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际无形资本存量估算:2000~2016年

来源 :管理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形资本是驱动"新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但中国目前仍缺乏对省际无形资本存量的科学估算。为此,本文基于CHS分类框架估计了2000~2016年各省(市、区)无形资本存量。研究发现:(1)中国无形资本存量从2000年的0.51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3.31万亿元,年均增速为22.6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达到35.79%,而从内部结构来看,经济竞争力资本占无形资本投资的比重偏低,较美国低约20个百分点。(2)无形资本存量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2016年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4个省份无形资本存量占全国比重高达50.32%,但发达地区同样存在结构不合理问题。(3)无形资本已超越物质资本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无形资本存量增速减缓是东北和能源密集地区经济下滑的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中国青年管理学者论坛·工商管理论坛"创办于2019年,旨在推动我国工商管理学科发展,为国内工商管理领域中青年学者搭建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在管理世界杂志社的支持下,第二届"中国青年管理学者论坛·工商管理论坛"定于2020年10月18日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举办。会议时间:2020年10月18日(星期日)会议地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花乡校区)会议形式。
本文实证分析了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分工水平的影响,并验证了其理论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可以显著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分工水平的提升,互联网普及率越高,促进作用越大,这主要是通过降低企业的搜寻成本而非合约成本实现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互联网对企业分工水平的促进作用不会被其他通讯及运输手段所取代;外省互联网普及率提高只能促进联网企业分工水平提升;国有企业分工水平对互联网作用不敏感;互联网仅能增加直接材料类中间投入外购比例,无法增加生产性服务类中间投入外购比例。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其他统计偏误后,上述结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学理论创新发展迎来新的繁荣期。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新时代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的崇高使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金碚研究员在《管理世界》2019年第2期发表《试论经济学的域观范式——兼议经济学中国学派研究》一文以来,带动了一批中青年学者纷纷投入"域观范式"研究,为推动经济学中国学派及本土经济学理论创新做出了积极探索。
"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调整、百年未遇之大疫情严重冲击、百年奋斗目标迈向新阶段的重大时代背景。疫情影响长期化、数字化转型加速、"边界"冲突重构调整、中国崛起和欧美主导此消彼长、对国家能力期待上升等五大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内外部发展呈现全球经济低增长低利率高债务、国际经济循环大调整、治理机制加速重构、国内经济转入中速增长平台、数字经济引领产业升级、经济社会风险管理难度加大、要素布局网络化集中化并重、绿色发展比较优势提升、非经济因素对开放的影响突出、收入分配改善关键窗口期显现
"中青年财政学者论坛"由浙江财经大学创办于2015年,已成功举办五届。为进一步凝练论坛特色,为财政领域中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打造一个高端平台,第六届中青年财政学者论坛将在《管理世界》编辑部的支持下由浙江财经大学主办。本届论坛将于2020年12月5日在杭州召开,论坛主题为"风险社会下的财政治理变革"。
"十三五"时期,围绕脱贫攻坚和农村如期全面小康双重目标任务,中央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我国"三农"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补短板、防风险,将是"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主题。经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商定,举办"第一届‘三农’发展前沿学术论坛"。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研究总结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本刊决定公开征集、组织刊发系列相关文章。一、围绕"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主题,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征集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应征论文或报告必须与党中央精神保持一致,客观理性、积极向上、有建设性,字数一般不少于8000字。
2021年《管理世界》杂志全年12期,每期定价50元,订阅全年为600元。1.通过邮局订阅台订阅:邮发代号:82-203。2.通过关注管理世界杂志微信公众号(managementworld)订阅。3.通过邮局汇款订阅:请将订阅款汇至:北京市朝阳门外红庙金台里2号院1号楼4层东段,邮编:100026,收款人:管理世界杂志社。
本文在厂商层面考察了中国出口企业遭遇反倾销的成因,通过将1999~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库》和《全球反倾销数据库》进行匹配,实证检验了厂商的异质性特征对其遭遇反倾销诉讼概率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企业生产率是中国厂商遭遇反倾销的重要影响因素,低生产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容易招致贸易伙伴的反倾销诉讼。此外,企业出口规模越大、融资约束越小,越容易遭遇反倾销诉讼。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低生产率企业往往出口单位价值较低的产品,因而在国际市场上更易遭受反倾销诉讼。与全样本的估计结果相反,中、
国外研究表明,当投资人付费评级机构给出更低的评级时,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为维护市场声誉,通常也会"跟随"着调低评级。但2009~2014年期间中国发债企业主体评级的数据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结果,面对中债资信的低评级,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不但不会"跟随",反而会调高拟发债企业的后续主体评级进行"对冲"。本文从"监管套利"角度解释了这种"反常现象":中国监管部门限制主体评级很低的企业发债,相应地市场投资机构也通常都限制投资于低评级企业发行的债券;所以,一旦中债资信对拟发债企业给出很低的主体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