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增生平考述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ya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徐增是明末清初颇有影响的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编选家、批评家。他一生经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顺治、康熙六朝,与当时文人交游非常广泛。徐增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卒年不得而知。经考证,他一生经历了早慧的青少年时代、多病坎凛的壮年、漂泊凄清的中年和著述向佛的晚年。对徐增生平的考察,可以使我们全面了解徐增其人,进而能够深入理解其作品。
  关键词:徐增;明末清初;生平;考述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2-0156-04
  徐增(1612—?),初字子益,又字子能,别号而庵、梅鹤诗人,江南长洲人,明末秀才,入清不仕。其一生经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顺治、康熙六朝,与当时文人交游广泛,是明末清初颇有影响的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编选家、批评家。而在明清有关典籍中,关于徐增的生平资料非常少,亦极简略,我们根本无法对徐增进行全面的了解。人们一度认为徐增的诗文均已亡佚,直到邬国平先生《徐增与金圣叹》的发表,世人才意识到徐增的《九诰堂集》清抄本仍存世。本文在查阅《九诰堂集》及相关交游文献的基础上,对徐增一生行略进行简要的梳理,以便于我们全面了解徐增其人,进而能够深入理解其作品。
  一、早慧的青少年时代(1612—1635)
  明万历四十年(1612)十一月初九,徐增出生在长洲白莲泾上。他出生时“有光如星入帏,胸有数黑子纵横类星,人异之,以为文士徵也”①。他幼时好跌坐,病体羸弱。但他年少多才,温然如玉人,有“璧人”之誉。
  少年时期的徐增喜交游,“尝思交宇内豪杰,踏遍天下名山”②。这一时期,他结交了众多友人。而许多前辈,如黄若木、陈玉立、陆履长等,在刻诗时纷纷请徐增这个年方弱冠的孺子来写序,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徐增在当时的地位和声望就从而可知了。
  也正是因为他此时期的诗歌创作,让徐增结识了他的恩师——钱谦益。在《尹君信出峡草序》中,徐增记载了他与钱谦益的第一次见面:
  甲戌岁,先生送长公明府赴任,东下游于吴门,余谒于白堤舟中。牧斋钱先生在座,时余尚未识荆。钱先生亟称余《芳草诗》,因出就正,大加奖饰。别去,先生语钱先生:“徐生少年奇才,当努力致青云,何遽以古文词自命,盍寄语之。”钱先生因托吴江周安期致语,心切感焉。遂杜门谢交游,一志于制科之文,异得少效以报两先生。③
  徐增与钱谦益因《芳草诗》相识,钱谦益对徐增的才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两人的师生缘也因此而结,从此徐增拜钱谦益为师,受教于其门下。明末,钱谦益乃东南文坛的领袖,负一时盛名。得到钱谦益赞誉推许,使徐增信心倍增。而钱谦益对他的殷
  切希望——“当速力学,致身科第,诗且勿作也”④更使徐增久久不能忘怀。从此,他闭门读书,不妄交游,潜心专研制义。徐增的确聪明,他不仅诗写得好,制义也相当出色,舅舅黄翼圣曾感叹:“其制义亦飞扬宛丽,倾动一时。张异度先生谓其可唾手功名。”⑤徐增在乙亥岁(1635)曾应试鹿城。但此次应试似乎并未成功,因为并未有其考取功名的相关记载。徐增曾感叹“三试三刖,春云无路”⑥,可见其科考之路并不平坦。
