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幅图赋:“流民”与“耕织”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d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辞赋史上,有很多题图赋,其中围绕《流民图》写作的《流民图赋》与围绕《耕织图》写作的《耕织图赋》,堪称一对创作实践,以相反相成的方式复写“经义”,展示历代王朝重农固本的思想,同时也呈现出赋家“美”(颂)、“刺”(讽)两端的整体意义。
  题图赋的对象是图画,考查《流民图》与《耕织图》的绘制,均成于两宋时期。《流民图》系宋神宗朝光州司法参军郑侠所绘,这其中还包括了一幅画打败一位宰相的传说。据《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熙宁七年(1074)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神宗)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于是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并奏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两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相。于是人谓郑侠为旧党唆使,其《流民图》也成了党争的工具。这里有两点可加以说明:其一,图像的直观性对视觉的冲击力远大于文字,两太后流泪与神宗因疑而罢王安石相位,当与该图的画面展示的流民凄惨形象及境遇相关。其二,天灾大旱是事实,画面之流民的流离失所“困苦之状”自然是写实,所以后世续绘此图以及题图歌咏者却鲜有拘于“党争”之说,而均体现于哀惜民生的主题。
  存世较早的《耕织图》是南宋高宗朝临安府于潜县令楼所编制的图集,共45幅图画(耕图21幅,织图24幅),每图均配以其自撰的五言八句诗以述其义。有关楼编制《耕织图》的最初文献,当为其侄楼钥《跋扬州伯父〈耕织图〉》:“中兴后,伯父为于潜令,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赐对之日,遂以进呈,玉音嘉奖。”明人王增祐的《耕织图记》认为此图“使居上者观之,则知稼穑之艰难,必思节用,而不殚其财,时使而不夺其力,清俭寡欲之心油然而生,富贵奢靡之念可以因之而惩创矣!在下者观之,则知农桑为衣食之本,可以裕于身而足于家,必思尽力于所事而不辞其劳,去其放辟邪侈之为而安于仰事俯育之乐矣”。又据王应麟《困学纪闻》载“仁宗宝元初,尝图耕织于延春阁”,可知在楼之前已有《耕织图》的绘制,而此图谏上与劝下的双重功用,正切合于赋家以“赋”继“诗”的颂上德与抒下情的美刺观。
  赋体创作,彰显“图物品貌”(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观清人四篇《流民图赋》,皆以画面的形象为主构,以表达对流离之民的同情与以农为本之耕织文明的赞美。试观盛徵玙《啸雨草堂集》卷七所载的《郑侠绘流民图赋》,该赋开篇介绍历史本事与写作情氛,即“有光州司法参军郑侠者,届秩满入京,指洛阳而就道。周览郊衢,遍寻村堡。野馆春残,荒原秋老。日黯黯而云愁,风萧萧而叶槁。……爰寓目而生悲,辄忧心之如捣”;继而描述画面中的图像:
  其绘之为图也:或曳菅鞋,或拥絮被,或操竹箪,或携土篑;或剥其肤,或灭其鼻,或跛其足,或挛其臂;或半途而弟妹重逢,或分道而妻孥竟弃;或涉水而沾濡,或登山而颠坠。前有伏莽之兵戎,后有食人之魑魅。
  赋中排列的十二个“或”字,又分人物穿戴操携、形体残态、亲人遇合与艰困行径四层面,平面再现画中“流民”的人像与事象,然其表情动作,艰难困苦,更能“曲尽形容”,既是画面的生动描摹,也是赋家的笔力所致。有此描摹,方有继后对画者及画作的评价:
  其纸笔方拈,丹青是托。洒泪点兮斑斓,和墨痕而错落。椎髻蓬头之状,描摹曲尽形容;风沙霾曀之天,点染别成邱壑。独运精心以构象,毫端自具神通;直凭只手以回天,腕力何虞薄弱!
