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渭河之源:秦川八百里,渭河接纳了多少支流?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84939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流渭川水,溯到源头只一盅”——鸟鼠山品字泉作为曾经的渭河源,现在已经干涸。时越千年,现在渭河源到底在哪里?
  “泾渭分明”是关于渭河最著名的成语,而究竟是“泾清渭浊”还是“渭清泾浊”这个疑问,曾让古人纠结了上千年。
  榜沙河、沣河、黑河、灞河……渭河究竟接纳了多少条支流?或者说,秦川八百里由多少条河流组成?你能数得清吗?
  为了寻找渭河源头,考察队携一辆挂了加力的猎豹牌越野车,在甘肃省渭源县的山中奔波数日,最后,车嘶鸣着,在遍地泥泞的山坡下扭了几下屁股,便熄火抛锚了。大家下车推车时,忽然全都笑了起来——原来,传说中的渭河源头鸟鼠山,就在眼前。
  
  举目望去,植被稀疏的山湾里,一座并不高峻的山梁在前面竖起。丛林和荆棘在山湾里无拘无束地疯长,玉米和洋芋则在山下泛着苍绿。连下了两夜的秋雨刚刚停息,通往半山腰的道路泥泞得异常难行。穿过一个水潭,我们在疏朗的树林之间看到了房舍——那应该就是鸟鼠村了。但大家顾不上进村歇息,因为我们还没有寻找到那条伟大河流源头的第一滴流水。

鸟鼠山还是清源河?

渭河源头之争


  踩过泥潭和水潭,爬上实在不能用“高迈”、“雄浑”一类词语来描绘的鸟鼠山半山腰,我们终于在龙王沟的一片茂密松林里,寻找到了郦道元笔下的渭河之源——鸟鼠山品字泉。
  想像中的品字泉最起码应该泉水如注,才能孕育出渭河这样一条不知影响过多少王朝更迭、时序变迁的古老河流。然而,眼前的情状却让我们有点失望:黑咕隆咚的泉底看不到一丝水光,3眼泉水早已干涸如斯——难怪1938年学者顾颉刚到鸟鼠山考察渭河源头后,会撰联发出“长流渭川水,溯到源头只一盅”的慨叹。
  在这样的秋雨时节仍然干涸,疑问和诧异也在我们心中升起:一条流淌千年,浊浪汹涌的著名河流的源头,怎么说干涸就干涸了呢?大禹时代、郦道元时代的渭河源头或许就在鸟鼠山,那么随着时光推移,现在渭河的源头变迁到哪里去了?
图为渭河流域风光及泾渭交汇处。无论时局怎么变,当年渭河流经的上游,一直是戎狄的统治地区。两三千年前的陇西盆地地势平缓,山塬起伏,在滚滚奔涌渭河的滋润下,这里曾经牧草苍茫,绿草如茵,林木苍翠,牛羊成群。那些马背上的民族,就在渭河流域的河谷山坡、山间草甸游牧、生活。

  准备渭河之行资料时,考察队仔细查阅了《渭源县地形图》,并注意到县城南面有一条来自西秦岭余脉的悠长河流:清源河。所以我们将接下来的目光锁定在那里——以渭源县为起点,西北的鸟鼠山已经没有水流滋润渭河,而与鸟鼠山相对应的清源河流域,却是众多山涧小溪和无名小河汇集。我们车行至这里的山丘之上,俯视四周葱绿的田野,以及蒙蒙雨雾笼罩的山川大地,吸入的空气很是湿润、舒服。
  2009年,渭源县出版的《渭源县旅游交通图》上,曾将发源于豁豁山的清源河赫然注明为“渭河源”。当地县志办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从渭源地方志书上看,渭河在古代曾有3个源头,即鸟鼠山、清源河、以及与清源河并驾齐驱,发源于秦岭南部山区的锹峪河。3条源流在渭源县城东面的河口村汇聚成渭河主流,向东朝着陇西、天水、关中奔流而去。
  不过,在鸟鼠山品字泉、清源河、锹峪河3个源头“谁是渭河正源”这个问题上,自民国以来就争论不休。《渭源县志》收录的民国渭源人庞焕昀的《渭水发源说》,是目前较为科学的论断:他在考察、比较后认定,鸟鼠山来水经常浑浊,而且只要10多天没有雨水补充,水源便干涸、断流,应该不是渭河正源;清源河水量很大,必须架桥渡河,应属正源;至于锹峪河,虽然流程比清源河长1公里,比鸟鼠山品字泉长20多公里,但它是一条季节性河流,每到雨季水流充沛,每遇枯水期或干旱则断流,自然担当不起渭河源头之重任。

泾渭分明,孰清孰浊

“泾淸渭浊”,还是“渭淸泾浊”?


