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有一本好书让我们错过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ongg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声音
  
  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子。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是武侠小说。小学的时候家在农村,除了课本之外,很难有机会看到其他书,但是我有幸在读完小学时读了很多武侠小说,这些书都是我向在县城读高中的堂哥借的。不过那时候妈妈不准我看课外书,在他们那一辈人眼里,只有课本才是正书——应该看的书,其他书不但被视为多余,甚至认为是有害的。多少次。我捧着好不容易借来的书躲在阁楼上读得津津有味甚至夜晚躲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看到十一二点(小时候家里没电,大家都是十点就睡觉),虽然那些武侠小说常常让我看得是云里雾里,因为里面很多东西是我从未见过也无法理解的,但这些丝毫没有打消我偷着看武侠小说的积极性。其实,武侠小说对我的帮助很大,不管是金庸、梁羽生,还是古龙,他们都喜欢描写一些大侠,从完全没有武功或者是武功泛泛到一代大侠、一代宗师,并且他们都是因为受到外界刺激而在短短的几天里就练成了绝世神功。往后的读书生涯里,每当我成绩下滑或者遭遇身边其他人冷眼的时候,我就会在内心提醒自己,既然那些大侠能在几天之内练就绝世神功,我相信,只要我从觉醒的那一刻起采取行动开始努力,我一定可以克服面前的困难。后来很多事情见证了我的这些体验,武侠小说总是让我在绝境里重新抖擞精神,也是曾经看过的那些武侠小说的精神鼓励我跨过了中考、又轻松从高中走向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我相信读书都是有益的,不管是课本、名著、还是武侠小说,关键是读者对书本的体验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苏晓艾
  现在老师天天提醒我们在课堂之外要多看课外书,了解课堂之外的知识。但是白天四分之三的时间都被课程排得满满的,早上早自习老师要监督着背英语单词,下午放学回家才将饭装进胃里,又要急急忙忙赶着回来上晚自习,有些老师还利用上晚自习的时间给我们补课。我书包里放着两本《哈利波特》,无奈背了两个星期,我的手指还从未与它有过接触。有时候想偷个空闲瞅两眼,但是发现班里所有同学都在和老师一起玩起了题海战术的游戏,高考还有一年才到,但大家已经开始打战了,我怎么敢走神?考不上大学爸妈丢脸,我没有前途。这是警示名言啊!恐怖啊,为了大学,我得与我的《哈利波特》两年后再见了。
  ——墨水瓶
  我们学校响应全国新课改的号召,也为我们设了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刚开馆那两天大家简直热情高涨得可以温暖一个冬天了,一百平米的图书馆里同学们在热火朝天的搜寻着自己喜欢的图书。有的同学甚至老早就拿个书包或者一瓶水放在某个座位前,简直一个小大学嘛。但是一个月后去的人不到开馆时的一半,三个月后基本没人去了。原因是里面的图书就那么几本,看来看去都是那些熟悉的名字熟悉的故事熟悉的句子。学校就响应了那么一次号召,我想可能那些校领导大概只记得“与时俱进”,却忘记了“更新换代”了,这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图书馆设在新教学大楼六楼,从老教学楼走到图书馆需要5分钟,课间十分钟只够花在路上,除了刚开馆时胸中的热血让每个人都能变成飞毛腿之外,现在这些冷水都让大家变得步履蹒跚了。
  ——幸福桥不远
  上了高中之后,英语阅读是一项重大的任务,老师在抓,学生也在抓,许多同学天天背单词,老师天天要求同学们听写单词。我从来都是一个很懒的人,但是我喜欢看书,看各类书,如果是英文,我一定会选择看原著,原著有许多单词很陌生,也很难,但是为了读作者的原味,我没有改变自己这种习惯,不会的单词我就猜,然后划一线,晚上有时间的时候抱着字典挨个查,然后再用自己原来猜的意思和愿意对比,然后重读一遍文章,久而久之,我似乎掌握了猜单词的小窍门,百分之八十我都能根据上下文猜对。所以每次英语考试我的阅读理解从来都是满分,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但轻松的学会了英文的准确表达,还了解了外国的许多风土人情,甚至学会揣摩创作者的文化取向。
  ——阳光广场
  读了这么多年从来没这么被动过,自从进入县重点高中之后,我的生活就失去自由了,每走一步都有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我的班主是个老顽固,他是校长的听筒,然后他又变成话筒让我们成为他的听筒,稍微不听话就给我们脸色看。他每个星期要给我们布置一本课外书让大家阅读,全是那些享誉中外的名著,听着都头疼,这些书还很厚。然后是逼着交读后感和心得体会,完全不顾我们阅读的个体差异,也忽略了我们的阅读兴趣。这滋味,还不如别给我机会去看课外书呢,天使引进门,魔鬼吸血去。
  ——我读书我不饿
  