  少年时期的徐增聪明早慧,有前辈诸先生的鼓励提挈,有恩师钱谦益的奖勉教诲,有舅氏黄奉倩、黄翼圣的关爱指导,其人生之路似乎应该一帆风顺,他在文学方面似乎应该有所建树。可接下来的一系列变故,却改变了这个少负异志少年的人生。
  二、多病坎GFDED的壮年(1636—1643)
  徐增一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且“孝友大节本于天性,极为里閈所推”⑦。而从小体弱多病的他,也正是借助这温暖的亲情与病魔抗争。崇祯九年(1636),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这年夏秋,徐增的弟弟和母亲相继去世,昔日温馨和睦的家庭不再完整,往日充满欢声笑语的房间从此冷若冰霜。这对徐增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弟弟去世后,徐增曾写道:“吾阅文则思子之心,读书则思子之声,饮食则思子之嗜,衣服则思子之身。散如飘风,漠若秋空”⑧。然而,祸不单行,不久母亲又因病去世。徐增曾记载:丙子夏,既失吾弟之乐,而秋又失母氏之欢。心郁郁其不怡,昼而多思,夜而必梦。余梦而疑,疑而醒,及醒而无聊,又辄恨余梦之不久也。⑨失去亲人的徐增寝食难安,昼夜无眠,心中怨结,悲痛至极,加上他从小体弱多病,且昔日自期甚高,日夜拼命苦读,此时又悲哀过度,遂得软脚病,“须人以为行”⑩。徐增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曾感慨道:“予病不能出户,又得呕血之疾,在死法中者无如予。”B11其诗文中也多次提到疾病的困扰,如“我病一身都是泪”“自惭病客难磨镜”B12等等。
  亲人的逝去、身体上的残疾让徐增无法接受。他曾一度陷入极度自卑中,不愿与人见面,亦怕与人见面,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所居荆扉昼掩,门庭寂如。但徐增“荆扉昼掩”还另有其因。《梦赋》记载:
  吾母在床,余拜于庭叶。母乃进我于膝下,呼我以二郎。抚吾躬兮心自恸,持吾手兮情先伤。“儿以善病兮,何不辟其锦囊?儿以畏俗兮,何不截其舟梁?乃舍其本而骛其末,而徒工好其词章。千秋名誉兮等尘土,百年富贵兮同秕糠。清心寡欲,怡神之方。闭门静处,安身之乡。存其身为万事本,何苦日务乎悲伤。”吾闻母言,哭不成语,头昏目眩,赖弟扶起,致母之辞,命我归去……五更鼓,于是心神役役,幽明判隔,起视林窗,鸟啼日出。B13
  亲人的逝去让徐增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自身体弱多病,既然不喜流俗,又何苦勉强自己,不如与所爱的诗词文赋为伴,不再去追求浮名,而是清心寡欲,闭门自处。从此,徐增闭门养足,读书娱性。崇祯十一年(1638),徐增选《诗表》二卷。而徐增的诗文创作亦越发出色,难怪马世奇曾感叹道:“病而所为诗与文日益妙……故子能不必以其诗文名,而不得不以其诗文名也。”B14好友在赞叹其才华的同时,更为其鸣不平。
  明朝末年,社会日趋动荡,宦官专权,官僚腐朽。而上层专横腐败的代价,通常需要下层民众买单。徐增家在苏州当地虽并非大富大贵,但亦属中产,衣食无忧。由于社会动荡,加上徐父不善经营,徐家衰败。徐增在《五十自寿》中写道:“壬午岁,余年三十有一,先君是年五十有八,家产尽落,无以自存。余恐以饘粥累老亲,乃挈妻女僦居都亭桥畔,赖朋友笔砚为活计。”B15从此,徐增过上了贫病相煎的生活,再无以前闭门读书的雅兴。此时,徐增也只能游走于文人门下以糊口养家。因此,也结交了不少友人,如文彦可、张受先、周自根、毛晋等。面对动荡的社会现实,徐增也时常感慨岁月之流逝、身名之未立。他也想为国出力,但苦于病躯,无可奈何,曾感慨道:“万国同仇诅寇盗,一人危坐数烽烟。生当乱世宁非命,剩此羸躯合问天。”B16从中可见这位身当壮年却贫病交加的文人内心的苦痛。   三、漂泊凄清的中年(1644—1659)