  泾渭分明,或许是关于渭河的最著名成语,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上强调了渭河最大支流——泾河的重要性。
  泾河这条来自北方的河流,在西安北郊高陵县船张村附近与渭河相遇,它的源头远在400多公里外的宁夏六盘山。泾河在黄土高原纵横交织的丘壑峡谷中奔流的时候,或许并没有意识到在黄土高原结束的地方,有一条更大的河流将毫无保留地接纳它一路带来的大量泥沙——于是,当两河相汇,才形成了这一浊一清的自然奇观。
图为渭河流域风光及泾渭交汇处。无论时局怎么变,当年渭河流经的上游,一直是戎狄的统治地区。两三千年前的陇西盆地地势平缓,山塬起伏,在滚滚奔涌渭河的滋润下,这里曾经牧草苍茫,绿草如茵,林木苍翠,牛羊成群。那些马背上的民族,就在渭河流域的河谷山坡、山间草甸游牧、生活。

  渭河与泾河相汇的地方,距泾河刚刚流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泾阳县永乐镇仅20多公里。最早发现“泾渭分明”奇观的,应该是当年生活在渭北周原及岐山、沣水一带的周人,以及往来于泾渭交汇处上游一带逐水草而居的戎狄。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最早将这一自然奇观记录在案的不是本地人,而是距渭水和泾河千里之遥古邶国的一位怨妇:“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以”——这是《诗经·邶风·谷风》对两河清浊分明奇观的描述。按照《诗经》的编排体例,《邶风》属于古邶国民间歌谣,古邶国则远在河南汤阴一带,一位远在千里之外的民间妇女,怎么会知道泾河水清而渭河水浊呢?后人目前还无法解释。但究竟孰清孰浊,后来也有过混淆、争论,但最终得以澄清。   从甘肃泾川到陕西泾阳,跟随泾河浪头愈往南走,泾河河水就愈变得黏稠而黄浊。而渭河虽然发源于黄土丘陵与秦岭山地交汇之处,但经天水向东流经的地区多为石质山体,且秦岭与六盘山脉交接的山林地带林木还算茂盛,沿途并不见有大块黄土冲积区——那么渭河在进入关中腹地、与泾河相汇之后,为什么人们会看到“泾清渭浊”的现象呢?
  思考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是现代人。比如在古邶国怨妇发出“泾清渭浊”哀叹一千多年后,那位久居长安的大诗人杜甫就曾纠结过这个问题。面对泾渭相聚,他发出“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的感慨。而在泾河流域各地县志中,随处可见古人对清浊问题的记载,而到了清代,这个问题甚至惊动了皇帝——为求证渭河与泾河的清浊,乾隆皇帝专门诏令陕西巡抚考察泾河和渭河的水质,最后在对泾河和渭河实地勘察后,巡抚秦承恩拿出了“泾清渭浊”的奏折。
  不过,现代人经过科学证明后,最终得出了一组数据,终结了这个让古人纠结了千百年的问题: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196公斤;泾河未流入渭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仅26.8公斤。从数字上看,应是“泾浊渭清”。在“泾渭分明”处,我们所看到的“泾清渭浊”现象,不是河水本身的浑浊度所致,而是由于渭河所流经地区的土壤所含的矿物质所致。

秦川八百里

渭河接纳了多少支流?