  老师的声音
  
  新课改似乎给了老师和学生一个崭新的机会,其实不然,就拿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这件事来说吧,学校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规则。什么年龄应该看什么样的书,什么书能起到什么作用,一个学期能读多少本,都没有一个适合的标准,再说学校图书馆的资源有限,但是让学生看课外书的旗号响着一天紧似一天。学校最后把这个任务转借到学生家长身上。许多学生家长带着孩子到各书店买了一大堆回来,但是许多都是质量不高的书籍,甚至买回来孩子也没兴趣翻看,我们做老师的很被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高,只会抱怨课程太紧,而自我本身并没有形成一种学习的自觉。加上现在多种媒体的发展,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这个社会,这些媒体吸引了学生的大半个眼球。一些同学认为不看课外书也能很好的了解社会,将阅读课外书这个阅读的好习惯和阅读的外延浓缩成了解社会,实在有失偏颇。要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形成自觉,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及其家长共至整个教育系统、整个社会一起努力才能收到好的成效,如何让中学生养成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
  
  专家意见
  
  阅读需要时间和兴趣,也需要指导,所以,第一,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权利。这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价值观、质量观,靠拼时间、拼体力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科学方法,以牺牲学生的课外阅读来换取高分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原则,不是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走出题海,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其次,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电视剧播出后原著畅销就是个例子。全社会在这个方面应担负起责任,报刊杂志、电视广播都应给予特别的关照。最后,要给学生正确的指导。要帮学生解决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我们可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由权威部门规定课外必读书目,或开列选读书目,并有具体的措施来督促落实。应开展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如读书讲座、读书座谈会、演讲会等。在这里我们向孩子推荐阅读的还是经典之作。经典著作,是人类文明产生以来积累的文化思想的结晶,它们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对人类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塑造了我们当前的社会。经典著作经历了长时间的考验,得到众人的认可,具有恒久的生命力。这样的推荐读物,才能起到我们上面所说的推荐书目所应起的作用。
其他文献
我很认同两句话,一是: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一是:只要用心去沟通,你便可以和每一个人成为好友。受这两句话的启发,我开始在我的博客上写教育日记,我建立了班级QQ群,并把班上的学生加为好友,这样,我便能在博客上与孩子们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了。自2009年9月我接手初一(12)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回看我的教育日记,我和孩子们一起经历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都那么的记忆犹新,这些日记博文成了我和孩子们沟通的
又到了欢欣毕业季,如何筹办一场靠谱的谢师宴(升学宴),成为家长和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有人开玩笑说,高考考的是学生的脑子,高考过后考的是家长的票子。每年高考过后,社会就进入“后高考模式”,“后高考经济”随之启动,很多学生进入购物狂欢状态。家长在替孩子支付一笔笔账单的同时,还要考虑要不要办“谢师宴”——要办的话怎么个办法,规模多大、酒席价格如何、什么时间办合适等等。  这边家长在为“谢师宴”忙碌,那边
