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夫人破译天书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dd52303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文学界,《尤利西斯》被人称为“天书”,素以晦涩难懂闻名。全书除了夹杂着德、法、意、西班牙语以及北欧的多种语言外,还时常使用希腊语和梵文。
  1990年8月的一天,译林出版社社长李景端找到文洁若,想请她和丈夫萧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当时萧乾不同意,说自己都八十开外了,搬这座大山太不自量力,我却擅自答应下来。”文洁若深情地回忆说。
  解放后很长时间,萧乾写作的权利被剥夺,珍藏多年的书简、笔记、卡片和日记等也在“文革”中化为灰烬,以至于许多素材无法成文。文洁若想:“倘若能和萧乾完成这部‘天书’的翻译,或许可以减少那些无可挽回的损失,弥补一些由此带来的精神创伤。”
  文洁若经常工作到午夜。在她的带动下,起初答应只做“校者”的萧乾“越陷越深”,终于成了合译者。为了翻译这部著作,他们做了数万张卡片,向国内外发出大量的请教信。四年里,他们起早贪黑工作,偶尔还为一些细微分歧发生争执,几天谁也不理谁,有事情就在门缝里塞纸条。
  翻译时,文洁若先译初稿,并做好注释,做到“信”。萧乾则进行润色,做到“达”和“雅”。尽管原作艰涩难懂,但文洁若和丈夫尽可能用最贴切的中文加以表达,使其更加流畅、口语化。那时萧乾身体不太好,文洁若便安慰他:“与其从早到晚为病情忧虑,不如做好这项有价值的工作,说不定对身心会有益处。”
  对文洁若所做的工作,萧乾十分叹服。1994年《尤利西斯》译作出版时,他在序言中风趣地写道:“(译《尤利西斯》)很吃力,但是也感到一种惬意,因为一个奔七十岁和一个已过八旬的老妻老夫,三四年来起早贪黑,终于把这座堡垒攻下来了。在这项工作中,洁若是火车头,她为此放弃了一切休息和娱乐,还熬过无数个通宵。从1954年我们搭上伙她就一直在改造着我:从懒散到学着勤奋。译《尤利西斯》是这个改造过程的高峰。”
  “搞翻译、写散文、保护萧乾,一生只做三件事。”这是文洁若对自己人生的高度概括。1999年萧乾去世后,她更是把心思全用在了翻译和写作上,深居简出,把日常生活维持在最简单的状态,对一切干扰工作和生活的邀约都敬谢不敏。
  年过八旬的文洁若,如今的确不像在“颐养天年”。正如她所说,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萧乾的许多文章需要整理出版,萧乾父子通信集需要编辑校对,一部部大部头等着翻译,还有那么多的约稿信。不过,文洁若说:“我喜欢这种忙碌,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只要身体允许,我愿意这样忙碌下去。”
  2020年,是萧乾诞辰110周年,文洁若打算推出他的全集。“因此,我要活到100岁。”文洁若说。
其他文献
每天睡6小时还是8小时,喝8杯水还是10杯水,走一万步还是五千步?这些看似专业的问题困扰着不少热爱健康的人们。在他们看来,掌握了这些数字,也就找到了健康的密码,然后按方抓药,严格执行,就能远离疾病困扰。  每当看到人们执著于这些数字,我还真有些喜忧参半的感觉。喜的是,大家都在努力,想要更健康;忧的是,因为个体体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如何保持健康是件个性化极强的事,虽然不乏一些通用的养生防病之术,但具
很多病既是身病,也是心病。只有卸下沉重的心理包袱,治疗才能见效。  在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专家李宏军看来,医学三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通过语言解包袱,尤其重要。  比如男性不育,李宏军这样解包袱:“看精子质量,主要看活力最强的那部分。就像看赛跑,我们更关注跑得最快的。”精子活力不齐并非绝境,患者见到希望。接着,李宏军跟他商量:“先试试用药,只要生出一个精子,就有机会让你妻子怀上孕。”原来门槛
