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狼》的绿色意蕴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3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杰克·伦敦的《海狼》塑造了在大自然面前恣意妄为、疯狂杀戮的“海狼”拉森的超人形象,体现了他的“超人意识”,而其实质正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极端体现。小说通过描绘以“海狼”拉森为典型代表的“超人意识”和其疯狂行径并最终导致其自我毁灭,传递出绿色的生态意蕴,那就是强调人类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相依相存。如果人类违背了这一定律,必将遭到大自然毁灭性的打击。
  关键词:《海狼》 超人意识 人类中心主义 和谐共生
  杰克·伦敦的长篇小说《海狼》被公认为海洋小说中的经典,小说反映了那个时代达尔文进化论和超人意识的光芒。所谓“超人意识”,其实就是人类将自己凌驾于万物之上,认为自己在自然和宇宙中是战无不胜的。“超人意识”正是生态文学批评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体现。“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批评中的一个关键术语,意指在人与环境所构成的整体生态体系中,人类自诩为宇宙的主宰者而凌驾于环境之上,自然和生态系统都是以人的利益为中心来运转的。生态批评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近代以来生态灾难的根源。而《海狼》正是一部凸显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及其灾难后果的作品,小说凸显了以“海狼”拉森为典型代表的“超人意识”,并深刻地描绘了这种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主人公拉森葬身大海。这从很大意义上反映了小说的生态意蕴:人类若以自我为中心,妄自尊大,恣意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势必遭受到大自然残酷的惩罚。
  一、《海狼》:“人类中心主义”的宣言书
  杰克·伦敦生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疯狂扩张并且逐渐走向鼎盛的时期。“强权就是公理,软弱就是错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弱肉强食的超人哲学、优胜劣汰的达尔文主义盛行并被狂热推崇。这种超人意识反映在文学作品当中,就是一些开始身处逆境,但后来却凭借坚强的意志力和超人意识,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超人形象。在《海狼》中,超人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主人公拉森的超人形象;②人在动物面前的妄自尊大以及对动物的残酷杀戮。
  首先,“超人意识”表现为小说中处于极端环境下的主人公拉森的超人形象。拉森的超人形象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拥有强健的身体,“是男子汉型的、雄性的、完美无缺的,几乎是个神。”而且力大无比,能单手捏碎一只土豆;②爱好读书,熟读过达尔文、尼采和莎士比亚的著作,思维敏捷,智力过人,而且精通地理学,自己发明了星象航海仪;③性情残暴,对带头叛变的船员们进行残酷的报复,虐待船员,甚至企图强暴女主人公茅德。“拉森基本上具备了‘超人’的先天条件。”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故事都发生在“魔鬼号”捕猎海豹船上,而大海上险象环生:“海里波涛汹涌,……随时有可能被呼啸的浪头打翻。”凶险的海洋环境与拉森的硬汉形象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超人”形象的光芒使得拉森俨然就是一个生活在险恶江湖中的盖世英雄,其一言一行必将扭转整个混乱的乾坤。
  其二,超人意识在小说中还体现为人在动物面前的肆无忌惮、妄自尊大以及对动物的冷酷无情的杀戮行径。在“超人意识”的武装下,人类残酷无情地捕杀海豹,造成血流成河、尸骨成堆的罪恶场面。血腥屠杀海豹的场面惨不忍睹,“甲板被毛皮和尸体覆盖,被脂肪和血弄得滑溜溜的,船身和两侧的排水孔边血流成渠;船桅、绳索和栏杆上都溅满了鲜血。人们仿佛干着屠夫的营生,赤裸的手臂和胳膊血迹斑斑。辛辛苦苦挥动着剖腹刀和剥皮刀,从他们杀死的美丽海上生物身上剥下皮来。”船员们屠杀海豹并把皮活生生地从海豹身上剥下来,不是为了别的,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贵族妇女的虚荣心和喜欢打扮的天性。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择手段地从代表自然的海豹身上掠夺自己所需要的财富,这些屠杀海豹、掠夺自然的罪恶行径,却都被主人公拉森和船员们认为是合情合理、理所当然的事情。
  其实,这种“超人意识”和超人行为,正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极端体现。以“海狼”拉森为典型代表的人类,为了自我生存和自身利益而置海豹的生存于不顾,血腥地捕杀海豹,用海豹皮做贵妇人享用的高档服装,从中赚取高额利润,从而实现他们的发财梦,“梦见更好的胃口和能够满足胃口更大的幸运”。如果人类这样不顾一切地大肆捕杀海豹,必然会造成海豹数量的减少,进而影响并破坏海洋生态系统。人类必将为自己愚蠢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人类中心主义”自食其果
  由于自然遭受了人类残酷的掠夺和破坏,它将以无情的惩罚和报复来回报人类,从而给人类以深刻的警示。在《海狼》中,环境对人类的无情惩罚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魔鬼号”遭遇严重的海上风暴;其二,主人公拉森被流放到荒岛,最后失明、瘫痪直至死亡;其三,小人物范·魏登和茅德受大自然的惩罚而亡命天涯。