  正因其“椎髻蓬头之状,描摹曲尽形容”,才能达到“独运精心以构象,毫端自具神通”的境界。赋家对图画的赞美,是基于对“流民”的同情与“失时”的讽喻,完全离开了《宋史》所载郑侠呈图的狭隘意图,以及其所谓“党争”的实际功用,而回馈给读者的只是哀惜民生之多艰的普遍意义。
  如果说《流民图赋》是以“刺”世为主以彰显民本思想,那么《耕织图赋》的民本观则以“颂”德为立意而呈现。马积高主编《历代辞赋总汇》收录清人《耕织图赋》15篇賦,15位作者分别是黄达、顾堃、吴廷燮、陈沆、蔡家轩、陆桂林、吴大昌、李文安、黄士瀛、姚济雯、赵新、毕子卿、邓方、严炯、袁杰。另有李恩绶《楼上耕织图赋》一篇叙述宋人楼上《耕织图》本事。李赋为律体,以“玉音嘉奖,宣示内宫”为韵,指明楼上图本事,故于序中先述图画之兴,再写上图原由:“唐内殿无逸图,玄宗代以山水,开元、天宝治乱之所由分;宋内阁耕织图,哲宗亦易以山水,宝元、元符勤怠所由判。……以高宗中兴之初,念农夫蚕妇之所苦,制为二图,并系以五言诗……南渡之君臣,如勤求民瘼,岂有沉溺湖山,储藏翰墨,而蹈道君之覆辙乎?”楼以唐代“天宝”、北宋之“元符”及“靖康之耻”为教训而上图,李恩绶复以南宋君臣“沉溺湖山”为教训而作赋,书写兴亡的主旨非常明显。于是在赋中再三致意:
  斯时值宋之南渡也,高宗方将求民瘼,矢德音。以性情为耕耨,以仁义为织纴。……其图乎耕事也,桑鸠载听,秧马频牵。戴笠荷蓑而不息,涂足沾体而堪怜。浸种年年春雨棠榆之社,入仓处处秋风之天。……然则有斯一图,既治乱之机寓其中,亦观省之法存乎内也。
  授时种作,勤耕趣味,既在画师一图之间,又在自然陇亩之际。读清人围绕《耕织图》而创制的十余篇《耕织图赋》,除黄达一篇为古赋,余皆律赋,观其“官韵”用字,可知大义,如吴廷燮赋之“耕织是务画图传之”、陈沆赋之“先知稼穑之艰难”、黄士瀛赋之“敦俗劝农桑”、严炯赋之“于潜作令耕织绩图”、袁杰赋之“衣食本原民生至计”等,无不明本事,阐义理,以赞述耕织稼穑之要务。
  虽然清以前也有类似的赋作,如明人何孟春的《晚耕图赋》等,但作为“耕织图”题材的群体赋作,仍在清代,其因是清圣祖康熙帝曾亲为《御制耕织图》,如连瑞瀛《豳风图赋》序称“圣祖廑念民依惓惓”,再于赋文推衍“灵苗秀发,当知稼穑艰难;瑞茧香凝,须识蚕桑利倍”之义。颂今德在于继传统,试观蔡家轩的《耕织图赋》,其开宗明义即谓“古王者政勤无逸,念切知依。元辰耒秉,上巳蚕祈。凤粟则万方玉食,龙裳则五色云辉。俗劝农桑,下枫陛宽仁之诏;图呈耕织,洞茅檐作息之微”,关键词在“图呈耕织”与“政勤无逸”。于是赋家在赋的收束处再致意“从此丰衣足食,合吹豳祭蜡以兴谣;岂徒摛藻扬芳,谱秧马缫车而入画”,讽荒怠而颂勤德,致用思想彰明。当然,忆往是为了咏今,讽旧是为了布新,所以清人同题创作更多的是“颂圣”。如吴廷燮赋首彰“六府之修,谷为最重;五官之职,衣亦匪轻。揆厥本原,固王道所自始;究其美利,实斯民所由生”,耕织即民生,民生即王道,讽颂之义,由兹而起。因此,作者继后赋颂当朝云:   于时帝沛恩膏,天敷甘澍。秋获非遥,春耕是务。主伯偕来,亚旅毕赴。望曙光而遽动,策他柳岸乌犍;当午日而犹勤,飞起水田之鹭。……观条桑于蚕月,缅想西陵;按时省于春耕,惟咨保介。睇绣错之江山,识天成之图画。
  此承历代赋中“省耕”“籍田”之义,颂扬帝德,假题图而明旨趣。
  在诸家赋作中,或如李恩绶赋序称“唐内殿无逸图”,或如蔡家轩赋称“合吹豳祭蜡以兴谣”,皆意指《无逸》与《豳风》,至于陈沆赋以“先知稼穑之艰难”为韵,则取词《尚书·无逸》,其官韵字尝与《无逸图赋》《豳风图赋》共用。又如杨棨《豳风图赋》所言“盖比宋璟之《无逸图》而尤觉周详,与楼之《耕织图》而堪永久”,可知同类题材中,有因《无逸图》而作之《无逸图赋》、因《豳风图》而作之《豳风图赋》,与围绕《耕织图》而作之《耕织图赋》属同类作品,皆指向于《诗》《书》“经义”,共呈“俭德”与“勤耕”的王政主旨。如宋末陈普《无逸图赋》云:
  维叔旦相厥孤宅洛,后归政,初虑君德之不勤,乃《无逸》而为书。远引商哲,近陈祖谟,进艰难之药石,攻耽乐之痈疽。……万世之龟鉴……有若臣璟,图而献之。……出入起居,莫不观省。……遗虎患于渔阳,溅鹃血乎峨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者多矣,周公岂我欺也哉!
  图示《尚书·无逸》周公戒成王之“俭德”,与赋题图而引起“君德之不勤”的鉴戒,尤其是批评唐玄宗沉湎山水而“遗虎患于渔阳,溅鹃血乎峨嵋”,也成为清人如李恩绶《楼上耕织图赋序》所称“玄宗代以山水,开元、天宝治乱之所由分”的拟效蓝本。而清人创作的多篇《豳风图赋》,又与《耕织图赋》相同,乃同一文化背景下的王政书写。再看清人钱福昌《豳风图赋》中的一段话语:
  万古农桑之计,七篇衣食之谋。……看挥洒兮淋漓,画工克绚;信谋猷之具备,穑事维艰。方今圣天子万几兢业,九宇乂安,宸念时廑夫宵旰,民情悉泯夫暑寒。俗劝则农桑克务,恩覃而雨露承欢。人安耕凿之天,不知不识;帝策治平之业,其慎其难。
  并列“治平之策”与“耕凿之天”,于“颂圣”当朝的敷衍词藻间,也不乏警戒之意。这一点也是与《耕织图赋》主旨相同的。
