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基本特征与保护原则

来源 :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hun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是基于一定时间规律,由相对确定的空间场所中相应人群践行特定文化活动所构建的人、时空、文化实践彼此叠加的复合型遗产。它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的属性,又有区别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特性。通过时间视角、空间视角和社会关系视角阐释文化空间的基本特征:在时间视角下,呈现空间主题的动态传承性与时空复合的周期复现性;在空间视角下,呈现空间特色的地域风土性与空间场所的传统规制性;在社会关系视角下,呈现空间活动的组织规范性与活动空间的开放共享性。现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时空压缩趋势加剧,文化多样性受到强烈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基于其时空复合体的基本特征,遵循内涵真实性原则、生态系统性原则、生活适应性原则实施文化空间的活态保护,以期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有序传承与发展。
其他文献
报纸
由于铝合金良好的物理性质(密度小、比强度和比刚度高、弹性好)使得铝合金受到了汽车行业的青睐而广泛应用于汽车行业,但是以铝板为结构件的汽车车身会在焊接区域发生断裂现象,这是因为铝板的传统焊接工艺本身的缺陷(裂纹、应力集中)所导致的,所以良好的焊接加工方法是保证焊接板结构性能的关键,而搅拌摩擦焊接由于其本身的焊接加工原理,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但是焊接工艺参数的选择对焊接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焊接工艺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明确提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教师要注意遵循唯物史观这一根本指导原则,将唯物史观的观点、立场
期刊
作为新时代对外工作领域重大理论成果的习近平外交思想,蕴含着深邃的历史思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当前的中国放到成百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去考量,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历史方位和新时代对外工作的历史使命。二是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坚持对外工作优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塑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风范。三是把握历史规律,着眼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打
课后作业是教师巩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优秀的课后作业,不但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英语课后作业的布置十分重要,在各地双减政策落地的背景之下,如何设计有效的小学英语课后作业,使之更好地帮助师生共同进步呢?笔者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笔者的看法。1.小学生英语课后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1.1小学生英语课后作业形式单一,质量不高通过对小学不同年
期刊
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在改变人们生活与生产方式同时,人们的精神理念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体现在各个行业当中,以教育行业为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英语理论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英语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分析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探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策略,希望对相关人员提供帮助和借
期刊
探索建立一种新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大单元教学,课堂教学总体设计分五步走,即导学预习,精准梳理;要点探究,练讲推动;课堂监测,当堂达标;温故知新,智能强化;单元综合,理性评价。以此找到一个动态管理学生的切入点,动态监控学生质量的平衡点,寻找核心素养的结合点,积极推进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滇东山区隧道开挖常常遇到软弱围岩及高陡边坡等复杂地质问题,选取合适的进洞开挖方案是确保工程安全顺利实施的关键。选取滇东山区某典型隧道洞口段进行三维数值模拟,从边仰坡稳定性、拱顶下沉、水平收敛、掌子面挤出变形和衬砌受力等方面,对比分析了管棚超前支护和玻璃纤维锚杆超前支护两种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开挖时,在边仰坡稳定性和洞周收敛方面,两种技术都能取得较好效果;在掌子面挤出变形和初期支护受
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在国家课程标准之下,于教学过程中贯穿核心素养,合理整合相关知识点,灵活地把教材放在这一框架之内运用,提升课堂效率。大单元教学应注意教学设计的系统性,知识结构建构的阶梯性,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评价标准制定的多元化。利用大单元教学可突破课时限制,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技术水平。
作为少数民族戏曲的代表之一,"蒙古剧"的概念确立时间并不长。1984年2月10日文化部发文确认蒙古剧为"新兴少数民族地方剧种"。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也将它纳入戏曲编目,认为它"不仅填补了蒙古戏曲空白,而且丰富了祖国的戏曲艺术"。1然而一直以来学界又对蒙古剧作为一个戏曲种类颇有争议。一、蒙古剧拓宽戏曲艺术概念有学者站在汉民族传统戏曲尤其是以京昆为代表的高度程式化、角色制化的角度来看待蒙古剧,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