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玫瑰痤疮临床特征分析和诊断标准再探讨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在分析玫瑰痤疮临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并验证其敏感性和特异性。

方法

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初诊的3 350例玫瑰痤疮患者,分析患者表型及临床特征,提出改良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全国28个中心对该标准进行临床验证,纳入2 269例玫瑰痤疮和2 408例其他面部皮肤病患者,与2017版美国国家玫瑰痤疮专家委员会(NRSEC)制订的国际诊断标准比较,评估其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3 350例玫瑰痤疮患者均存在面中部持续性红斑(100%)。在1 861例主要表现为面颊部红斑的患者中,1 850例(99.4%)在红斑之前或同时出现阵发性潮红;在1 489例主要表现为鼻或口周部红斑的患者中,仅52例(3.5%)发生阵发性潮红;342例有肥大增生的患者均在肥大增生改变之前发生持续性红斑。基于以上临床特征提出,面颊部可周期性加重的伴有阵发性潮红的持续性红斑,可诊断为玫瑰痤疮;对于表现为鼻、口周部持续性红斑的患者,需合并至少1项选择性表型(阵发性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肥大增生改变或眼部症状)才可诊断为玫瑰痤疮。全国多中心临床验证结果显示,改良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敏感性为99.6%,接近国际标准100%,特异性为91.9%,而国际标准为73.3%。

结论

改良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更有利于增生肥大型玫瑰痤疮的早期诊断。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个性化"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交流模式联合微信平台对普通外科医护人员交班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12月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普外科患者72例和护士12名为对照组,2017年3~12月该院普外科患者84例和护士12名为研究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沟通模式完成交班,研究组实施个性化SBAR交流模式联合微信平台干预。比较两组护士实施前后交班满意度和患者交班满意度,分析两组交班时间
目的探讨基于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干预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失禁性皮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该院ICU收治的126例大便和(或)小便失禁的危重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行常规性皮肤护理,观察组基于风险评估分级对患者进行皮肤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失禁性皮炎发生率、失禁性皮炎并发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皮损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率等情况
目的探究自我管理网络支持模式对初发中青年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及血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初发中青年型糖尿病患者104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自我管理网络支持模式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抑郁症发生率、体重指数、舒张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变化、自我管理知识评分及网络平台模块知识浏览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抑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目的探索小标本高效快速分离培养头皮毛乳头细胞的方法。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收集3例头部色素痣、6例皮脂腺痣患者切除术后废弃的含毛皮肤标本,大小为0.5 cm × 0.5 cm ~ 0.5 cm × 1 cm。剪下含有毛囊的皮下脂肪层,用眼科镊分选出其中的毛囊,0.6%分离酶Ⅱ消化30 min,然后采用0.2%胶原酶Ⅳ 37 ℃消化30 ~ 60 min,
发光二极管(LED)可产生包括蓝光、黄光、红光、红外光等不同波长的光。LED光以其安全、可操控性强、纯色性好、低能量等特点在皮肤科得到广泛应用,如蓝光多用于痤疮治疗,黄光多用于黄褐斑治疗,红光可用于雄激素性脱发的治疗,红外光具有促进皮肤修复的功能等。临床中,多波段联合应用也成为一种趋势,红光与蓝光、红光与黄光、黄光与红外光等组合在痤疮、激光术后修复、皮肤年轻化等方面卓有成效。
目的初步探究微小RNA-203(miR-203)调控锌指蛋白281(ZNF281)对黑素瘤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系ECV304、人黑素瘤细胞系A375、M14、SK-MEL-28、SK-MEL-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细胞系中miR-203表达情况,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细胞系中ZNF281蛋白水平。A375、M14细胞分别分为5组: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m
目的检验中文版瘙痒患者生活质量问卷(ItchyQoL)的信效度以及敏感性。方法对英文版ItchyQoL进行翻译、回译和文化调试,确定中文版问卷条目。2019年1-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纳入218例皮肤源性瘙痒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在患者入组时和入组后2周使用中文版ItchyQol问卷、皮肤病学生活质量指数(DLQI)、数值评定量尺(NRS)进行评估。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文版ItchyQoL
目的初步探讨Fam114A1对黑素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以黑素瘤细胞A375为工具细胞株,通过慢病毒转染的方式构建稳定过表达和抑制Fam114A1蛋白的细胞株,即过表达组和表达抑制组,以转染空载慢病毒的A375细胞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Fam114A1对黑素合成相关基因酪氨酸酶(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YRP1)、前黑素小体蛋白(PMEL)、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
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是一组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病理学改变、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异质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组成和功能对于CTCL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其微环境的组成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同时帮助临床医生更加准确地判断疾病预后。本文就近年来关于CTCL免疫微环境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