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双硬特厚煤层放煤规律分析及参数研究

来源 :工矿自动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lei8214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地区煤炭资源埋藏较浅、煤层较厚、煤层与顶板坚硬而导致顶煤冒放性较差,无法实现安全高效放顶煤开采,并且目前针对浅埋双硬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高效放煤的相关研究较少.针对上述问题,以榆树岭煤矿110501综放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浅埋双硬特厚煤层放煤规律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合理的采放比及放煤工艺,提高采出率.采用FLAC3D软件分析了综放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岩破坏规律,以设计合理采放比.结果 如下:①随着工作面采高不断增大,顶煤及煤帮的屈服破坏系数不断增大,且工作面煤帮超前支承应力峰值和影响区域逐渐增大.②综合考虑顶煤、煤帮的稳定性和冒放性,设计采高为4.0m,放顶煤高度为4.6m,采放比为1∶1.15.利用PFC2D软件分析了综放工作面顶煤冒放规律,以设计合理放煤工艺(包括放煤步距和放煤方式).结果 如下:①“一采一放”含矸率比“两采一放”“三采一放”高,但由于放煤步距较小,整体放出率高于“两采一放”“三采一放”,因此选用“一采一放”的放煤步距.②单轮放煤相比于2轮放煤,放煤速度高,但含矸率较大,放出率较小;2轮间隔放煤与2轮顺序放煤相比,放出率较高,因此选择2轮间隔放煤方式.将设计的采放比和放煤工艺应用于110501综放工作面工程实践,结果表明:该工作面顶煤放出率为82%~S7%,平均放出率大于82%,放煤效果较好.
其他文献
煤岩变形破坏过程中产生的电位信号能够较好表征煤岩损伤演化过程,在煤岩动力灾害监测预警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目前大多研究主要针对同一类型煤岩失稳破坏的电位特征及规律,对不同类型煤岩失稳破坏的电位特征对比分析缺乏系统研究,同时在微观层次上不同岩性煤岩结构破坏过程及组分对表面电位信号的产生机制影响对比研究较少.为深入研究不同岩性煤岩电位信号响应规律及差异性,选用石墨、原煤、砂岩、花岗岩4种试样进行单轴加裁并同步采集其损伤破坏过程中产生的电位信号,分析了4种试样受载破坏的电位信号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石墨试样整体
合理的钻孔有效抽采半径是保证瓦斯抽采效果的关键.但目前对钻孔有效抽采半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测定方法方面,缺乏对正断层特殊地质条件下的钻孔有效抽采半径研究.以贵州某矿采煤工作面为工程背景,构建流固耦合模型,采用数值模拟与钻孔抽采瓦斯量法相互验证的方式分析了无断层影响下顺层钻孔有效抽采半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瓦斯抽采120 d时,有效抽采半径数值模拟结果为3.10m,现场试验结果为2.93 m,现场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流固耦合模型的可靠性.利用多物理场耦合仿真软件分析了正断层影响下顺层钻孔有效
现有研究只是针对特定条件下的冲击显现特征进行分析,缺乏对厚硬顶板条件下煤柱诱发冲击显现的研究.针对该问题,以新疆某矿I01020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监测、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厚硬顶板多煤层开采条件下的工作面冲击显现特征及原因.通过分析现场监测的微震大能量事件空间分布规律、支架压力分布特征,以及数值模拟的工作面回采期间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得出结论:工作面运输巷区域应力集中程度和微震事件密集程度均高于回风巷区域,顶板与煤层区域应力集中程度与微震事件密集程度大于底板区域.基于上述结果,采用动静载叠加诱冲理
在井下应用磁耦合无线电能传榆(MC-WPT)系统供电时,如果系统参数配置不当会引起系统输入阻抗呈非纯阻性,从而造成系统失谐,影响井下电力设备的供电效率.MC-WPT系统二次侧采用串联补偿(S)时易于实现谐振,但在二次侧采用并联补偿(P)时,现有研究都是在系统仅一次侧谐振、二次侧未谐振导致系统未全谐振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MC-WPT系统的全谐振补偿方式.以SP型、PP型、LCC-P型和LCL-P型补偿拓扑作为二次侧并联MC-WPT系统研究对象,利用阻抗分析法得到系统处于全谐振状态的参数约
井下履带式探测机器人作业环境复杂,需携带多种探测或救援装备并进行爬坡越障,易导致负载扰动,具有较强非线性和不确定性,此外,用于机器人动力驱动的永磁同步电动机(PMSM)本身是多变量、强耦合的非线性系统,目前常规的基于误差的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很难满足控制需求.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四摆臂井下履带式探测机器人,并进行了爬坡越障性能分析,得出了平地直行和直行爬坡2种工况下机器人PMSM的转矩和转速;对PMSM进行建模分析,速度环采用自抗扰控制器(ADRC),电流环采用比例积分(PI)控制器,设计了A
现有防爆柴油机是在地面柴油机的进气系统和排气系统加装防爆阻火器改造而成.煤矿井下工况复杂,防爆柴油机经常处于启停、加减速等瞬态工况,而防爆阻火器的加装导致柴油机进排气严重受阻,瞬态工况下进排气系统迟滞加重,瞬态工况特性恶化严重.针对该问题,利用GT-POWER建立了防爆柴油机稳态仿真模型,利用Simulink建立了防爆柴油机瞬态工况控制模型,并将瞬态工况控制模型与稳态仿真模型耦合形成防爆柴油机瞬态仿真模型.基于防爆柴油机瞬态仿真模型,对恒转速变转矩和恒转矩变转速2种典型瞬态工况下防爆柴油机动力性能进行了仿
针对田口试验难以掌握主要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缺点,采用全因子试验方法研究抑制聚甲醛齿轮缩孔的工艺优化方法.根据因素初筛及实践经验确定试验变量,按随机化和划分区组等要求开展试验,计算标准化效应,确定因子交互作用,优选成型工艺参数并开展成型试验,验证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增大保压压力、降低熔体温度可以较好地抑制齿轮缩孔缺陷,且保压压力与熔体温度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可以独立设置两2个工艺参数.
期刊
采用单一煤孔隙结构表征方法只能对某一孔径范围内的孔隙结构进行表征,联合压汞法和低温液氮吸附法可表征煤全孔径分布特征,然而煤基质压缩效应会给孔径分布测量结果带来误差,且目前的研究均未考虑煤基质压缩效应对孔径分布测量结果的影响.为研究不同变质程度煤全孔径分布特征,选取4种煤样进行压汞和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当汞压为0.124~20MPa时,煤基质被压缩,孔隙结构发生变形,且随着汞压增加,煤基质压缩效应逐渐明显,孔隙结构变形程度逐渐增加;当汞压为20~206 MPa时,煤基质压缩效应显著,孔隙结构遭到破坏.考虑煤基
2021年10月19日,国网江苏宿迁供电公司审计人员将10 kV庙庄道口增容改造配网项目现场审计融入项目完工验收过程,改变传统的投运后审计模式,避免各参建单位重复往返现场,有效压缩了项目结算周期.效率的提升,得益于该公司构建的业、审、财融合一体化机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