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凸弯棒预加压固定对胸腰段椎体骨折复位稳定的影响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探讨不同弯棒角度对胸腰段椎体骨折复位后稳定性及应力的影响。

方法

(1)选择30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胸腰段三维CT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对T11~L1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韧带和关节进行赋值,并建立T12骨折模型。加载T11~L1的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根据双侧连接棒角度分为直棒模型组和预弯棒模型组(前凸15°~25°)。在T11上终板施加400 N的压力模拟上身重力,同时施加10 N·m的力矩,使模型产生前屈、背伸、侧弯及旋转运动。比较两组胸腰段骨折复位后各工况下内固定物的应力分布情况。(2)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7月— 2016年7月胸腰段骨折接受内固定治疗的患者56例,按照术中连接棒角度分为直棒组(31例)和预弯棒组(25例),观察两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胸腰段伤椎邻近椎体终板间角度变化及内固定情况。

结果

(1)在各工况条件下,两模型组固定方式均能较好地限制胸腰段位移。直棒模型组在前屈、背伸、侧弯、旋转的工况条件下连接棒的应力峰值分别为151 MPa、315 MPa、369 MPa、377 MPa,预弯棒模型组分别为110 MPa、239 MPa、281 MPa、189 MPa。预弯棒模型组在各工况下内固定物的应力集中范围均小于直棒模型组。(2)患者均获得随访4~33个月,平均21.4个月。术前后凸角直棒组、预弯棒组分别为(21.7±7.4)°、(20.3±6.8)°(P>0.05),术后前凸角直棒组、预弯棒组分别为(3.3±1.2)°、(8.3±2.8)°(P<0.05),末次随访时直棒组前凸角较术后减少(8.7±2.3)°,预弯棒组较术后减少(3.9±1.7)°(P<0.05)。直棒组内固定失效3例,预弯棒组无内固定失效。

结论

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术中对连接棒进行预弯形成15°~25°前凸固定并预加压,可减少连接棒的应力,减少内固定失效发生,脊柱的稳定性恢复更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伤椎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8年1月— 2013年10月收治的50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24~51岁,平均36.0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3例,交通伤18例,砸伤9例。损伤节段:T11 6例,T12 16例,L1 20例,L2 8例。35例行单侧伤椎固定(单侧固定组,2010年12月后
目的比较经横突冠状位中线与关节突移行部的交点置钉与传统经皮置钉方法治疗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无神经功能损害的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20~47岁,平均37.1岁。伤椎上下相邻椎体为固定椎,将每个固定椎体的2枚螺钉按随机数表法采用传统经皮置钉(A组)或经横突冠状位中线与关节突移行部的交点置钉(B组)。测量所有患
目的比较KumaFix脊柱后路钉棒系统(KumaFix系统)和后路U型钉棒系统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1月— 2011年7月收治的131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患者均满足胸腰椎损伤分类和严重度评分(TLICS)≥5分,同时脊柱载荷分享评分(LSC)≥4分,且≤6分。按抛硬币法随机分为A、B两组。A组(72例)采用KumaFix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并伤椎经椎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基于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胫骨平台三维形态学研究及其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前计划的指导意义。方法将98例(男56例,女42例)正常成人胫骨平台(正常胫骨平台组)的多层螺旋CT扫描原始数据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应用三维空间点、线、面三元素结合的测量模式对胫骨平台进行三维形态学分析,比较正常胫骨平台三维测量参数性别间差异。并以此测量方法评估30例(男15例,女15例)胫骨平台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组)的三维形
期刊
目的探讨早期全面手术(ETC)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5月— 2015年5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8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5.1±13.1)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高处坠落伤7例。Tile分型:B型8例,C型1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按照ETC理论接受治疗,急诊联合多科室抢救生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病情平稳后均于24~48 h内行Ⅰ期
目的对比分析三维数字规划结合导航下经皮髋臼前柱螺钉内固定技术与单纯导航下经皮髋臼前柱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6年3月收治的19例采用导航下经皮髋臼前柱螺钉内固定治疗的累及前柱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21~66岁,平均39.3岁。骨折按AO分型:A3型17例,B1型2例。根据术前是否应用三维数字规划分为三维数字规划结合导航组(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