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凹陷HY气田低渗储层分类描述及流体检测

来源 :海洋地质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Y气田位于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南部,主要目的 层花港组上段为浅水三角洲沉积,储层为中低孔低渗储层,地震响应特征表现为Ⅱ类AVO(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受压实作用影响,储层孔隙度由上至下逐渐降低,AVO类型由Ⅱb类向Ⅱa类转变.从岩石物理分析、正演模拟、相位转换及AVO投影角度旋转等方面,制定了针对低渗储层不同AVO特征的精细描述方法.研究认为,区内中孔低渗储层表现为Ⅱb类AVO响应特征,叠后地震砂顶标定于波谷,储层描述应采用叠后-90°相移波形解释、叠后包络属性流体检测等方法;低孔低渗储层表现为Ⅱa类AVO响应特征,储层描述应采用叠后0°相移波形解释、叠前扩展弹性阻抗流体检测等方法.基于上述“一层一策”储层精细描述方法,成功指导研究区多口钻井实施,储层预测及流体检测成功率100%,大幅改善气田开发现状.
其他文献
深远海海洋地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社会价值,是当今国际发展的一大趋势.运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究当前国际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前沿.结果 表明,该领域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并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90年代前后为其迅速发展阶段;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该领域成果突出,而我国近年来呈现上升势头,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深远海地质的文献联系不够紧密,各学科方向有待完善.其中,构造地质学和沉积学是该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地球化学物理方法是常用的研究手段,海底峡谷
惠州21构造为具有基底古隆起背景的潜山披覆构造,是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目前在该构造中浅层已发现惠州21油气田,但深层尚未获得商业油气藏发现,分析古潜山的形成演化对于指导构造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地震资料和周边已钻井资料,运用平衡地质剖面技术,对惠州21古潜山的地质结构和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构造演化过程对深层油气成藏的控制.结果 表明,惠州21古潜山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晚中生代早白垩世岩浆侵入花岗岩基底侵位、新生代古新世火山喷发隆起、始新世断层差异活动隆升、渐新世—中新
黄东海接受长江冲淡水和黑潮带来的大量营养盐和有机物质,其碳循环对陆架海碳源汇格局至关重要.浮游生物群落呼吸是影响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为揭示黄东海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PCR)对碳平衡的贡献,于2011年四季使用黑白瓶培养法测定黄海南部及东海北部浮游群落呼吸率和初级生产力,并同步测定温度、盐度、营养盐、叶绿素和细菌丰度等环境因子.结果 显示,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的变化范围为1.61~834.84 mg C/(m3·d),年均为(184.53±154.21)mg C/(m3·d),其中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根据相关性
为了研究非临界纬度上参量次谐频不稳定(parametric subharmonic instability,PSI)过程生成的近惯性波(near-inertial wave,NIW),本文基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 准实时传输深海潜标资料,对内波速度谱、近惯性流速和动能、D2-f(半日频减惯性频)流速和动能、半日内潮流速和动能以及混合的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平板模型与双相干谱分析表明,南海西北部陆坡区上层海洋出现的非风生近惯性波是由半日内潮PSI过程生成的,同时也会生成D2-f内波.在发生显著PSI过程
海带渣是海带加工中的固体废弃物,将其资源化利用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海带渣为原料,糖化液的总还原糖质量浓度、单糖组成和小球藻培养效果为主要评估指标,探究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海带渣酶解的影响,以及海带渣资源化利用培养微藻工艺的可行性.结果 显示:(1)粗纤维和灰分是海带渣主要组成成分;(2)常温常压稀硫酸预处理海带渣后进行纤维素酶解,糖化液的总还原糖质量浓度由初始(海带渣未进行预处理)2.7 g/L提高到26.3 g/L,在较优糖化工艺条件下(纤维素酶用量50 IU/g,酶解时间36 h,料液比1
利用在舟山群岛海域采集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和地质浅钻,对研究区晚第四纪地层结构进行了划分.根据界面识别标志,共划分出5个地震反射界面(T1、T2、T3、T5、TR),将基岩面以上地层划分为5个地震单元(SU 1、SU 2、SU 3、SU 4和SU 5).根据浅地层剖面和地质钻孔对比,结合钻孔沉积相、AMS14C和OSL测年数据及古地磁分析结果,5个地震单元分别对应于MIS 1、MIS 2、MIS 3、MIS 5和中更新世及更早时期沉积.基于此建立了舟山群岛海域晚第四纪的地层格架,为分析研究区晚第四纪古环境
为统计大连海域红藻的物种多样性,在2016年5月至2021年5月进行标本采集时,发现了红叶藻科入侵海藻牛岛薄膜藻Haraldiophyllum udoense M.S.Kim et J.C.Kang,对其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对rbcL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①藻体直立;呈暗红色或红褐色;高7~30 cm,宽6~25 cm;叶片状,薄膜质;藻体除基部和生殖结构外为单层细胞.②rbcL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显示本研究的6个样本间无碱基差异,与产自韩国的牛岛薄膜藻无碱基差异.牛岛薄膜藻是在我国海域首
水产养殖业的尾水排放已成为水域生态环境的污染源之一,为探究凡纳滨对虾-缢蛏串联养殖模式的生态修复效果,对凡纳滨对虾-缢蛏串联养殖池塘的水生态进行周年跟踪测定,并采用权重赋值法与灰色聚类法对其生态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显示:串联模式下浮游植物的丰度介于6.8× 105~2.5×108 cell/L,生物量为2.04~65.72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34~2.56,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43~0.72,多样性水平较高,物种分布的均匀度较好;与传统虾蛏混养模式相比,虾蛏串联
保障长期连续的数据完整性和质量可靠性是进行浮标数据应用的首要问题.本文基于中国科学院近海观测研究网络黄海站位于北黄海长海县附近海域的五套浮标于2010~2019年连续10a采集到的海洋表层温盐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的研究.为了辨识原始温盐数据中的异常值,综合运用极值法、拉依达准则和箱型图法给出适合温盐的异常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并基于2σ原则和箱型图法修正了温盐界限.为了解决温盐数据的缺失问题,提出SoftImpute与IterativeImpute相结合的插补方法,有效降低了温盐数据的标准差.研究结
影响甲壳类动物争斗行为的因素包括性别差异、体型和生殖状态等,神经递质对甲壳动物的争斗行为也具有调控作用.为探索三疣梭子蟹在养殖和繁殖过程中由于争斗行为受损或死亡的行为机制,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争斗前后三疣梭子蟹血淋巴中5-HT和DA的含量,并分析了争斗前后肌肉、胸神经节、肝胰腺三种组织中5-HT和DA受体基因表达量变化.同时,通过注射外源5-HT和DA,记录并分析了三疣梭子蟹争斗行为差异以及三种组织中5-HT和DA受体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 表明:(1)争斗后三疣梭子蟹血淋巴中5-HT含量显著升高,DA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