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

来源 :天天爱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ang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呼伦贝尔广阔的大草原上,扎赉(lài)诺尔像一块沉睡在地下的璞(pú)玉,被时代文明唤醒。人们从尘封万年的历史足迹中挖掘远古历史文化,传承祖先留给后代的人类文明。
  踏上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走近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参观巨型古兽猛犸象和披毛犀的化石,仿佛穿越了时空,融进了远古时代的原始部落。
  (一)

古老文化历经万年


  扎赉诺尔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3万年前,古人类就在这里打制石器、追猎猛犸;1万年前,扎赉诺尔人在呼伦湖畔繁衍生息、采集渔猎、烧制陶器,创造了扎赉诺尔文化;2000多年前,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在此休养生息。广袤的草原滋养了这片大地上的无数子民。

海一样的湖


  扎赉诺尔原名达赉诺尔,因达赉湖(即呼伦湖)而得名。扎赉诺尔在蒙古语中意为“海一样的湖”,当地人也把这里称为“扎区”。
  扎赉诺尔不仅以草原美景著称,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远近闻名——这里是内蒙古煤炭工业的摇篮,更是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珍贵的头骨化石

扎赉诺尔出土的人类头骨化石

  要想全面了解扎赉诺尔的历史文化,那就一定不要错过扎赉诺尔博物馆。
  在博物馆的展品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本地出土的人类头骨化石。
  在对馆藏的4个“扎赉诺尔人类头骨”进行研究后,专家公布了这些化石的“年龄”:一号头骨化石大约有10113年的历史,其余3个头骨化石则分别有约7400年、1600年和1000年的历史。这表明,一万多年以来不断有人类居住在扎赉诺尔地区。
  为了生存,我们的祖先都制造了哪些“利器”呢?
  1980年,考古学家汪宇平在扎赉诺尔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和采集了100多件石器,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长度均在10厘米以上。
  这表示早在数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扎赉诺尔地区活动,他们在这里制作石器、采集植物、捕鱼、狩猎,创造了远古文明。
  进入中石器时代后,欧亚大陆气候转暖,人们以猎取小型野兽、捕鱼及采集植物为生,并学会使用打制和琢制的细石器。
  在扎赉诺尔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刮削器、石叶、石镞(zú)等细石器。这些工具反映出石器打制技术的进步,标志着当时扎赉诺尔地区的采集和渔猎经济已较为发达。

挖掘现场


  从1927年开始,考古专家陆续到此调查、发掘。
  1933年,发现第一个人类头骨化石。
  考古专家在扎赉诺尔煤矿发现了第一个人类头骨化石,并将其命名为“扎赉诺尔人”,属于蒙古人种。
  截至目前共有16個扎赉诺尔人的头骨化石被发现。
  在人类头骨化石出土的同位层中,还出土了石器、陶片等工具以及其他古生物的化石。
新石器时代的石磨盘、石磨棒
新石器时代的石叶

巨型动物依次登场


  20世纪,在开采扎赉诺尔煤矿的过程中曾有不少意外收获——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转角羚羊、马鹿、野马、东北狍等古生物的化石一一出土。专家推测,它们大约生存于距今3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周明镇将扎赉诺尔出土的古动物化石命名为“扎赉诺尔哺乳动物群”。
  当时的呼伦湖流域受世界性冰期气候的影响,广袤的大地沉积着冰缘黄土或类似堆积物,生长出相应植被,为猛犸象、披毛犀等巨型耐寒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它们以庞大的种群活跃在扎赉诺尔地区。
  扎赉诺尔博物馆内展出的猛犸象化石
新石器时代的石镞