  古代的农业文明本身就是一幅男耕女织的画卷,中国学人倡言的“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管子·揆度》)、“帝亲耕,后亲蚕”(《吕氏春秋·孟春纪》)、“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淮南子·主术训》)、“匹夫之力,尽于南亩;匹妇之力,尽于麻枲”(《盐铁论·园池》)、“生民之术,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颜氏家训·治家》),既是现实的理性思考,也是理想的政治态度。孟子说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孟子·梁惠王上》),其与历代诗人如陶渊明的“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范成大的“昼出耘田夜绩麻”(《夏日田园杂兴》),也是治平思想与田园情趣的契翕。作为题图之文,《流民图赋》与《耕织图赋》所再现的“流民”疾苦之像与“耕织”田园之境,寄托美刺,正从对立统一的视点对王政之本与耕织文明的诗性诠释。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新书架
  《涉江诗词集》
  《涉江诗词集》是著名学者、诗人、词人沈祖棻的诗词集,包括涉江词稿五卷、涉江词外集一卷、涉江诗稿四卷,由程千帆整理笺注。《涉江词》将兴亡之痛与身世浮沉、时事感愤融为一体,相思念远、乡关迢递、羁旅行役、病怀愁苦等传统婉约题材,在时代激变和忧患意识的共同铸就下展露出宏阔深沉氣象。作者既以诗为词运用时事题材、游仙组诗等美刺手法讽喻现实,又自然妥帖地纳入流线轻车、摩天楼阁、电扇霓灯等新鲜事物,旧体文学由此焕发出现代气息。《涉江诗稿》大多谱写日常生活中的情思感触以及友朋唱和,风格淡而弥永。最具代表性的《岁暮怀人》四十二首,是知交半零落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组歌。而长篇古体《早早诗》,正如舒芜所言:“《早早》一篇用童心的灯火照亮了苦难和屈辱的灵魂的暗隅。”
  作者始终怀着真诚热切的心灵,对关注的世事、对怀抱的希望进行书写,个人恩怨与家国情怀须臾不离,以学者型女性的知性、感性、情性,将之完美地融合在古典诗词创作中,赋予了诗词现代的容量与美感。全书贯以程千帆先生精准细密的笺注,使这部《诗词集》在作为沈先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成就的同时,又呈现出学术史与社会史的多元价值。
  《涉江诗词集》,沈祖棻原著,程千帆笺注,精装32开,凤凰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定价60元。
其他文献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在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开展的一项筑牢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政治灵魂的重要教育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是每一名党员的信念和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宣誓和诺言,激励着九千万党员为中国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一是要学习党史、国史,从昨天的苦难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多民族多国家决定了其文明文化的多样性,民心相通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实现民心相通的目标只有借助于信息传播,必须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从国家战略的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要通过传播先行、整合传播、在地化传播、差异化传播等传播策略来解决民心相通的问题,增进各国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从而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关
北宋理学大师张载曾提出“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后世奉为治世理政的经典,同样也深刻表达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群体,知识分子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拯救国家与民族危亡、推动社会进步与谋求人民福祉的历程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历经磨难而矢志不移,这已成为知识分子的一种宿命。历史证明,知识分子只有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使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  北宋诗人欧阳修的咏鸟诗《画眉鸟》,情文并茂,名垂诗史,显示了一位思想先行者的深邃思考与卓绝才情。而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诗人王安石的咏鸟诗《见鹦鹉戏作四句》,在思想的高度和吟咏的深邃方面,和欧阳修有惊人相似,息息相通,两首诗堪称宋代咏鸟诗的双璧。不过,王安石之诗,重视者