  首先,作为对人类的惩罚,大自然使“魔鬼号”海豹船遭遇严重的海上风暴。小说中这样描述“魔鬼号”的遭遇:“木料、钢铁和帆布在四面八方折磨着,破碎着;幽灵号正在被拽拉撕扯成碎片。前帆和前中帆因为这调度泄掉了风,……正在被叭叭地撕扯成碎片。沉重的帆底横杠折断了,敲击着从左舷到右舷和栏杆。碎片在空中到处乱飞,崩断的帆索和支索像蛇一样嘶鸣着,飞卷着。断裂的前帆斜杠从这一切之间哗啦啦地落了下来。”“魔鬼号”在大自然的咆哮下,被折磨得几乎支离破碎,残败不堪。大海之所以咆哮发怒,皆源自人类对自然界的肆意妄为的掠夺行径。其实,“人和自然都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并不是比自然更高级的存在,因此人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是不合理的”,其行为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其次,主人公“海狼”拉森由于其杀戮海豹的行为而被流放到荒岛,最后失明、瘫痪直至死亡。拉森曾经是那个专横、残忍、冷酷无情的海豹船船长,然而其最后的命运却令人扼腕叹息,这也是自然对他的正义的惩罚。拉森先是被自己的哥哥也是他的对手给流放了,接着他的眼睛又瞎了,后来他又聋了,然后,他生了一场大病,他说:“我一辈子没生过病,是脑袋出了问题。从疼痛看,是癌、瘤或是这种性质的东西在吞噬着,破坏着脑子;在攻击着我的神经中心,在吃掉它,一点一点地吃,一个细胞一个细胞地吃。”他的生命如风中残烛一样奄奄一息,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向终结。残暴的拉森因破坏自然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最后葬身大海,而其病因正是“脑子”和“神经”——“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出了问题,这一隐喻正好预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结局:正如“海狼”的海上历程最终变成了一次走向罪恶、走向死亡的旅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必将导致人类走向终极灭亡。   最后,小人物范·魏登和茅德因遭受大自然的惩罚而亡命天涯。他们两人为了在孤岛上活命,竟也向海豹举起了罪恶的枪和棍棒。他们用海豹皮做屋顶,用海豹油做燃料取暖,用海豹肉充饥;他们“用塞缝棉做芯子点燃海豹油……然后又开始打过冬用的肉……茅德试着用海豹脂肪熬油”。愤怒的大自然对这两人的行为作出了正义的惩罚,他们被咆哮的风暴所包围,“海洋夜以继日地以它的咆哮和白浪威胁我们,海风以它泰坦式的拳头打击我们这奋争的小艇。……祈求大自然停止她的雷霆之怒,让我们活下去。”风暴把他们折磨得精疲力竭,只能苟延残喘。
  笔者以为,“海狼”拉森的悲剧命运以及范·魏登和茅德的悲惨结局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由于人类的狂妄自大和不可一世,恣意破坏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遭受到自然无情的惩罚;而人类若是善待自然,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还有希望。
  三、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小说一方面深刻警示人类的暴行必将招致恶果,但另一方面也传递了人与海洋(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唯有尊重和善待自然,人类才有希望和未来,这一思想的表现就是《海狼》中范·魏登和茅德对海豹的关怀和怜悯之情,两人最后竟奇迹般地苟活下来。
  作为文明人的范·魏登和茅德意识到滥捕海豹是一种野蛮行径。范·魏登的“任务就是登记皮张,监督剥皮和冲洗甲板……从灵魂到肠胃都感到恶心”。他在亲眼目睹船员们追捕、屠杀海豹之后,他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着,甚至会感到恶心,说明他对海豹的遭遇有着强烈的同情心以及对人类暴行的反感。茅德对海豹的遭遇同样也有着怜悯之情,她明确地说:“海豹太美,一想起打它们我就受不了,这显得太残忍。”茅德“更不喜欢杀死这样美丽而无害的生物”,这表明了茅德对海豹的怜悯之情,也正体现了她尊重自然、善待生命的生态意识。另外,范·魏登还为海豹的安危而担心,“海豹栖息地……这儿一定有人保护,有巡逻队,不让它们受到猎人的侵害。”由此可见,范·魏登和茅德对于海豹的遭遇心存怜悯之情、对海豹的安危担心挂念,这说明他们对海洋生态保护有了清醒的认识,对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意识到保护海豹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海洋生态环境,“人类只有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与生命的延续。而要想解决海洋生态危机和人的精神危机,必须走一条科学与自然和解、社会与自然包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两人关怀海豹(环境),所以生命得以苟活,这样的结局寓意深远,含蓄地说明人类若是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还尚存希望。
  四、结语
  《海狼》通过对主人公拉森及其船上水手疯狂捕杀海豹、最后葬身大海的隐喻性叙事描写,揭示出人类如果只以自身为主体,过度张扬自身的力量,蔑视自然界其他生物与人类同等存在的道德权利,则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这凸显了杰克·伦敦前瞻性的生态危机意识和对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深沉思考。“数千年征服和蹂躏自然的历史,以及数十年来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保护已经充分证明了:如果不能超越自身利益而以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为终极尺度,人类不可能真正有效地保护生态并重建生态平衡,不可能恢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这是生态学者的深层生态忧患意识,也可能是杰克·伦敦对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应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作的生态思考,并把这一思考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应该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还原人与环境的本初关系,重建由一个个互相贯穿相连又各自为营的微系统构成人与自然的大系统,这应该正是生态批评想要看到的未来。”或许,《海狼》已经为我们如何处理人与海洋(自然)环境的关系指了一条出路。
  参考文献:
  [1]杰克·伦敦著,孙法理译.海狼[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2]郑佩伟,张景玲.从《海狼》看杰克·伦敦创作思想的复杂性[J].小说评论,2009,(1).
