守持一”的内心专注状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典籍明确地把“心”界定为“独”,或者以“心”为“独”。
  “独”字还频现于古代其他重要典籍之中。如,《庄子·在肴》曰:“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庄子在这里所说的“独往独来”并非身体上空间的转换,而是说内心的无拘无束,任其自然的洒脱。“独”是指内心的内在体验和感觉。
  我们再看看《庄子·大宗师》中的“独”:“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人于不死不生。”庄子描绘了“见独”之“独”,“独”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舍弃对世界的执著看法和固有的某种程式,而回到内心的本来状态,“见独”就是返归内在的意志和意念。庄子理解的“独”与上述所引《五行·说》中的“独”是一致的,都是一种“舍体”的“独”,是一种复归于内心专注的精神状态。
  另外,“独”有时作为动词来使用,但其意义也是关于专注内心活动的。如,《五行·传文》:“有与始者,言与其体始;无与终者,言舍其体而独其心也。”这里“独”是作动词,作“内”讲。“独其心”即内其心也。
  为了印证“独”的确切含义,再如,《周易· 大过》曰:“君子以独立不惧。”这里的“独”是指“不惧”之“独”,也就是说内心安然、独立,则自然无所畏惧。佛典《俱舍论·分别世品》第三之五曰:“论曰:‘言独觉者,谓现身中离察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调不调他故。”“独觉”是说内心对佛理的知觉和见解。这也是从内心的认知方面对“独”释义的。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慎独”的“独”字是指内心的意志和意念,也就是说“独”是对于人的内心而言的,并非是外在的特定空间或某种物质。
  
  2 “慎独”的本意释解
  
  “慎独”作为独立的范畴出现是在战国秦汉之际。《礼记·中庸》、《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提出“君子必慎其独也”的“慎独”思想。
  《中庸》中的“慎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中的“故君子慎其独也”,是说君子要遵守大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我们从《中庸》第二十章可以看到:“诚者,天之道”,第二十一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可以得知“道”就是天道,也就是“诚”的意思。“君子慎其独也”,就是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遵循天道的诚,就是时刻保持内心的诚意。
  刘向《说苑·敬慎》云:“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能慎其独也。’谚曰:‘诚无垢,思无辱。夫不诚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刘向在这里谈到了《中庸》中的“慎独”。文中略去了“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一句,但它说:“圣人重诫,敬慎所忽”,又引时谚曰:“诚无垢,思无辱”,“夫不诚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说明《中庸》的慎独主要是对“诚”而言的,也就是说“慎独”就是要在内心上下工夫。
  《大学》中的“慎独”:“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宋代的大儒朱熹对这段的注解:“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毋者,禁止之辞。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谦,快也,足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朱熹在这里所解释的“独”是指他人不及知而己独知之的内心状态,“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朱熹说“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诚其意”就是要“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朱熹对于人内心的意念刚刚发动,但还没有表现出来时,说:“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慎独就是要谨慎于“几”,即意念刚刚发动的内心状态。由此可见“慎独”,就是把守和控制内心,使之达到“诚其意”的精神状态。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荀子》里面关于“慎独”的论述。《荀子·不苟》篇:“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这里荀子认为:“不诚则不独”,这说明他也是从内心来理解“慎独”的。实现内心的“诚”才是“慎独”的最终目标,而不是仅仅是外在的行为。
  朱熹说:“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精粗显微,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这里也是表明了“慎独”确是在人“隐微”的内心下修养的工夫,心中“诚其意”,这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慎独”。
  马王堆帛书和郭店竹简发现的《五行》篇中,都提到了“慎独”。其文曰:“(尸鸟)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独也。”《传文》日:“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也。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一心也,然后得之。”
  这里所说的“五”,是指“仁、义、礼、智、圣”,它们乃是五种“形于内”的“德之行”。在《五行》作者看来,仁、义、礼、智、圣,虽然是“形于内”,形成于内心的,但它们仍然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尚未达到一个有机整体,而统一于心,君子要做的就是运用内心的力量使之归“一”。故说“一也者,夫五为一心也”。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里的“慎独”实际上也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内心归于“夫五为一也”的状态。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在《中庸》还是《大学》抑或其他古代典籍中,“慎独”指的都是关于心的修养,是对内心的掌控和把持,“慎独”即是“慎心”,即是“诚其意”。
  