经常有同事、朋友问起,我从教10余载,先后指导学生在杂志上发表作文数百篇,获奖近百余人次,所带文学社被评为市优秀小作家社团,到底有什么诀窍?我说哪有什么诀窍,只不过当下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往往以应试作文为指引,只传授给学生一些应试技巧,学生的作文无论是取材还是立意,章法布局还是言语文采,都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当然谈不上精彩,我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打破常规,抒写创意作文。我的做法具体如下
教育目标价值偏失让我们失去目标。诗性呵护,个性培育,思想引领,现代教育的这些常识性价值标准似乎已经与我们的教育无关,我们正在偏离教育的普世价值,我们走得越来越远,我们失去了方向。    中小学教师中,有多少人是主动选择教师职业的?主动选择中又有多少人是因为热爱并心怀理想而来的?回想当年,我的选择是无奈之举,一路走来,也身心疲惫,但有一点很明确,站上三尺讲台,依然心存梦想。我相信,主动或被动选择教师
【摘 要】数学本真教学是在余文森教授倡导的“读思达”教学法下提出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强调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学情,追求真实有效的数学阅读、独立思考和个性表達,突出数学本源,并要着眼学生发展,探究数学真相,从而建构教材、课堂、学生三位一体的课堂基本框架。  【关键词】读思达;本真教学;课堂模式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倡导的“读思达教学法”,从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层面对课堂教学提出新观点、新理念。余教
岩中花树前。阳明子,答友人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守仁先生之妙言,可谓吾读《学记》之感受。——题记  晚春。细雨黄昏。书房里,花间淡茶半盏,桌前微微摊开的《学记》。一读,再读,似涓涓细流渗透心田,有微酽之感。思绪纷杂,忆及豆蔻年华,跟着师长诵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意思大
近日,江西永新县任弼时中学某班级发布一条奇葩班规:高三年级理科前100名与文科前50名以外的同学不得免费进入该班级,如需参观,则需要100元门票费。(见《新华网》)  乍一看,还以为奇葩“班规”是学生的恶作剧,看完白纸黑字的班规公告,我们才对其中的奥秘“窥探”出一二。说到底,还是绕不开优生、差生划分背后的“分数至上”意识,怕所谓的“差生”影响“优生”,涉嫌“差生”歧视。正如三令五申之下,依然“伫立
科技篇  科技话题进入高考作文,大概发轫于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之后每年的高考作文题中都会有一两道与科技相关的作文题。其内容一般与具体的科技内容关系不大,而重在借此引发考生对科技与文化、科技与伦理、科技与环境等问题的思考。还有一些作文话题,只是借助于科学现象,来阐述人生或生活的哲理。像今年安徽卷的作文材料讲述的是一种科学现象,揭示的却是一种生活哲理:“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
郭铭辉白描——  为追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奔走29年;本着“培养创造性人才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给力”的朴素想法,在偏僻县城的课堂上“怂恿”学生给文章挑刺、向权威挑战,搞语文创造性教育实验,被斥为“对抗高考”后仍坚守信念;“带着镣铐”——兼顾培养创造性和应试人才,舞出了“散合式”语文教学法实验新天地——多次获省教育创新(或教育科研)成果奖、学生高考成绩名列前茅;至今,身贴“省级名师”“特级教师”“全国优秀
云想衣裳:  我从来就不是什么高大上。相反,你不妨这样认识我,一个在扑朔迷离的命运漩涡中使劲挣扎、扑腾的家伙。  我认命,甚至有点迷信,当然,我以为那是可爱的迷信。譬如,快到36岁时,我就整天惴惴不安。在我生活的当地,人们普遍认为,36这个数字很不吉利——36岁前后这几年,当事人总是会遇到一些坎坷,甚至有可能面临血光之灾。是以,那时我总是很小心,或者说风声鹤唳。  那么,我可以做点什么,应该做点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