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影本和摹帖北窗读记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pe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道光年间,桐城籍学者苏惇元(一八○一至一八五七)《论书浅语》说及幼童学书,分为描红字、写影本、摹帖、临写四个阶段,由易而难,循序渐进:
  童子初学,描红字二三月,写影本二年余 字形方寸及半寸者,即可用油纸摹帖,盖摹帖与影本相同,并不难也。时人所书影本,总不能有古帖之佳。如有真好影本,亦可久学也。摹熟后,再脱手临写。每日只写大楷数十字,小楷数十百字,不必过多。至十二歲后,再每月三四整日写字,以练熟快。
  “写影本”与“摹帖”都是用透明的薄纸覆在字样上影写,而底本不同:影本是“时人所书”,摹帖则是摹前代名家书迹。苏惇元所谓“如有真好影本,亦可久学”,是指习写“真好影本”的功效与“摹帖”相当。
  民国年间,学童习字犹存写影本、摹帖之法。据长辈讲,当年影本字样是单页,文具店成盒出售。
  我们“五○后”一代,小学三年级才习写毛笔字,自描红始,继而临帖。废弃了写影本和摹帖这两个事半功倍的环节,小学生的习字效果大打折扣。
其他文献
科学社会学是把科学看作一种社会现象,进而考察它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等其他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知识。一般认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成熟于二十世纪中叶的美国,主要得力于默顿(Robert Merton,1910-2003)及其弟子的一系列开拓性工作。默顿在科学社会学上的地位,犹如萨顿(George Sarton,1884-1956)在科学史上的地位一样,这样说不仅是出于对两位大师学术成就的推崇
苏东坡诗书文章都好不说,最重要的是“识趣”,旷达之人。出入儒释,而得禅风习习。  苏东坡死于一一零一年,死后怀念他的人固然多,但真正成为“偶像”,一举一动,一巾一服,都成为追逐模仿焦点,恐是晚明万历中期(大约一六零零年)之后的事了。晚明文人爱风流,琴棋书画喝茶说禅样样都能来一手的“苏长公”几经抬举,遂成为异代而兴的“文化品牌”了。  晚明文人的这一最爱,当是随着海上私人贸易,渡海到了日本,通江户幕
在政治纠缠学术时寻求超越  院士是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个至尊称号。自一六六六年法兰西科学院成立,并给予在其中工作的科学家以院士称号始,欧美多国纷纷效仿,蔚然成风。于是,世界各地,有许多国家级科研机构相继诞生了自己的院士。  一九二八年四月十日,国民政府公布修正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暨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改“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为“国立中央研究院”,二十三日,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中央研究院院长。
“轰!轰!”两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彻波士顿上空,打破了美国本土长达12年的平静。这一天是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4月15日,星期一。突如其来的爆炸震惊了整个美国,但是人们没有想到,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等待他们的是漫长而恐怖的一周,因为灾难正接二连三地袭来……  噩梦从“终点”开始  久负盛名的波士顿马拉松比赛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拉松比赛之一,选在每年美国的“爱国者日”(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流行一种说法叫“法学幼稚”。此后很长时期内,这个说法被填充不同的内容而用于对中国法学研究的评价,包括他评和自评。这其中,法理学是一个经常性的批评对象,典型的批评意见集中于法理学缺乏对本土问题的回应能力,缺乏“中国问题意识”: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以及理论范式都与本土法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隔阂。法理学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被长期质疑,在如火如荼的法治建设实践大潮中,法理学持续遭
官方媒体向公众展示国家领导人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生活,为中国政坛吹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清新之风,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和好评。就这一做法及其重要意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和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张希贤。  环球人物杂志:中央新一届领导人公开个人和家庭信息透露出什么信号?  竹立家:简单说,这是中共领导人向世界展示其人性化的一面,透露出希望拉近自己与人民距离的意愿。深层次
一九三八年,迫于时局流亡海外的茨威格创作了生平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主人公骑兵少尉霍夫米勒一次偶然的機会去当地富豪开克斯法尔伐家做客,酒过三巡,喜不自胜,却冒失地因一面之缘,邀请主人家下肢瘫痪的女儿艾迪特跳舞,造成了对女孩的侮辱,从而萌发了对她的同情。艾迪特误把这份同情当作了真爱,愈陷愈深,也因对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最终坠楼而亡。霍夫米勒认识到自己铸成大错,满腔悔恨,恰逢“一战”爆发,他
世界好像已在接连不断的暴力中陷入了疯狂。  布鲁塞尔机场的硝烟似乎还未消散,致命的炮弹就钻进了南苏丹维和部队的装甲车。巴黎酒馆外的血迹似乎还未被拭净,疯狂的卡车又无情碾过了尼斯海滩上欣赏焰火的人群。从昆明火车站到《查理周刊》编辑部,从伊斯坦布尔的航站楼到巴格达的商厦,暴力似乎充斥着每个聚集着人群的地方。  在这册由鲜血与恐怖织成的暴力图集中,有两帧风格怪诞的画面,总格外鲜明地浮现在我眼前。  第一
汪民安:德菲尔先生,非常荣幸地能见到您,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地点,在您和福柯共同生活过的家中。您是福柯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福柯的一些重要政治活动同您密切相关,但是您的学术背景,中国读者还不是很了解。  德菲尔:我开始是学哲学的。但博士论文是关于社会科学认识论的。因此,实际上我是一个社会学家。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我一九七五年去过北京大学。我知道福柯的书在中国经常被翻译,有一些书,他们的出版时间比美国
周克希新著《草色遥看集》里有一篇文章,标题为《文采来自透彻的理解》。文中写道:“翻译的文采首先来自对原文的透彻的理解,来自感觉的到位。文采,并不等于清词丽句,不是越华丽越有文采。文采,首先是准確,准确产生美。”他认为,要摆脱一味追求“漂亮”的语言习惯;华丽的辞藻,漂亮的句式,不是不能用,但只有用得恰如其分,才能和文采挂上钩。  同样是翻译家,王佐良曾写过一篇《与友人论文采书》。在他眼中,“真正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