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于结节性红斑的肉芽肿性脂膜炎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0550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下脂肪典型的肉芽肿性疾病包括结节病、硬红斑和噬脂性肉芽肿。可是,有一组患者从组织学来看是肉芽肿性脂膜炎,而临床表现是混乱的。

其他文献
作者报告用(1)两性霉素乙,(2)转移因子,(3)两性霉素乙加转移因子治疗10例慢性粘膜皮肤串珠菌病患者,4例在婴儿期已有感染,另1例在2岁时发生持久性串珠菌病(表一),而另5例直到6~10岁才开始发病,3例(例6、8、10)是在多次或长期使用治疗呼吸道感染或疖病的抗菌素后发生感染.
期刊
皮肤及其附属器可以出现色素减退或色素增加。这可由许多因素所致,如炎症,或与某种皮肤病合并发生或继发于某种皮肤病。例如扁平苔癣、麻风等。色素变化可以局限性或全身性。
期刊
作者在三年中观察了诊为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558例病人活检标本共1,115个。所有患者于活检确定后对其再次发生皮肤癌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平均一年半的观察时间内,结果,有121例(22%)在第一次活检2个月以后再次发生皮肤癌。在最后10个月当中,对这些患者从临床方面进一步再作检查,但其中只有283例(51%)的病人接受了检查,而多达49%的病人没有回到医院复查。作者假定他们不返医院检查是因为
细胞增生迅速,形态形成不完全,糖原聚积是银屑病静止期皮损表皮的特点.这些不正常的特点可能是皮损内环磷腺苷(cyclic AMP)与环磷鸟苷(cyclic GMP)比率不正常的结果.如果皮损内这种不正常的比率对于银屑病的发病的确是重要的话,那么用一种能改变环核苷酸水平的制剂来改变这种比率将能恢复表皮细胞协同调节的一些功能.罂粟硷在其他组织中能抑制环磷腺苷磷酸二酯酶从而提高环磷腺苷的水平,作者测定了罂
期刊
共观察22例蕈样肉芽肿患者,女12,男10,年龄15~85岁。大多数属于Ⅱ~Ⅳ期的患者,曾用氮芥治疗1月~3年未见显著的过敏反应。采用自然花瓣形成及补体受体花瓣形成试验分别测定外周血液中T及B细胞百分比。所有患者均作IgE测定。除2例外血液白细胞数及分类计数均正常。测定结果T细胞平均百分数比对照组(14~64岁健康者14名)明显降低(P<0.001),B细胞比数正常。
期刊
作者首先指出显性鱼鳞病的发病机理不明。据观察与角层脱落异常的关系较之与角化加速的关系为大。Fischer认为此病起因于维生素A的代谢障碍。已知很高剂量的维生素A可使皮肤病变好转,但效果短暂,且有效剂量不能安全地维持下去。 Stuttgen等最先研究维生素A酸对不同类型的鱼鳞病的效果。大部分病人在治疗的第二周改善,但停药后又复发。Frost等观察到板状鱼鳞病(lamellar ichthyosis)
在免疫学的范围内,为了对药物变应性的诊断,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需要是开展简单而可靠的体外试验。在以往不同时期内虽有各种试验的报导,但没有一个证明是满意的。皮肤试验,除少数的例外,都是无价值的而且也很危险,因为甚至于一个试验用的剂量都可能致命。
期刊
有一类常见皮肤损害主要以淋巴细胞致密的浸润为特点。这些细胞浸润出现于从表皮真皮交界处至皮下不同的高度,临床上常伴有各种扩散性弧形红斑或明显的红色结节。这类与皮肤淋巴细胞浸润有关的临床疾病常使皮肤病和病理学家出现认识混淆。
一般都相信灰黄霉素局部应用是无效的。但近来有报告其软膏制剂有效,已有两篇评述提出局部应用灰黄霉素可能是一种有用的治疗方法。由于发展了在人类皮肤内测量小量灰黄霉素适当的灵敏技术,已可能显示当给健康人局部应用一次含2%微粒灰黄霉素的软膏后,所产生的皮肤药物浓度比口服后所测得者高数倍。作者应用2%灰黄霉素软膏、1%发癣退霜(作为阳性对照)与软膏基质(作为阴性对照)作了双盲试验。
作者报告了一例间变性甲状腺癌的皮肤转移,并作了讨论.转移性甲状腺癌占全部皮肤转移性肿瘤的不足1%.患者为一64岁墨西哥妇女,因一个月来有晕厥及气短不断加重的病史而来急诊.诉有吞咽困难,干咳无痰以及右侧胸痛.颈部一大肿块,据说已有40多年历史,最近增大.家住甲状腺肿流行区.此肿块在儿童时期即发展.体检见患者恶病质及呼吸困难,颈部右侧甲状腺区有一直径15厘米下垂的肿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