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仁VS达利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t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炳仁要和达利在杭州对话……”电话中的声音让我一愣——达利都去世20年了,怎么来对话阿?难道还从天堂或地狱跑出来?
  匆匆奔赴杭州,这才明白原来这一届的西湖博览会组委会特别邀请达利纪念馆和朱炳仁铜雕博物馆参展,双方分别展出了数十件达利的雕塑原作、版画原作和复制品,以及中国熔铜艺术家朱炳仁的系列作品。
  达利和朱炳仁,前者是20世纪西方超现实主义的大师,以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狂妄不羁的如珠妙语和那高高翘起的两撇小胡子赢得盛誉;后者是21世纪的铡雕艺术家,以挥洒恣肆的写意精神、儒雅恬淡的文人情趣和独树一帜的熔铜艺术名声鹊起。两者无论在时空、性格、作品风格与追求上都不存在可比性,何来这场对话呢?
  “相对于经济、政治、外交,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对话还不畅通。但中国目前的文化积累已经相当充分,来自各国民间的文化交流一直十分活跃,和中国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相比,我们的文化被别人了解得太少了。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去对话。”朱炳仁如是说。
  “这起初是一场被动的对话。”西湖艺术博览会的秘书长汪骥则解释道:“因为参展的达利作品主要是铜雕,组委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朱炳仁,这位从工艺美术行业崛起的艺术家,近年来锐意求变,为传统铜雕领域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站在文化交流的出发点上,达利纪念馆的两位负责人(居雍和茉莉)与朱炳仁互相细细观摩了各自的展品。居雍认为:达利和朱炳仁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对比,非常西方和非常东方的对比,但是他们两者都将铜当作了一种可流动的软性材料,达利因此创造出他的专属符号之一“软化钟”,而朱则因为他的东方情趣创造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艺术。
  朱炳仁对于达利的“天纵之才”与狂飙的创造力钦慕不已,并在展览前特意以熔铜的方式塑造了一尊达利的头像以示敬意。但他也自信地认为,中西方的文化各有所长,他今天之所以敢言称“对话”,是因为相信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东方文化也能重新建构自身的晶格与风骨,与西方文化平等交流。
  朱炳仁今天的自信究竟是如何锤炼出来的?事实上,2006年我也曾在杭州的一次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见到朱炳仁的作品,那个时候,他尚更多地倾注于铜建筑和铜书法的研究,熔铜艺术只见端倪。而短短数年间,他便钻研和创作了数百件熔铜书画艺术、熔铜雕塑艺术,为作品注入典雅的文人气息的同时,也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审美品味。
  朱炳仁的蜕变既是一种天赋发展的必然,也是勤奋谦虚的结果。他今年已经60多岁了,但是在艺术的嗅觉上,他同年轻人一样敏锐。每一次见到他,我都可以发现一些全新的作品,此次也不例外。他将熔铜的坩埚作为容器,将随意熔成的铜件装载在坩埚中,一组作品大小、扁圆、高低错落地被并置展示。在视觉上,坩埚的沧桑、粗砺、残破、厚重、简洁与熔铜的华美、精致、轻盈、繁复装饰产生强烈反差,仿佛一个个承载着无数故事的神秘盆景。“盆景”是非常中国化的一种文人赏玩之物,这使得这组作品亦流露出独有的东方审美情趣。然而此时,作为器物的坩埚与作为艺术品的铜件究竟谁为主体呢?道器之间的互为转化,使这种言说进入了另一种哲学层面。
  朱炳仁还将挖空的木头作为载体,“种植”了他的熔铜作品,尽管与坩埚系列有所相近,呈现出的意趣又有微妙的不同。他的这些作品与之前在《雕塑》杂志2009年第1期中介绍的相比,艺术语言上更推进了一步,非常值得深入地发掘。朱炳仁总是在这样不断地给我们惊喜。本来像他这个年纪的有一定成就的工艺美术大师,抱着自己原来的创作成果吃饭,也没有什么问题,他却不愿如此。如果现在你还要问他凭什么和达利对话,那么这种“否定精神”和“创新精神”就是两者的灵魂共通之处。
  还有一个促使朱炳仁蜕变的重要原因是他的虚心好学。即便是面对与他年龄相差很大的,甚至是他的孙辈的年轻人,只要他们的见解有理,他都能接受。这种虚心也使他能够用更为宽容的心态吸收各种新生事物。达利的艺术,本身就是对旧有秩序的毁灭和重构。在朱炳仁和达利的对话中,我想,那些陈腐而狭隘保守的观念,也应该被毁灭。民间工艺美术因为其发展的历史原因所导致的现存问题,在当下一直被认为是后卫的、形而下的,在今天,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令它焕发出艺术的光彩!