  3 “慎独”的本意的传承
  
  “慎独”提出之后,成为古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慎独”即“慎心、诚其意”。古人依其本意,强调修养之根本乃在于“修心”。“慎独”的修养方法屡见各式各类文献中,举例如下:
  三国魏时曹植对“慎独”的修养方法也是很看重,他在《卞太后诛》中说:“抵畏神明,敬惟慎独”,敬畏神明,要在心里面隐微之处下功夫,才能获得心安。南宋的叶适在其《习学记言序目》中提出:“慎独为人德之方。”同为南宋的范骏其《香溪文集·慎独斋记》云:“知善之可为而勿为,是自欺;知不善之可恶而姑为之,是自欺。未能欺而先自欺,几何不陷于大恶邪?……是以古之学者必慎独。”他认为要不自欺,重点要修养内在道德良心。这也说明“慎独”作为防止“自欺”的手段,避免内心走向邪恶,注重的是内心的道德良知。
  明代心学家王阳明,论述“慎独”精神明确指出“欲修其身者,必在于先正其心也”,也强调修养重要的是内心思想观念上的克制和磨炼。
  明代大儒刘宗周说:“圣贤千言万语说本体说工夫,总不离慎独二字,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慎独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时随处体认去,使得全体荧然,与天地合德”。这里“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时随处体认去”,可以很明显地得出刘宗周所理解的“慎独”也是内心的意念和意志上的修养,是要内心的意念与“天地合德”,达到真正的内心修养。
  清代人也很重视“慎独”的修养方法。晚清重臣曾国藩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这里曾国藩强调了“慎独则心安”,“养心之难,又在慎独”。“慎独”也完全是从内心的修养来诠释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外在的行为。
  总之,不论是从词源学的角度还是从先秦典籍中分析,都可以看出,“慎独”的本意乃是内心的修养,注重的是内心专注、专一,其蕴含着强有力的人内心的自律力量,“慎独”要求对自己心中的想法时时检查反省,内心无丝毫邪恶念头,从而实现“诚其意”的修养目标。
其他文献
物理学的绪论是整个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交响乐的序曲,歌曲的前奏。绪论课的教学应将教材加以高度概括和简化,抽象出主要内容,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编写出既有科学性又有趣
把素数阶循环图的某些性质移植到一般阶循环图,改进团数的计算方法,获得3个经典Ramsey数R(3,t)的新下界:R(3,36)≥238,R(3,37)≥243,R(3,38)≥255。
提出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和AR模型的、针对由于移动台高速移动而引起的信道状态变化的信道预测方法。在研究传统的LRP信道预测算法的基础上抽取采样数据,通过训练序列得到AR
最近教育部调研组,对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进行调研。一些教育专家和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弊端日益显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以纯铟、SnCl4·5H2O为原料,采用络盐法制备了一次晶粒平均尺寸小于15nm、费氏粒度为148.5nm、粒径分布较窄、在800~3600cm^-1间对红外光的吸收或反射率在90%以上的纳米晶铟
在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点燃思维的火花,帮助学生克服思维上的求同性。倡导求异思维,通过一题多解。能使学生思维开阔,对发展创新意识起着铺架桥梁的作用.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创建“以课题立项为基础、以科技竞赛为激励、以社会实践为辐射”第二课堂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
在pH2.64的HCl-NaAc缓冲溶液中,Fe^2+催化H2O2产生.OH,.OH的量与加入H2O2的量成正比,.OH能氧化邻苯二胺(OPDA)生成2,3-二氨基吩嗪,此产物在450 nm处有一最大吸收峰,其吸光度值随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的数列预测理论,针对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中的基本指标建立灰色预测模型,模型精度采用后验方差验证,对于精度较差的模型,采用二次拟合参数法提高模型
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相关性强,许多学习内容都是相通的。适当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在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之前,都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