  [3]柳凯,黄娟.《海狼》的生态主义解读[J].文学界·文学评论,2011,(2).
  [4]钟燕.蓝色批评:生态批评的新视野[J].外国文学,2005,(3).
  [5]王诺.生态整体主义辩[J].读书,2004,(2).
  [6]严蓓雯.生态批评的未来[J].外国文学评论,2010,(1).
  ※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美国海洋文学中的绿色思想研究”(2010R422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其他文献
孔子在《学记》中说道:“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给我们以启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做到:弗牵、弗抑、弗达。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提问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提问的设计主要看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否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
时下,很多同学对作文是既爱且恨,爱的是这语文的“半边天”确实重要,有“得作文者得天下”一说;恨的是一提起写作文绞尽脑汁也无法下笔成文,于是便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毋庸置疑,作文如今已成为制约语文学习的“瓶颈”,如何取得突破,已是当务之急。我综合种种实际情况,提出了“九字真经”一说,即“多阅读,多积累,多练笔”。     一、多阅读     阅读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于潜移默化中增强思想底蕴,
摘要:语际语用学是一门涵盖二语习得理论和跨文化语用学发展的交叉学科。本文论述了语际语用学的相关理论以及研究内容,从语用语际学角度,分析了来赣留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的交际顾虑。  关键词:语际语用学 来赣留学生 交际顾虑  一、引言  在知识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等教育也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外国留学生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和高等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21年2月10日,在武汉一家商场附近。一个小男孩向一个坐在地上的流浪汉说道:“爷爷,新年好!”流浪汉脸上流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愣愣地盯着小男孩,渐渐地脸上洋溢起慈祥的笑容。接着,流浪汉慌张地在身上的包里翻出来一个红包,又在碗里翻找,拿出里面最大面值的钱,塞进红包里,这是他给孩子的压岁钱。孩子拿着红包看向妈妈投去问询的目光,不知道该不该收下红包。妈妈示意他可以收下时,孩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实践。巧用Flash,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优化教学模式,让课堂充满情趣,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四个太阳》的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在四个不同的季节里画出了四个不同的太阳,表达了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这样的课文有景、有境、有情,正是学生
要改变以书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局面,就必须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有机整合教学资源,设计“人文学案”,为政治教学奠定生活的基调。  一、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整合教学资源,设计“人文学案”  首先,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教学资源。《政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实现政治教学生活化”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生活经历和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等方面,重新整合教学内
多年来,职业学校牢固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办学指导思想,秉承“学校有特色才有生命,教师有特技才有权威,学生有特长才有出路”的办学理念,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学有所用、技有所长、社会需要、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职业学校面对招生和就业两个市场,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毕业生就业市场,“出口”畅则“入口”旺。当前职业教育不太景气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就业市场需求不足、竞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朵小小的花,也许就能让人感知不一样的世界。春日周末,由揖美携手重庆联通VIP亲子俱乐部精心打造的家庭花盒DIY主题活动,在北滨路鎏嘉码头悟咖啡举办。  活动邀请了高级花艺师、日本草月流花道认证讲师徐珍前来指导。她说:“正如花道里所说的‘一花一世界’,从了解一朵花的美开始,我们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妙。”  在蕙兰、百合、玫瑰、绣球、常春藤等花材的簇拥下,咖啡馆化身为一个小花
班主任,教育系统上最小的“官”,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引领者,是学校与家长和社区沟通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育人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的教育更具复杂性,“网瘾”“早恋”“自杀”“心理脆弱”“动辄离家出走”等诸多问题经常出现。班主任在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面临着许多困惑和挑战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