  一条大河诞生,必然有一座苍茫的山岭为她提供充足的水源。如果能够从渭河上空居高临下,做一次鲲鹏展翅式的鸟瞰巡游,我们会发现有一条山岭如影随形,陪伴了古老渭河从诞生到归入黄河的全部路程——这条山岭就是秦岭。
  秦岭挺起高隆的脊梁,就像一位慈祥的父亲,矜持而安详地护卫在渭河南岸。那么,渭河究竟汇聚了多少条来自秦岭的河流?或者说,秦川八百里,是靠多少条秦岭之河组成的呢?
  答案是个未知数。
  在渭河上游的陇西境内,当渭河被黄土高原干旱、焦枯的大地吸尽大部分流水之际,一条发源自秦岭南部深处的河流,便奔流到武山鸳鸯镇附近,及时补充了渭河的力量——这条河叫做“榜沙河”。
  
  接着,众多小河和山溪从秦岭北坡的沟峪河谷流下来:斜峪、汤峪、涝峪、太平峪、沣峪、潼峪……古人说,秦岭北坡有七十二峪,其实如果从天水境内算起,密布在秦岭北坡的大小谷峪,数量应以百计。这些隐匿在秦岭山林里的谷峪,既是古代沟通秦岭南北交通的孔道出入口,也是秦岭山水下泄的水道,奔涌着自秦岭山林深处流来的清澈山水,从南岸的每一个谷峪注入渭河。清澈的流水如和风细雨,在这些数不清的山涧河流的滋润下,渭河在天水境内的西秦岭山间开拓出一条道路,以飞溅的浪花浇灌了两岸谷地里的小麦、玉米和果树。
  到了天水与宝鸡交界处,高耸的秦岭和顺势南下的关山倾下身子,逼迫河水在千回万转的山谷间寻找去路。这时,自大散关奔流而下的清姜河,已经簇拥着一堆堆雪白的浪花,迎接渭河的到来。随后,在天水市秦州区西南一个普通的小山村里,渭河又与西汉水相遇——这里也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山村里山壑纵横交织,很难判断哪条沟渠里的水流入黄河,哪些水流注入了长江。但坐落在村子中央的龙王庙,却让考察队可以轻易找到黄河与长江的分界点——这座坐北朝南的庙宇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每逢雨天,一南一北两面檐水分别注入了嘉陵江上游的西汉水和渭河支流藉河,所以当地人也把这座龙王庙叫做“分水阁”。
  进入关中地区后,涌入渭河怀抱的第一条大河是沣河。为了与渭河相汇,发源于西安市长安区沣峪口的沣河不惜在长安城南绕一个大弯,赶到西周时期的沣京旧址附近,和渭河相拥相抱。沣河与渭河相汇的地方,是秦汉时期咸阳城和长安城达官贵人、庶民百姓迎来送往的咸阳古渡口。两千多年前,挥泪送别、把酒话别的人们正是相聚在这里,或峨冠博带,或白面素衣,目送一只只桅杆高耸的客船或货船被滚滚东流的渭河水送向远方。
  很难想象,现在成为西安市饮用水源的黑河,它的源头竟然在很偏南的秦岭深处。它究竟是以什么力量一路跌跌撞撞,穿过那么高峻的山岭,将自己的归宿选择在渭河的呢?当黑河汇入渭河时,渭河的“汇聚之旅”也即将走向终点。最后,当从白鹿原流下的灞河带着奔腾的浪花,在接纳浐河后继续北上汇入渭河时,秦岭苍茫的山影也开始告别,与渭河渐行渐远……
其他文献
▲数百年来,林立于广东、香港、澳门街头巷尾的凉茶铺,形成了一道岭南文化的独特风景线。岭南凉茶的中医养生价值和文化底蕴,已被全世界所认可。  岭南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广东有“三宝”——烧鹅、荔枝、凉茶铺。其中最具岭南文化特色且已走向全世界的“一宝”,便是凉茶。  凉茶本质上是一种成方汤药,既不“凉”,也非“茶”,之所以叫“凉茶”,是因为其大多药性寒凉,具有败火作用。数百年来,岭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一直离
很少有人知道,仙女山腹地的无人区,蕴藏着更为原生态的喀斯特景观。  一支户外探险队重装徒步这片无人区。一路上,虽然风雪、荆棘、峭壁等困难不断袭来,但美景也接踵而至:骏马驰骋的高山牧场,云开雾散之后的湖光山色,绝壁间忽隐忽现的古栈道……  在渝东南绵延起伏的武陵山脉中,有一片举世闻名的景觀——重庆武隆仙女山旅游度假区。在这里,喀斯特地貌连绵逶迤,或巍峨雄奇,或旖旎秀丽,同时植被茂盛,成为中国南方喀斯
前段时间,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关于上班时长的一番言论在网络世界引发争议,“996”迅速成为网络热词。朝九晚九一周六天的上班时长,是不是开历史的倒车,暂且不谈。我们今天来谈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的工作时长如何变化、发展。星期制历史很长,实行很短  现在大家都很熟悉“955”的工作制——朝九晚五一周五天,但这个工作时间并非天生如此。仅就“周(星期)”这个概念来说,进入中国虽有1000年的历史,但
