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特性对其成熟度的响应

来源 :江苏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y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自交系母本9058by、父本驻16为试验材料,授粉后30 d起每隔5 d采集果穗,研究玉米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特性对其成熟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授粉后前期收获的玉米籽粒成熟度低,具有一定的发芽能力,但抗逆能力弱;冷发芽率、田间出苗率大幅降低.随着授粉时间的延后,籽粒成熟度提升,抗逆能力渐渐升高.授粉后45 d采收,籽粒发芽势、发芽率、冷发芽率、根冠比、出苗率达到最大值;授粉后50 d采收,籽粒的活力指数、幼苗苗长、根长、根条数达到最大值;授粉后45~50 d收获的籽粒质量较高,种子活力可达到较高水平.
其他文献
白芨为我国传统的药用植物,兼具药用和观赏价值.在当前白芨产业发展处于低潮期的现实下,基于近几年白芨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综述了白芨种苗繁育、栽培、加工、内生菌分离应用、药用部位及非药用部位的开发利用等6个层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白芨资源的综合利用及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界面聚合的方式开发了一种快速释放型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微胶囊悬浮剂.考察了不同种类的囊壁材料、乳化剂和分散剂对囊芯释放速率以及囊球理化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开发获得的微胶囊悬浮剂在不同环境温度和pH值条件下的释放机制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使用质量分数为3%的PAPI和0.2%的TDI作为囊壁材料,3%的Tergitol L-61作为乳化剂,2%的D-800和3%的SP7270作为分散剂,可以制得具有快速释放性能的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胶囊悬浮剂,该微胶囊囊形完整、无黏连,冷、热贮稳定性合格,理化性能稳定.产品
以可育水稻兴安早占、金优桂99、两优培九和不育系水稻启元S为材料,对离体稻穗进行单色光照射以及不同温度和浸水处理,研究光质、温度和浸水对水稻已开颖花关闭的效应.采用剪取小穗轴长度不等的颖花、去除副护颖和捣碎浆片处理,研究小穗轴长度、副护颖和浆片对颖花关闭的影响.研究表明,红黄绿蓝4种波长的单色光对水稻已开颖花的关闭既无促进也无抑制效应;水稻已开颖花的关闭存在温度“三基点”效应,35~40℃最适于颖花关闭,高于45℃或低于20℃对颖花关闭均不利;水稻成熟颖花浸没在中性介质水中也能开闭,但浸水能一定程度阻止颖
月季是一种世界上常见的、重要的观赏植物.2019年10月在河南省商丘市平原路、长江路、文化路等绿化带发现月季植株患有黑斑病,为鉴定河南省商丘市月季黑斑病病原菌,采集月季患病植株叶片,使用单孢分离法对该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株病原菌SQYJAA-1.对该病原菌SQYJAA-1进行形态学鉴定,利用室内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对其rDNA ITS、GPD和EF1-α等3个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病原菌的分生孢子为棕褐色,呈倒棒状,表面有横隔膜和纵隔膜.该菌株能使健康月季离体叶片
构建了一套高通量的油菜水培平台,以104份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种质为研究材料,采用该水培平台研究测定不同油菜品种(系)苗期在高氮(10 mmol/L)和低氮(0.6 mmol/L)供应水平下的生长情况,并对104份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耐低氮胁迫能力进行分级.结果显示,与高氮水平相比,低氮环境能够显著抑制甘蓝型油菜的生长,且不同基因型材料间的抑制程度存在广泛遗传变异.通过叶片数比值、地上部分长度比值和地上鲜质量比值进行聚类分析,共将104份油菜品种(系)分为低氮耐受型、低氮敏感
植物具有可以抵抗病原菌的复杂防御系统.病原菌侵袭植物时,其相关分子模式和效应因子触发的植物免疫诱导相关致病基因表达,进而改变不同类型的激酶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调控植物激素或转录因子进一步影响下游事件,例如超敏反应、活性氧的生成、细胞壁修复、气孔关闭或几丁质酶、蛋白酶抑制剂、防御素和植物抗毒素等抗微生物蛋白质的分泌.本文总结了上述植物防御系统的主要途径、防御反应和未来抗性育种的研究方向,为植物抗性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4-羟基壬烯醛(HNE)是ω-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氧化产物,研究表明HNE具有生理和病理学作用,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就HNE的形成机制、形态分布、代谢、病理和生理学意义、检测方法、安全问题等进行综述,并对提升食品营养风味、减少HNE形成的新型食品加工方法进行展望.
绣球属植物是园林和家庭园艺中重要的观赏植物,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开发应用前景广阔.开展绣球属植物繁育技术研究对其资源开发、保护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扦插、压条、分株等育苗技术相比,组织培养技术能够满足种苗周年、批量生产的要求,可有力地促进绣球属植物的产业化开发与利用.对国内外绣球属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综述,包括外植体材料的选择、外植体的消毒方法、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影响、培养条件等,旨在通过总结前人经验和方法,为建立更多绣球属优良植物资源的高效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提供参考.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研究小麦的遗传与机理能为小麦抗赤霉病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小麦赤霉病抗性类型可以分为抗侵染(TypeⅠ)、抗扩展(TypeⅡ)、抗脱氧雪镰刀菌烯醇毒素(DON)积累(TypeⅢ)、籽粒抗性(TypeⅣ)、耐病性(TypeⅤ)5种,前两者是目前小麦抗赤霉病研究的主要途径.迄今为止,已定名的抗性基因有7个,为Fhb1~Fhb7,但仅Fhb1和Fhb7被克隆,正在被逐渐应用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理分为被动抗性(形态抗性)和主动抗性(生理抗性)2种.本文主要从小麦赤
全球作物生物育种已进入至关重要的、以抢占技术制高点与经济增长点为目标的战略机遇期,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途经,明晰全球生物育种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发展方向,对我国作物生物育种发展来说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基于ESI数据平台,经专家咨询对全球生物育种领域研究前沿和核心论文进行遴选与解读,借助DDA分析工具,采用计量分析和数据挖掘方法,从期刊、国家、机构及合作、研究方向等角度对核心论文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剖析.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是作物生物育种领域前沿的代表期刊;美国和中国是全球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