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型人才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NT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的腾飞,科技的发展,主要源于各个领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才华、能力的尺度。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它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注重学生创新性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一、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的创新教育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以求新、求变的开放精神迎接新课程的挑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一种内在的创新态度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强烈的创新动机、坚毅的创新意志和杰出的创新动力,从而培养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独特可行的实验改进方案,等等。
  1.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和研究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诸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和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实验现象的共同和差异,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化学实验,特别是探究性实验,其内容充满思维性、挑战性、兴趣性、探索性、创造性,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重要途径。在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中,学生没有观察到置换出红色物质,但看到了金属钠很快熔化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并浮于液面上不停地转动,时而还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声响,还可看到出现了蓝色浑浊,原因何在?有的学生想到了密度问题;有的想到了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推动着钠运动;有的想到了气体不纯而产生的爆鸣声……学生的思维是多么的活跃,加以引导和讨论,不是很多问题都能解决吗?在实验和探究活动中,要留有“空白”、“开发区”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他们的实践创造能力。
  2.发散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可视为创造思维的核心,其中“一题多解”等则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给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机会,以保证他们的创新。这样让学生有参与欲望、创新意识,既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锻炼其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一是有意识地让学生联想。如讲到硬水与软水时,联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甚至“异想天开”。如讲到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温室效应时,有学生问:“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还会有温室效应吗?”对学生的这种想象,老师要加以肯定、称赞,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4.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化学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意和见解,注意保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巧妙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对一些突破思维定势的解题方法,只要解题思路宽广,知识应用灵活,解法与众不同的,都属有创见。如讲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用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多少吨?”我按照教材讲述,但有一个学生从质量守恒定律出发,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解题,不但思路正确,计算简便,而且简化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这种方法真是新颖独到。把元素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不就是创新吗?
  二、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不轻易打断学生的提问是营造宽松教学氛围的关键,学生能提出问题,则表明他们在动脑、在思考,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在讲述中还可以让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述,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时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从而营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学生就能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解决问题,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勇于探索、尊重客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治学态度和风格,这样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就能得到培养和发挥。
  在学习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后,我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到CuSO4溶液中,学生没有观察到生成红色物质,疑惑不解。有的同学认为:“既然没有红色物质生成,说明金属钠不遵守金属活动性顺序。”有的则认为:“金属活动性顺序乱套了,有问题。”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探究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宝贵的、不拘泥于说教的创新意识。在表扬他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时,另一个学生马上回答:“这只是一般规律,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这样。”我非常佩服这个同学,虽然不太清楚“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但他表现出的发散思维和应变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类似的情景举不胜举。虽然学生突然提问会影响教师的讲解思路,但我们不能随意制止和拒绝学生的提问。否则,就遏制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是开始,是创新的前奏。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灵活驾驭和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断的滋长和迸发。
  三、以人为本、以导为先,培养学生创新型人格
  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对很多内容会感到好奇,难免会提问。好奇是一种天性,如果加以引导和点拨,创新必将顺其自然。此时我们应虚心聆听,适度激发,让学生在交流、探寻中求证,在求证中解读、达成共识,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勇于探索、尊重客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治学态度和风格,让他们在今后各种认知过程和实践活动中做到遇事善思考、好探索、有主见。
  教学“走进化学实验室”时,有这样一个活动与探究:取三只试管,各加入3ml水分别在酒精灯的外焰、内焰和焰心加热,分别记录加热至水沸腾时所需要的时间。由此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有一位学生在按照要求和步骤完成后,认为这个实验有不完善的地方。有学生说:“难道老师说错了?”他立即讲道:“火焰有大也有小,实验中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这时部分同学理解了他的思维后,抢着回答:“如果用三只火焰大小不一样的酒精灯来做这个实验,结果会一样吗?”我听后眼前一亮:这不就是创新思维的火花吗?事实上,教材中的实验在控制变量方面的确不太完善。像这样让学生发表意见而“耽误”一点时间不值吗?
  教育具有“培育”和“压抑”双重力量。它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正在制造框限,在训练思维之际正在赶走灵感,在注重全体之际正在忽略个性,在讲究规范之际正在压抑自由。所以,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导为先,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
  总之,创新教育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是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教学水平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让学生相信自己具备巨大的创新潜力。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塑造学生健全的创新人格,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其他文献
一说到学习英语,有些学生马上就想到三个字“背单词”;而说到背单词,惯常做法就是四个字——“死记硬背”,学生就像可怜的小鸭子,伸长了脖子等着一个个单词被填进来。所以,大部分学生,包括很多英语英语爱好者,对背单词可以说是深恶痛绝,这严重影响了大家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如果只是让他们一味机械地背单词,他们对英语的喜爱就会被扼杀在襁褓之中。  老师与其如此费力地“填鸭”,不如教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较高质量的思维。数学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数学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令人疑惑难解的数学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情绪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所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是
摘要: 本文记录了作者与所教学生丁雨的心灵对话,丁雨的转变让作者认识到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更要有良好的素养和人格魅力。  关键词: 数学作业 设计 教师培养  又一次开学了,接手的这个班前任数学老师朱老师立即向我敲警钟:“嗨,知道吗?有几个让人头疼的作业‘钉子户’仍‘顽固不化’地坚持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哪!”我微笑不语。  一次早晨,我在批改作业完后习惯性地数一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但课堂教学中却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不强,常常是“师云亦云”,被动地接受知识,更不要说质疑问难了;有的老师感慨学生启而不发,学困生我行我素拒绝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让学生自己愉快开启学习之“锁”?我在新课程实施中,巧妙设计教学活动,科学创设问题情境,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作了探索,与同行进行交流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和形成一定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教师应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科学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魅力就是对人的吸引力。文章有魅力,别人就愿意多读,人有魅力,别人就愿意与之交往。一个教师若有魅力,他的课就自然有味道,学生就喜欢多聆听其教诲。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课堂充满魅力,像蜜一样牢牢粘住学生。怎样做才能让课堂充满激情与魅力
摘 要: 《电工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学好该课程对中职生掌握专业系统理论知识和培养电类岗位职业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为了完成主观设计好的教学计划,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必须改变教学设计。本文应用项目式教学法,以小型变压器的制作为例,谈谈如何做好《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中职《电工基础》课程
摘 要: 习题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作为对概念、规律的复习与巩固,其承担着对课堂教学反馈和补充的任务。而新课程环境下,物理学科教学和物理知识的应用又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能力和素质上的要求,“学以致用”这四个字在实际解题时却没有多少学生真正能做到。本文从课堂实例出发,对初中物理的习题课教学进行反思,对习题课教学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物理习题课 教学反思 教学研究 
摘 要: 现在的初中学生,充满活力,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因此,激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样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地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参与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激趣法 熏陶法 激励法 意境法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
摘 要: 既然倡导让学生个性发展,就不能在教学中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搞一刀切,而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差异性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个性差异 差异性教学 彰显个性  我在2012年10月10日的《中国青年报》上看到《开学一月摧垮坚持六年的教育观》这样一篇文章:一位家长用了六年力图把女儿培养成“她自己”
批改作业是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小班化的开设,为作业的面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怎样提高分层次面批的有效性呢?我们从英语学科入手,进行了深入的尝试。  一、思考:传统英语作业批改方式的“弊端”  传统的作业批改是教师单独在课后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指正、评价的批改方式。学生接收到的只是单一的“√”和“×”,只知道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