  朱炳仁与达利的对话,是一场亦真亦假的对话,颇具魔幻色彩。对于朱炳仁而言,这可以说是一场既有对手又没有对手的对话,是一次自我否定和超越的历程!而这场对话之后,达利纪念馆的负责人还将邀请朱炳仁的作品继续到北京、巴黎与达利的作品共同展出。东西方文明的对话和其引发的思考,刚刚开始了它们的远航……
其他文献
3月16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门诊大厅,一台智能消毒机器人在喷洒消毒剂。图/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疫情是黑天鹅事件,泛人工智能产业有很多泡沫,没有技术、没有团队价值观、没有供应链管理能力的,这次直接退出了。”  31岁的唐博维是机器人教育行业的资深创业家。2015年尚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他从卡耐基梅隆大学休学,回国创立一维弦科技,“市面上三千家机器人公司,我们是为数不多可以制作关节伺服电机的,机器人
摘要:从山东省嘉祥、邹城、滕州三地的汉画像石中,可感受到线条从严整性向自由性发展的规律,可体会到线与面和体的微妙关系,还可领悟到中国艺术以线造型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线条  Abstract: From carved stone of the Han Dynasty in Jiaxiang, Zou Cheng and Teng Zhou; Shandong Province, w
自从资本热衷于跃进式地批量制造偶像,从一个平凡普通人到娱乐圈流量偶像只需要一个夏天的时间,“后浪”们前赴后继涌来,偶像团队正在经历新一轮扩容。  与此同时,身为“前浪”的鞠婧祎也因为一档综艺而成为舆论焦点。随着偶像这种舶来品日益在国内娱乐圈扎根壮大,如何定义偶像?花路又该通往何方?围绕着“偶像”这一职业,舆论一直争论不休,这也是鞠婧祎出道7年来一路所经历的。  从某种意义而言,当鞠婧祎主动选择了偶
整个9月张译都在采访的流水线上转。他参演的《亲爱的》和《黄金时代》在国庆期间上映。这天《黄金时代》首映礼,隔壁的电影院坐满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吵嚷得像菜市场。不时有人过来跟他寒暄。  “你还是不习惯这样的场合?”  “我原以为是不习惯,后来才知道是不喜欢。这比较麻烦。”  他有一副像深夜电台主持的嗓子,稳、厚。周遭的聒噪像潮水般退去。那张疲惫的面孔绷着,神态严肃。他看上去不安,采访两个小时,几乎没
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在即,蔡英文的胜算高唱入云,本期且凑凑热闹,谈谈她的饮食故事。  蔡英文在其自传中提过一道让她难忘的菜式,并非什么山珍海味,也不是鲍参翅肚,而是一道普通不过的家常菜——洋葱炒蛋。  为什么平凡如炒蛋,也会让她如此难忘呢?  原来,洋葱是蔡英文家乡屏东的特产。虽然她父亲后来迁居台北,她也在台北出生,但年幼时,从家乡来探访的亲戚总会带些土产洋葱来作伴手礼,所以家里从不缺洋葱。插图/N
In 2001, one of my sculpture works was displayed in a small sculpture exhibition in Taiwan. There was a sentence in its preface:“The variety of modern art enlighten us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all-roun
刚踏进上海嘉庭俱乐部,孩子们欢畅的笑声便迎面扑来。随处可见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个个欢脱得像小鹿。有些在游泳池里互相竞技“划龙舟”;胆大的,则挑战90°魔鬼滑梯,大人们在一旁看得胆战心惊,小家伙们却浑身上下充满了活力和勇气,一跃而下。李海林(东渡国际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俱乐部西餐厅一角,坐着几位中年男子,对着电脑,激情洋溢地谈着什么。壁球馆里两对夫妇正在挥汗如雨地拼
按朋友的话来说,沈伟属于“醒得早”的那批人。  1994年,他只身提着个装满道具的箱子,从广州去北京,“找人就问,哪里能演出?我不要钱。”他那部《小房间》有点像皮娜·鲍什的早期剧场作品,呈现一名年轻人24小时在家的生活状态,就这么一个人又唱又跳又说又演,“演到脚抽筋”,反响出奇好。  这一年,沈伟已拿下国内首届现代舞大赛创作和表演类两个头奖,没多久他去了美国。  2000年,他在纽约创办了“沈伟舞
人物周刊:你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  吴秀波:满意。  人物周刊:你今天取得的成就,有什么样的心得可以与他人分享?  吴秀波:可以与他人分享的心得是:到今天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人物周刊:对你父母和他们成长的年代,你怎么看?你理解他们吗?  吴秀波:那是一个年代。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理解另一个人。  人物周刊:你对这个时代有什么话不吐不快?  吴秀波:我不喜欢呕吐。  人物周刊:你对你所从事领域的前景怎
生活是具像的描写,理想是浪漫的抒情,创作是融汇二者的本质抽象。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中国“嫦娥奔月”工程,从哥伦布航海到人类探测火星,他们被高远的生存理想驱动着,以坚毅的步履、顽强的信念,克服重重险阻,从而为人类留下杰出的创举。我认为,他们的生命历程便是一件件主题宏大、情节波澜壮阔的行为艺术。  所谓天人合一,既是指创作主体的心理境界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人类对未知文明的认知表现于对自然宇宙的视野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