当得知我生癌之后,妻子暗自哭了多次,而我处之泰然,还写了一个佛教的《偈》,其中有这样几句:“此次遭劫,毫不惊慌;虽然凶险,并非膏肓。与病同体,福报回向;与医配合,定能复阳。与佛相亲,身心俱康;与己相约,沉稳坚强。”妻子问我:“叶新,你真的一点儿不紧张?”我说:“我紧张什么,只要主刀医生给我开刀的时候不紧张就行了。他要是紧张,手一发抖,我就完蛋了!”妻子听了哭笑不得。  记得刚住进医院第三天,身上挂
一次在茶馆品茗,同桌两位老人有说有笑,茶桌上的几色小吃也嚼得津津有味。我看他们的神态模样有许多相似之处,以为是老哥俩。搭话交谈,果然二位都姓徐,是老中医,年长的八十有六,年轻些的也六十四了。  “您大哥身体真好啊,还能嚼开花豆!”我说。  徐二爷答话:“家父至今一口好牙,耳聪目明。上茶馆,走着来,不拄手杖。”  我连忙道歉:“对不起!我看走了眼。原来是您家老爷子。”  徐老爷子笑了:“怎么说对不起
朋友邀我去江苏丰县参加“有情有义丰县人”的采风活动,我欣然应诺。  到了丰县,我从当地同志提供的二十多个采访线索中,挑出了一个叫谢淑华的退休校长。县里提供的资料写道:“母亲因严重晕车,63岁的谢淑华用起名‘感恩’号的人力房车,拉着90岁的母亲,2013年4月从上海出发,徒步拉着车,直到北京,历时43天,行程1700里。2013年9月,她又拉着母亲从北京出发向南,一直到达海南三亚……”  我走进了谢
前几天在公园里见到非常有意思的一幕,一位老先生,大概七十多岁,从他走路的动作中明显看出他是中风后遗症,可是老先生很顽强,连拐杖都不用,竭力用那不太听使唤的左腿,保持好与右腿的协调合作。老先生在树荫下的小路上坚持不懈地走着,眼神执拗。  与此同时,老先生身后四五十米之外,尾随着一位白发老太太。老太太气质很好,只是她和公园里其他前来锻炼的老人们不一样,她拎着一个折叠小板凳,肩侧挂着水壶,还拎了一个提兜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到自己初老了呢?我仔细想想,似乎是两件事。  一是个人形象。以前总爱披肩、旗袍、高跟鞋,看人时,眼角无意识地上斜、左斜或右斜,被看者可能感觉遭遇了媚眼,实际上完全不是那回事,我并无意去迷倒谁,只是骨子里飞扬的神采,它自己渗出来了。现在呢,喜欢宽衣大袖,麻质或纯棉的,配上运动鞋。目光也成一地白月光,柔和宁静,波澜不惊。  以前关心的是腰围,现在只关心呼吸。胖了瘦了都无所谓,倘若哪
重庆资深媒体人漆园子曾因为先天性鼻甲肥大而患上头痛,这个痼疾,很多年来一直紧紧地尾随着她,纠缠着她,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  2004年左右,漆园子举家迁往城郊某小区,以此避开城市难以忍受的烟尘。稍后,她又辞掉工作,彻底从媒体隐去,这一消失就是好些年。她很少出现在城内,也很少有文字面世,与丈夫、一只杜宾犬、一只黑猫,安然地偏居一隅,写字、作画、练拳、研习中医。  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不堪回首的
94岁高龄的范克君是一位退休职工,人称范老头儿。他开了一家茶馆,15年来“生意兴隆”,其实一直在亏本。茶馆不是门面房,就是在一楼过道摆放了三张方桌子,再安放了几个凳子。来茶馆消遣的都是附近居民,岁数最大的有九十多岁,最小的也有六十多岁。  和谐邻里关系  “我和娃儿因家庭琐事闹矛盾,就是在这里化解的。”常客李其富讲起去年发生的一件事。  当时,李其富和他的儿子因孙子抚养问题发生分歧,一时闹得不可开
爸爸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妈妈似乎总走不出爸爸离世的阴影。尽管她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参加各种保健活动,偶尔约牌友在院子里打打小牌,在院外开垦了一小块碧绿盎然的菜畦……可是,我觉得妈妈仍是不快乐的。有好多个夜晚,妈妈房里的灯都亮着。透过门缝,我悄悄望过去,只见她斜靠在床头,一动不动地凝望着墙上爸爸的遗照。灯光下,妈妈是那样孤单苍老。  我想,妈妈只是不想让我为她担心,所以她用刻意的忙碌,掩饰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