  甲申年(1644),清军入关,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同年四月,明遗臣效法南宋,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成立南明小王朝。顺治二年(1645)五月,南明小朝廷溃散,江浙一带社会情势甚为混乱。此时,本已贫病交加的徐增,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在这个特殊的大动荡、大是非的年月生存的艰辛。战争逼使徐增开始了携妻扶老举家避难的生活,家中所藏书籍或被烧毁,或在辗转逃亡中散佚。幸运的是,避居松陵时他结识了沈正宗。沈正宗是一个正直、不愿苟合于流俗的人,对徐增的才华亦十分赞赏,并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徐增教导。因此,徐增开始了客居沈家的生活。这对贫困无家的徐增来说无疑是件好事,他亦度过了相对平稳的五年客居生活。
  面对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困苦不堪,徐增亦渴望太平重现,在乱世中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在《上王孟津相公》中,徐增即表达了渴望在新朝施展自己才能的想法。他希望朝廷能行宽大之政,安海内之心,“功必赏,罪必诛”,破格提拔人才,礼贤下士。他希望在实践自己的政治见解、理想抱负的同时,“置薄田数亩于山间,以供老父饍粥;买地一弓,以厝二母;余刻数十首诗,藏诸名山”。从中我们能感觉到徐增是一个颇有政治头脑、对时局有准确把握的文人。虽然他也有故国之思,但对新朝他并没有特意的排斥,他所向往的是和平稳定、衣食充裕的生活。也许正是因此,他对所谓的贰臣如钱谦益、王铎并无偏见,也乐于与他们交游,并渴望“以笔札之役旅食京师”。但现实是残酷的,虽然对新朝并无敌意,但徐增的这一理想并未实现,他的余生也一直处于辗转漂泊中。
  顺治七年(1650),徐增离开了沈正宗家,开始了浪迹无定的生活。在《祭王念先》中徐增写道:迁徙不一,或在莲里,或在洞泾。癸巳,先妻去世。余乃无家,萍梗飘荡,或寓友舍,或借僧居……戊戌九月十有三日,先君见背,承翁入山来吊,抚棺长恸如亲兄弟。B17可见,徐增的妻子和父亲于1653年和1658年先后去世,本已贫病交加、居无定所的徐增变得更加孤寂凄清,双亲、弟弟、妻子都已离他而去,两个女儿也已出嫁。然而,天公似乎有意捉弄这位命运多舛的病人,父亲去世一年后,即顺治十六年(1659)冬,徐增的舅氏黄翼圣又去世。他曾发出“呜呼,曾几何时,生聚死别已各居半”B18的感叹。亲人相继去世,徐增悲恸不已。而本已孤寂凄清的他,此时更是无家可归。国恨家愁郁结心中,在《祭王念先》中,他这样写道:
  增一生坎GFDED,疾病当死而不死,患难当死而不死,饥困当死而不死,形影相吊当死而不死,世间岂少余一人哉?天必欲生之,不知何故。岂多生造罪,天故以不死困之耶?B19
  徐增一生确实坎GFDED,充满苦难。然而,“面对和承受苦难乃至苦难的挤压是每一个人必须应对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实际上没有挤压轻重之分,只有心理承受能力之别”。徐增则属心理坚强一族,他把人生的苦难转化成创作的动力。这一期间,徐增陆续完成《怀感诗》420首、《黄牡丹诗》108首以及《后汉薛将军传》等诸多诗词文赋,并从丁酉(1657)开始将所解说的唐诗笔之于纸。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作为一位漂泊凄清的文人,徐增借诗文排遣胸中的郁闷情怀和故国之思,并借以凭吊过往的美好时光。
  尽管徐增无权无势,又多病贫苦,但身边却不乏知己好友。正是在这一时期,徐增在圣默法师的引荐下,结识了金圣叹,从骂圣叹为魔到力驳世人对圣叹的偏见,俩人结下了莫逆之交。面对儒雅敦厚的徐增,好友们亦愿倾囊相助,与之交游,如王念先、王铎、陈宗之等,都在此时期帮助过漂泊孤寂的徐增。
  四、著述、向佛的晚年(1660—?)
