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巨大胃溃疡边缘活检引起再发性动脉大出血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dh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69岁,因上腹部不规则疼痛1个月,伴乏力、黑便半个月于2007年4月入院。既往有上腹部疼痛史20余年,多于春秋季节发作,有呕血及黑便史。入院查体:血压130/8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精神较差,消瘦,贫血貌。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检查未发现异常。腹部平坦,腹肌软,中上腹部有轻压痛,克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

其他文献
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器官,小肠疾病的诊断受起病隐匿、症状特异性不强和病变部位深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非常困难。传统的各种检查手段因敏感性和准确性较低,均无法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双气囊内镜不仅还可直视整段小肠的黏膜变化,对小肠病灶进行活检病理检查,对于小肠息肉还可通过特定的器械进行内镜下治疗。从2005年12月9日至2007年1月23日,本内镜中心对88例小肠疾病患者施行了107例次的双气囊内镜检查。现报
2008年1月26日,“华东地区ERCP内镜专家沙龙”在上海举行,众多国内著名消化内镜专家聚集一堂,对ERCP及相关消化内镜领域在2007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并展望2008年的发展前景。大会由徐肇敏教授、吴云林教授和方道连主任主持。
消化内镜是目前诊断消化道病变的最常用的工具,内镜活栓病理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但们们希望在内镜下即可对活体组织细胞结构进行类似于休外显微镜下的实时观察,确定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增加内镜下诊断的准确性,并减少诊断步骤。1979年Hamou最先用高倍显微宫腔镜观察到子宫黏膜的的显笥结构,随即有人用显微内镜技术观察咽喉部黏膜,并成功地进行了皮细胞染色及病变细胞肜态结构的描述。
患者男,83岁。因自觉腹部条状硬块3个月来诊,自述硬块位置不固定,呈游走性,于腹部多处均曾扪及,平时无发热、腹痛、腹胀、脓血便。3个月来饮食睡眠好,体重无明显减轻。曾于多家医院行B超、CT、全消化道钡透等检查多次,均未能查明原因。来我院求诊,经口服硫酸镁肠道准备后,行大肠镜检查。进镜约22cm见乙状结肠腔内有较多积粪,并见一粪块堵于肠腔,粪块黏稠。因粪污较重,视野较差,本拟放弃检查,并嘱其再行灌肠
胃肠内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溃疡、消化道肿瘤、食管静脉曲张以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敏感手段,但是,传统的内镜检查是以白色光为光源,难以观察小的食管静脉曲张及黏膜下血管,而这对于指导食管静脉曲张的治疗、治疗效果的评价和预后的估计颇为重要。红外线内镜(infrared endoscopy,IRE)已广泛用于临床,有报道其有助于观察食管静脉曲张等血管病变。
患者男,60岁,主诉“食欲减退伴消瘦3个月”入院。查体:消瘦、轻度贫血貌,右上腹轻度压痛,未及包块。上腹增强CT显示十二指肠壁增厚,肝内多发低密度灶,胆囊、胰腺未见异常,考虑:肝内转移癌?胸片示支气管扩张。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肝功能正常。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小弯、大弯、前壁可见一隆起浸润性病变,表面凸凹不平,覆少量食物残渣和陈旧性血痂,质硬,易出血,降段无异常。病理诊断:角化型鳞状细胞癌。
期刊
期刊
目的 探讨微探头超声对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GIM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8例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的GIMT患者的EUS特征,并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8例GIMT患者EUS诊断间质瘤25例,平滑肌瘤11例,平滑肌肉瘤2例。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后确诊间质瘤28例,其中中、高度恶性间质瘤6例;平滑肌瘤8例,平滑肌肉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EUS诊断准确率达89%。结论E
随着结肠镜检查在基层医院的广泛开展,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套圈结扎和电灼术等病例的日益增多,医源性结肠穿孔的患者也随之增多,有过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则更易发生。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发现并做相应处理,后果将极为严重。2002年12月至2007年1月我院共收治了15例医源性结肠穿孔患者,均进行了腹腔镜一期修补术,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