【摘要】政府同市场的关系,一直以来备受各学科的关注。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和市场的定位和功能都不尽相同。在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中,青海藏区被认为是经济尤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区域,所处地位仍是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政府日常职能的行使,对于青海藏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 青海藏区 地方政府职能  青海藏区生存环境恶劣,地理位置特殊,而且
【摘要】加强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村民委员会建设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伟大创举,是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实践。近年来,河北农村村民委员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提高村民素质、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从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目标。  【关键词】村民委员会 村民自治 现状 对策    村民委员会(简称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如同一记响铃,再次提醒我们智库人应继续兢兢业业,扎实前行。目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庫的发展仍处在初期阶段,需要智库人更多的奉献与贡献,为决策者更多的出谋划策,为社会更多的答疑解惑,向国际更多的讲好中国故事,向未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这是我们智库人永不能忘却的使命。
【摘要】目前医学院校在实行学分制过程中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学分制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作用毋庸质疑,但并不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唯一选择。医学院校应尊重医学教育规律,理性地选择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而不应盲目跟风地选择学分制,以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医学院校 医学教育 学分制    随着上世纪80年代初学分制在我国高校的兴起,医学院校也试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这为积极探索医学院校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点应解决以下几点:第一,真学。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由来已久,但不少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此次应立足“真学”,不搞形式、不定框框、不作表面文章,而是从实际出发,在保证充分时间的情况下,可结合授课、讨论、讲演、实地考察等丰富多彩形式,让人掌握相关学习内容。第二,真懂。学习不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而是要深刻理解和体会,从知识到理论再到思想观念甚至方式方法,对整个体系做到融
说起木本油料植物,很多人会想到油茶、油桐、核桃、乌桕、油橄榄、麻疯树、光皮树和黄连木等。其实,还有一种不大被人知晓,但却极具开发价值的山区木本油料植物——山桐子。  山桐子因为名中带有“桐子”二字,不少人误以为“山桐子”就是常见的“桐子树”(油桐),其实不然。桐子树树形低矮,树高一般3~8米,曾用于大面积人工造林,因此较为常见。山桐子树形高大,树高可达20米,果实像葡萄一样成串地着生于果穗上,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