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卒中转归预测因素的新型脑生物标记前景看好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long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8年国际卒中会议上,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Brotms报告了一项小型研究,这套能在床边快速检测的新型脑生物标志物可预测卒中,且优于检测梗死体积的传统方法。

其他文献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治疗后可能会出现临床恶化。加拿大加尔伯达大学神经科的Saqqur等评价了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TCD)预测近期临床恶化和远期转归不良的能力。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病因较为复杂,发病机制存在许多争论,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癎性发作、意识障碍和视觉异常,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以双侧大脑后部为主的大片对称性白质水肿,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均可完全恢复。如果延误治疗,也可并发脑梗死或脑出血,导致不可逆性脑损伤。
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正越来越多地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扫描仪的硬件和MRI序列也在不断地完善。这些进展可能会导致检测到意外的无症状脑病变,如脑肿瘤、动脉瘤和亚临床血管病理学改变。荷兰鹿特丹Erasmus MC大学医疗中心的Vernooij等在普通人群中进行了一项研究以确定这种偶然发现的患病率。
本文是欧洲卒中促进会(EUSI)对自发性脑出血处理的推荐意见。这些推荐意见由代表EUSI的3个欧洲学术团体签署,它们是欧洲卒中委员会(European Stroke Council)、欧洲神经病学学会(European Neurological Society)和欧洲神经病学学会联盟(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
继成功举办4届“华山脑血管病手术和介入治疗高级学习班”后,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办的“全国神经外科新技术新进展高级学习班系列”之“第五届华山脑血管病手术和介入治疗高级学习班”将于2008年5月16日-18日在上海举办。
期刊
急性卒中患者需要迅速评价和治疗已得到广泛认同。为了缩短从急诊室到接受治疗的时间间隔,建立一条临床路径(criticalpathway)和缩短从急诊室到CT室的距离都是一种有效策略。韩国亚洲大学医学院的Park等对把CT室移到急诊室内能否减少溶栓治疗的时间延误进行了研究。为了缩短从患者到达急诊室到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在对延误因素进行分析并分配卒中小组成员的任务之后,Park等制定了一项跨学科小组协作
以往的一些研究显示,反复的感觉信号输入可提高脑组织可塑性和皮质运动信号的输出。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学系Shamay等对慢性卒中存活者进行了一项研究,在基于家庭的康复计划中,通过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和任务相关训练(task-related training,TRT)结合电诱导感觉输入,
基于年龄、血压、临床特征和持续时间(age,blood pressure,clinical features,and duration;ABCD)的6分制评分法可有效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的短期卒中风险进行分层。其广泛应用之前,应在不同患者群中进行前瞻性验证。将CT扫描结果加入评分能否改善其效能值得探讨。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缺血性卒中紧急治疗的唯一一种溶栓药,但仅限于在发病3h内应用。延长其治疗时间窗至3~6h能促进再灌注,但不能显著缩小梗死体积。
强调活动的极早期康复可能有助于改善卒中后的转归。澳大利亚国立卒中研究院的Bernhardt等假设,极早期康复是安全和可行的方案。他们进行了采用盲法评价转归的随机对照试验。从墨尔本市的2个卒中单元纳入卒中后〈24h的患者,随机分配接受标准治疗(standard care,SC)或SC加极早期活动(very early mobilization,VEM)直至出院或14d时(无论哪一个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