  在《五十自寿》中,徐增写道:“已非四十九年人,我已归山事隐沦。”而此时的徐增已回到曾经熟悉的吴县,他先居灵岩,后居南城,开始了读书、著述、交游、向佛的晚年生活。
  亲人的离世使徐增变得更加孤独,性本好交游的他,此时更是不能一日无友。他常邀请朋友前来相聚,好友亦能体谅其身体的不便,经常去其寓所看望。明清时期,文人唱和风气浓厚,尤其是在经济富庶、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的江南地区,文人唱和之风更是超过其他地区。这一时期,徐增常与好友互相酬唱,抒发心意。
  查阅《九诰堂集》,笔者发现徐增与友人的唱和之作众多。如徐增作《五十自寿》后,济衡、张有誉、陆无辅、侯汸、李模、申继揆、王世桢、徐树丕、徐晟、诛震、祖琴、正元等好友先后作诗与其唱和。徐增亦时常请友朋为其写赠诗、写序,这从《九诰堂集》前所列名流序跋和一册赠诗即可知。
  在老年寡居的日子里,徐增在吟咏著述之文学创作上倾注了更多心血。自顺治十七年(1660)始,徐增陆续编选完成《名家元气诗选》,即《元气集》。在《刻元气集例》中首先谈到选评人的辛苦:
  余见子能选诗,必将是人全集翻阅一二次。选过,又几次斟酌,又必手自抄录,有一字不谐,必停笔,凝神静虑,商定而后已。选一人之诗,有二三十日之工。然事当伊始,人或不识其意之所在,以为犹夫世之选者,图名而已。有选成而不刻者,唐丧其苦心多少。子能盖出心力以为作者,反令子能以此为攒眉。B20
  由此可知,徐增为之付出的心血,有时亦会费力而不讨好。而刊刻是需要费用的,往往能承担刊刻费用、且想要把自己作品结集出版的人,其诗未必足够优秀;而一些真正有才华、有思想的人,又未必能承担得起相应的刊刻费用。虽然有些人的作品徐增也非常欣赏,但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亦无法为之代刻,这也是其在编选《元气集》时常常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除编选《元气集》外,徐增历时十五年,运用分解法和起承转合法分析诗歌,终于在壬寅(1662)年完成《而菴说唐诗》,这亦是徐赠较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徐增早年便与释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家去慧庆寺数百步。每清风东至,辄闻法鼓之音,顾而乐之”B21。他的好友中亦有不少佛教人士,如圣默法师、庄严法师、解脱法师等。经历了人生一系列变故后,这位少年早慧、壮年多病坎GFDED、中年漂泊凄清的老人,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打击下,其思想逐渐皈依佛释。他曾感慨道:“贫病死生齐放下,且同佛子去随缘。”B22暮年徐增常以居士自称,其好友亦常称其为“子能道兄”“子能居士”等。徐增晚年曾经一度住在寺庙中,对佛经典籍、教义非常熟悉,他在解说唐诗时即援禅入诗。康熙九年(1670)年仲冬,徐增入住灵隐寺,开始评选寺僧们的诗,并于康熙十年(1671)录成《珠林风雅》。同年,应灵隐寺晦山住持嘱托,徐增重修《灵隐寺志》,并为之序。   可见,徐增晚年著述之繁多,而他之所以如此勤于诗文编选、创作,一方面在于他“以文传世”的观念,欲通过著述使自己留名后世,与此同时在编选、创作之时,内心悲伤的情绪亦得以寄托排遣。另一方面,则由于生计窘迫,需要评选获酬、代笔维生。徐增曾多次为人代笔,甚至一些代笔之作根本没有留下他的名字。如徐增曾为徐勿斋代笔写《吴县志序》,但在《吴县志》序中我们仅能看到徐勿斋的名字,而作为代笔者——徐增的名字早已被隐去。
  至于徐增的卒年,我们至今不得而知。这位早慧却又命运多舛的文人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他一生为许多人写过祭文、墓志铭;但就笔者目今所及,却未发现一篇追悼徐增的祭文,我们不禁为其扼腕叹息。
  注释
  ①陈宗之:《梅鹤诗人传》,《九诰堂集》卷首诸名公旧序二十三道,清抄本。
  ②陈宗之:《徐子能诸刻序》,《九诰堂集》卷首诸名公旧序二十三道,清抄本。
  ③徐增:《尹君信出峡草序》,《九诰堂集》古文,清抄本。
  ④徐增:《宜宾尹子求伸》,《九诰堂集》诗之五,清抄本。
  ⑤黄翼圣:《徐子能甲集序》,《九诰堂集》卷首诸名公旧序二十三道,清抄本。
  ⑥徐增:《上何玄子先生》,《九诰堂集》古文,清抄本。
  ⑦何楷:《徐子能诗序》,《九诰堂集》卷首诸名公旧序二十三道,清抄本。
  ⑧⑨B15B13徐增:《梦赋》,《九诰堂集》赋之一,清抄本。
  ⑩钱谦益:《徐子能集序》,《牧斋初学集》卷第三十二,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942页。
  B14马世奇:《徐子能集序》,《九诰堂集》卷首诸名公旧序二十三道,清抄本。
  B11徐增:《祭章东瑞文》,《九诰堂集》古文,清抄本。
  B12徐增:《浙冯邺仙云飚》,《九诰堂集》诗之五,清抄本。
  B15徐增:《五十自寿》,《九诰堂集》诗之十九,清抄本。
  B16徐增:《元日癸未》,《九诰堂集》诗之二,清抄本。
  B17B19徐增:《祭王念先》,《九诰堂集》古文,清抄本。
