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加成与消费者感知价值的结合:知识付费产品的定价模型

来源 :新闻与传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io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知识付费产品有生产者定价、平台定价与消费者定价三种模式,其特点在于以成本与收益为基础或产生重要影响,但限于知识付费产品的物理特性,现有定价模式会导致价格与价值不符.从知识价值理论等角度看,主要有成本、预期期望、信任程度与认知距离四个因素对知识付费产品的定价产生影响,结合这四个因素,将成本收益考量与消费者感知价值两个维度相结合,才能建立知识付费产品的合理定价模型.
其他文献
知情同意原则作为个人隐私保护领域的基本原则之一,有着丰富的实践历史和内在价值.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原本行之有效的知情同意原则却不断陷入无力的泥淖.审视知情同意实践的整个过程,"知情"环节的鸿沟、"同意"环节的失灵、"执行"环节的未知,各环节的失衡使得知情同意原则在个人隐私保护领域的适用性上饱受质疑.面对这种失衡困境,对知情同意原则进行必要的修正,扭转其在个人隐私保护中的无力与式微势在必行.真实有效的个人隐私保护需要更为科学、平衡的知情同意实践构想,探索真正的知情方略、建立可协商式同意机制
以2011-2019年间的30起欧洲焦点事件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法(QCA)探讨影响此类事件传播热度的关键因素与作用机制.依据"事件-传播"框架,从传播属性、事件属性两个维度分析影响欧洲焦点事件在华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组合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欧洲焦点事件在华传播能否取得高传播热度,传播属性维度的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事件属性对应的影响因素则因事件类别的不同产生不同影响,各变量因素之间通过不同实践路径组合,可以形成较为稳定的组合路径.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欢迎来参加我们这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国际研讨会.去年,我们曾经计划了好几项国际学术活动,但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都无法实施了.今天这场研讨会,是我们所今年举办的唯一一场涉外学术活动.说巧不巧,我们居然在云端讨论平台、技术与传播.这恐怕也是新冠疫情带来的新景观吧.当下,数字经济是一个重要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热门话题.而数字经济的领头羊数字平台,正以无法抗拒的势头重塑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就业形态、媒介使用、文化生产、社会治理,等等.与此同时,数字平台也带来了传播方式和传播实
期刊
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分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欧报业体制的形成和演化情况.认为政党报纸传统推动了北欧国家对报业的直接干预政策,市场力量导致报纸脱离政党而独立,国家和市场的相互渗透使独立报纸仍然保持政治平行性,基于北欧制度意识形态的媒体信念则给予报纸政治平行和国家干预政策以合法性.北欧报业体制的深层基础在于北欧特殊的国家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与社会的积极关系,同质化的历史文化环境和跨国传播的高文化壁垒是其持续的内外条件,但全球化和新技术发展仍带来长远发展的不确定性.
互联网深度嵌入底层劳动者的生活和生产后,全面重塑了他们的社会网络.论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比较平台家政小时工在常态化和疫情中社会网络(强关系、中间关系、弱关系)的特征及其变迁.研究发现,在常态下互联网技术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深度使用使流动人口特别是平台劳动者的社会网络呈现两极化特征,强关系更强,弱关系更弱,特别是在城市社会网络中弱关系更表现出解构化的趋势.而在疫情下平台劳动者的弱关系由"人走茶凉"的经济理性关系转变为"买卖不成仁义在"的道义责任,从而成为助其渡过难关的主要资源.研究者需要反思社会网络研究
互联网上涌现出的虚拟社群,往往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有研究发现,虚拟社群具有"广泛性易得,行动力难寻"和"自主性有余,合法性不足"两项特点,容易导致"围观现象"和"极化效应".但是,通过对卡车司机虚拟社群——卡友驿站的研究发现,构建嵌入性关系、强化社会性激励能够推动其形成组织化的力量,从而跨越虚拟社群组织化的障碍.嵌入性关系的构建,使得驿站平台能够借助社会关系的连带性吸纳机制降低组织扩张成本,借助熟人道德提高施救动机,让卡友"行动不围观".同时,采用社会性激励,能够有效降低集体行动的成
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技术形态,平台经济的发展正在重塑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平台是什么?当下的主要研究概念和研究现状如何?平台化对传播学发展带来了哪些新的议题和机会?论文通过梳理有关平台、技术和数字劳动的基本理论概念,整合现有实证研究成果,对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平台社会的相关研究进行审视与反思.论文尝试将平台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勾连当下传播学的主要议题,从平台作为媒介、技术和资本的三个路径阐发当下平台经济在传播学领域的主要路径.从全球视野看,中国平台经济的发展模式既有其特殊性也有其普遍性,我们要看到当下平台经济研究
文章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了智能媒体的概念,进而基于比较的研究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智能媒体算法驱动、人机互动、自主进化的三大特征.从媒介形态演变的角度,基于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两个维度考量,智能媒体的发展阶段,类似于人类个体的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尚未发展到青春期和成人时期的成熟状态.智能媒体的核心是数据收集与算法处理,其中包含的价值判断需要多人协同处理,未来的智能媒体将从技术、符号和人机关系三条路径进行演化,高阶智能媒体将是一种超现实体验、个人信息机器助理、人机融合模式:人脑阵列+AI算法.
在传播的"仪式观"视角下,文章旨在探求流动工人网络跑群的文化特征,及其对工友适应城市生活的社会文化意义.研究发现,流动工人围绕跑步群形成了一种集体主义的跑步文化,是工友们适应城市生活的一种策略;跑步群里的媒介仪式一方面体现了社交媒体平台的商业规则,另一方面反映了流动工人对于组织生活的需求;跑群的社交活动不断生产了结合政治语言的价值观,强化了个人和集体的价值感.流动工人参与跑群活动的行动虽然促进了身心健康,但这一文化也再造了阶层区隔,且不能为流动工人的自身境遇和社会环境带来实质性的改变.现阶段媒介技术在
通过具体、微观的故事可以阐释人类信念体系中一个宏观而抽象的意义.运用内容分析法考察习近平作为"第一主讲人"在国际外交场合讲述的中国故事可以发现,中国故事的传统性和现代性不仅揭示中国人这一群体原型的典型身份特征,而且有助于使国际受众更深入地洞察历史和现在的中国,并对未来中国的预期和想象提供隐喻和可能的方向.融通中外的故事具有"对话性"和"主体间性"的叙事特征,讲述这些故事有助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中彼此间的连接,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困惑和偏见,融会"既中国又世界"的价值观念体系.国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