清江,古称夷水,是长江的一条支流。据说,是因为土家族先民巴人——当时被称作白虎夷——定居于此,所以得名。也有史籍称它为“盐水”,则是因为清江流域有产盐地的缘故。  曲折奔腾的清江,发源于湖北省利川市东北部武陵山与大巴山余脉的齐岳山龙洞沟,流经利川、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长阳、宜都七个县市,在宜都市汇入长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夷水,即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清澈,因名清江
安达卢西亚是西班牙南部一块富饶的土地,也是西班牙第二大自治区,面积约8.7万平方公里。  在西班牙,有这样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安达卢西亚是被上帝亲吻过的地方。”是的,上帝的确偏爱安达卢西亚,以至于把灿烂的阳光都洒向了这里,使得这一地区每年拥有超过300天的日照,难怪当年生活在此的西班牙大诗人洛尔迦说:“安达卢西亚的太阳唱起它的火焰之歌,万物都诚惶诚恐地俯首聆听……”不仅如此,由于濒临地中海,安达
粉色的湖泊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有的隐匿于大漠至深处;有的与碧蓝大海比邻而居;有的被葱郁的树林环绕……  所谓粉色湖泊,大多为咸水湖,湖水含盐量高,湖中生长着大量嗜盐微生物——杜氏盐藻,由于这种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胡萝卜素,所以使得湖水变红。红色的湖水再和盐湖中的白色结晶体中和,最终呈现出粉色。  因为光照、降雨等因素,粉红湖泊在不同季节、一天中的不同时段,都有着深浅不一的色度。而大自然也为粉红湖
【摘要】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场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一再地被提起。话语是个体存在的证明,在课堂上拥有话语权,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具体体现。陶行知先生在其民主教育思想中提出了“还学生课堂话语权”的建议。所以,在组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在民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立足学生的主体性,探索还给学生话语权的策略。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对还给小学生话语权的策略
左页图,距翅麦鸡正在保卫自己的家,但黄牛们对此置若罔闻,只认真低头吃草。右页图从上往下分别是距翅麦鸡,以及鸟儿与牛和谐相处的照片。  云南西部属于横断山脉的西南端,是高黎贡山南延支系构成的山区地形。境内低山与宽谷盆地交错相间,巨大的海拔差使其生物多样性格外丰富,其中鳥类资源就几乎占到了全国一半,仅在云南西部的盈江县发现和记录的鸟类就多达550余种,约占全国三分之一,所以盈江被称为“中国鸟类博物馆”
在地理学中,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方块山”,是指山顶平坦如桌面、周身壁立千仞的山体。南非开普敦地区的“桌山”,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一,桌山长年乱云飞渡,拥有“上帝餐桌”的美誉。站在海拔1087米的桌山峰顶,向内可俯瞰开普敦的城市轮廓,向外可看到南非著名港口桌湾大气磅礴的海上奇景。  南非桌山尽管名动一时,但却在2018年5月,随着比它更大更美的桌山——中国四川瓦屋山的全面开放,被暂且放在一边。  瓦屋
暖泉驿原本没有温泉,自从文成公主到来后,泡温泉、饮温泉水的习惯就一直传承了下来,“要身健,去温泉”的观念深入人心。  “黄河源第一桥”的名头,不仅属于眼前这座现代大桥,也属于1300多年前那座藏族同胞用身体搭建起来的“人桥”。  河源人的放牧生活十分艰苦,往往是周围十多平方公里就只有一个人、一群牛羊,放牧者还要面对风雪肆虐的恶劣天气,甚至要和狼群搏斗……  依依不舍地泪别日月山,青海湖逐渐远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