  B18徐增:《和陈玉立怀友诗有引》,《九诰堂集》诗之四,清抄本。
  B20《刻元气集例》,徐增编选《九浩堂诗选元气集》卷首,清顺治十七年刻本。
  B21徐增:《慧庆寺自如禅师坐化记》,《九诰堂集》古文,清抄本。
  B22徐增:《钱宗伯来灵嵒相会口占呈二首》,《九诰堂集》诗之十八,清抄本。
  责任编辑:行健
  Abstract:Xu Zeng had experienced Wanli, Taichang, Tianqi, Chongzhen and Shunzhi and Kangxi six periods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he is not only an influential poet, but also a famous one in the editorial writers and critics. Through textual research, it was found Xu Zeng had experienced a precocious youth, sickly bumpy prime, lonely middle age and writing Buddhist old age. Research on Xu Zeng′s life experience, we can mak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Xu Zeng himself, and then be able to further understand his works.
  Key words:Xu Zeng;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life experience; textual research
其他文献
牛结核病作为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国家十分重视对该病的防治.  南平延平区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从1995年以来每年均对全区的乳牛进行了结核病监测,至2001年底,共检测了20 103
期刊
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如烟曲霉菌等引起的以呼吸困难、咳嗽、拉稀为主要症状,以内脏中形成结节,主要为肺和气囊产生大小不一的结节,幼禽更易感染为特征的真菌病.当卫生不好,饲
2017年4月15—16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孔子研究院、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会、中国孟子研究院、黄河科技学院主办,黄河科技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院承办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黄河科技学院举行。
建筑施工火灾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建筑施工现状的调研分析,总结其火灾危险特性和存在的安全隐患,最后从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提出建筑施工消防,安全管理对策
摘 要:晋代范宁的《春秋穀梁传集解》以“征圣经而诘众传”为核心学术理念,从历史发展的维度阐释《春秋》“圣作训,纪成败”之义理;以历史还原的眼光,评价“三传”存在“伤教害义,不可强通”之失。范宁不仅建构了“择善而从,据理通经”的经典诠释原则,开创了“商略名例,敷陈疑滞”的解经体例,而且通过阐释经典的笔法与体例深入揭示《春秋》的微言大义,探求其一以贯之的思想宗旨,凸显其诛伐乱臣贼子、为后王立法的经学意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主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对建筑施工现场如何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主动监测
1发病情况某养鸡户于2001年5月饲养雏鸡1 500羽,养至18日龄时,发生以呼吸困难为特征的疾病.户主曾用治疗呼吸道疾病的药物喂服,但效果不理想.发病率达70%,病死率15%,经临床检
我县宽甸镇养鸡户张某饲养的艾维茵商品代肉鸡苗2 000羽,因管理不当,31日龄时暴发球虫病,导致大批死亡,现报道如下.
本文主要从人的安全行为、物的安全状态、环境因素和制度规范四方面对建筑施工现场作业的安全完整性问题展开论述。
2014年12月12日至15日,由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召开。来自南开大学、苏州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韩国仁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