  1980年,发现披毛犀化石。
  人们在扎赉诺尔露天煤矿39米深的黑褐色泥沙层中,发现了两具珍贵的披毛犀化石。它们侧卧在地,头对头、脚对脚,骨骼化石完整度达90%,距今约3.3万年。
  同年,发现猛犸象化石。
  在扎赉诺尔露天煤矿的开采过程中,意外出土了两具猛犸象化石,其中一具猛犸象化石完整度达70%。这是一只草原猛犸象,是我国目前出土的体形最大的猛犸象,它身高4.7米,体长9米,门齿长达3.1米。
  近年来,扎赉诺尔吸引了许多国际、国内的考古专家和史学研究者前来考察调研。古老的扎赉诺尔正绽放出夺目的璀璨光芒。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灵芝的成长之路  灵芝的一生要经历孢子、菌丝体和子实体三个阶段。  孢子是灵芝的繁殖细胞,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植物的种子。孢子会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并长出白色的菌丝(相当于植物的根),菌丝分解朽木的营养,发育成一朵朵子实体(相当于果实),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灵芝。子实体成熟后会散发出孢子,又一个生命周期拉开了序幕。灵芝是怎么“种”出来的呢?  首先,你需要认识灵芝的“家”——茵包。将灵芝发育所需的培养基质—
期刊
公元8年,几名罗马士兵偷偷地溜出营垒,溜进了莱茵河畔的一片幽暗森林之中。他们全都小心翼翼的,每走几步就会停下来观察一下四周,唯恐遇到日耳曼人,在这种情况下,遭遇他们可是非常危险的。  这几个罗马士兵之所以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这片森林中,是因为不久前他们从巡逻队的口中得知附近有原牛出没。原牛是生活在高卢和日耳曼地区的一种巨牛,如果能够生擒一头原牛,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正是在金钱的诱惑之下,这几个罗马士兵才
期刊
正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霍铁从人群里走了出来,小声对吕警官说道:“叔叔,想要外出的人,只要经过搜身,确定没携带赃物,就可以放他们离开了吧?”  “那怎么行?”丁老板表示反对,“鱼那么小,万一搜身的时候漏掉了怎么办?”  “不会的,丁叔叔。鱼虽小,但却是活的。要带出去,怎么着也得放在几百毫升水中,否则鱼就死了。现在是阳春,大家穿的衣服又不厚,不可能漏掉的。”  丁老板听了,也觉得自己有些多虑了,沉着
期刊
·2016年5月3日  ·晴17-26℃  隔壁办公室飞来一只小鹦鹉,大约只有我的手掌那么大,羽色艳丽。同事说,这叫棕头牡丹鹦鹉。  女王“驾到”  要说“皇亲贵族”有多难伺候,恐怕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有体会。这只不知从谁家逃出来的小鹦鹉,原本是飞到隔壁办公室的,哪里想到,同事根本服侍不了。于是,它来到了我家。女王“驾到”  当时,清明节刚过不久,艾草青团的滋味还在嘴里回味,看到这个浑圆青翠的小家
期刊
奇特的印章  假期里,我和爱人永林到云南省抚仙湖畔小住。几日前,初到湖边,我和永林便被满滩的黑石头所吸引。要说这黑石滩,粗心的游客绝领略不到它的妙处,兴许还会嫌弃它黑乎乎的颜色,可对我们来说,这儿简直就是“觅宝”的好去处。  这不,盼得雨后初晴,我们就赶紧回到湖畔,再次开启新的“觅宝”之旅。  这黑乎乎的“宝贝”到底有什么奇特之处?的确,黑乎乎的石头并不以色彩取胜,但只要留意一下它们身上的独特花纹
期刊
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类的样板国家。最早,日本公共场所的垃圾箱只是一个单桶,人们什么垃圾都往里扔。后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垃圾分类回收制度逐渐推行开来。《废弃物处理法》等一系列有关垃圾回收的法律,让垃圾的处理上升到法律层面,乱扔垃圾的现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  最开始,日本政府只将垃圾分为两类: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后来,日本提倡“节能降耗”,要求重新利用废舊物品以提取金属等资
期刊
你知道谁是动物界的睡眠高手吗?不是会冬眠的大熊,也不是常在树上打盹的树懒,而是不起眼的小蜗牛。  不管是冬季还是夏季,蜗牛都可以休眠。当外界温度不适宜活动的时候,蜗牛就会倒头大睡。天气冷了,它就躲进自己背着的“小房子”里避寒;干旱炎热的夏季来了,它就回到“小房子”里避暑。  每次休眠的时候,蜗牛都会分泌一种黏液,把“门口”封起来,以抵御外界的恶劣天气。而且,有的蜗牛可以一觉睡三年之久,恐怕没有什么
期刊
国花可以反映出一国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在提升国家形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领略这些国家的国花文化。  国花是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花卉,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气质和人民的品格,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深厚的民族感情,象征着民族精神。  今天,我们从“一带一路”的起点——中国出发,一起来看看人们心中的“中国国花”吧!  我国还没有确立国花,不过,去年的一场“国花评选”
期刊
短面熊化石的发现  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西进运动”的推进,许多化石被发现于美国西部那片广阔的土地上,然后被送往位于东海岸的学者手中。  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约瑟夫·雷迪在众多化石中分辨出一种史前熊类,这种熊的头骨与今天我们熟悉的熊类动物完全不同,它们的面部较短。根据这一特征,雷迪于1854年将这种史前熊类命名为“短面熊”。  1879年,雷迪的学生爱德华·德林克·科普发现了一种更高、更大的短面熊
期刊
梅花:报春的使者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本土植物,梅花已经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和文化精神的每个角落,几千年来活跃于人们的餐桌、庭院,以及诗词、绘画、小说、影视、漫画作品中。  在江淮地区,梅花是每年第一批开花的园林木本花卉,也是最早开放的蔷薇科花卉。它从2月初就开始绽放,比1月初开放的蜡梅和迎春晚一个月,又比2月中旬开放的皱皮木瓜稍早些。如果有幸碰上2月份下雪,人们便可观赏到红梅傲雪的美景。  3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