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著才能成为好医生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long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医之路:志在改变“东亚病夫”称号
  
  陈洪铎院士193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陈洪铎16岁,正在上海同济大学数学系读书。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并有长征经历的医科大学,痛恨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陈洪铎决定弃理从医,到中国医科大学学习。
  入学后的第一个冬天,由于生活艰苦、气温严寒等,有些同学实在抗不住,不得不打道回府。但陈洪铎很固执:“人家能活,我相信我也能活!” 他一直坚持了下来,并直到1956年毕业分配到中国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在那城开始从事皮肤性病科的工作。
   工作后不久,有一次他在皮肤科出门诊,一位脸上长癣的患者来看病,他详细地询问了患者的病史。当得知患者所饲养的兔子也长了癣时,他立刻想:兔子会不会是疾病的传染源呢?于是,他晚上便来到患者工作的家兔饲养室,对每只兔子都做了认真检查,并把兔子身上长癣的绒毛与患者癣部的皮屑同时做了显微镜检查和培养,发现兔癣和人癣的致病菌完全一致。以后,他又陆续发现了类似的患者。经过反复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家兔是须癣毛菌的传染源。
  
  1989年,陈洪铎院士被评为全国劳模,这是在北京拍的照片。
  
   学习英语:方法、诀窍和毅力都不可少
  陈洪铎在同济大学时学的是德语;考入中国医科大学后,改学俄语。学校当时不允许学生借阅英语书籍,没机会学习和应用英语,因此,好多人放弃了英语学习。后来他发现写论文常常要大量引用英语文献,而且国际学术会议的主角几乎全是讲英语的人。于是,他又拾起了中学时学过的英语,不懂就查字典,大量翻阅英文资料,一点点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文革”期间在农场劳动时,他白天参加劳动、锻炼身体,掌握平时接触不到的东西,晚上一直坚持看书学习、学英语。“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常数,”这是挂在陈洪铎嘴边的一句话,“会利用时间的人才能取得成功。”为此,陈洪铎利用每一分钟时间自学英语,付出了巨大心血,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每看到一个物品,他就努力掌握它的英文名称;遇到一个交流场合,就主动用英文和对方谈话。日积月累,他的词汇量和交流能力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甚至在餐桌上,每上一道菜肴,他都基本能说出原料的英文名称,令人赞叹不已。
  陈洪铎是内地改革开放第一批公派赴美留学的学生。1978年,他报名参加留学英语考试,结果笔试考了第一。他说,当时自己只会“哑巴英语”,于是狠下功夫练口语。一开始照《英语九百句》练,后来发觉该书不太适合考试和留学,便自编了“英语1200句”,每天大声朗读,练习发音。又花了一个月薪水买了一套英语唱片,向同事借唱机,练习英语口语。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靠勤奋和智慧获得成功,顺利通过考试。同事们都对他在如此短时间掌握口语很是佩服。
  
  1979年,陈洪铎院士在美国的实验室做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 :3000次后终于有了新发现
  
  一百多年前,德国医生朗格汉斯就发现皮肤内有一种新的细胞,但这种细胞有什么功能,却是未知领域。在皮肤移植中,田鼠颊囊和人角膜移植后,成活率较高,而这二者都缺少朗格汉斯细胞。根据这一事实,陈洪铎提出了这样的设想:移植物内的朗格汉斯细胞可能对移植物是否被排斥具有决定性作用。他决心揭开这一科学之谜。1979年,他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他将研究目标锁定在皮肤朗格汉斯细胞。
  方案的具体实施极富挑战性。已过不惑之年的陈洪铎,只有重新开始学习相关的实验技术。要达到学术追求的目标,只好以牺牲个人的休息、娱乐为代价。那段难忘的时光里,陈洪铎辗转在图书馆、实验室、动物房等部门之间,常常是几个实验同时进行。他找来一个定时器,分别上好时间。15分钟后,定时器响了,他匆匆离开,到另一个实验室去……下班后,大家陆续离去,只有他还在实验室紧张地工作。每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时,陈洪铎都反复推敲,不错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这也应了他的另一句口头禅:10000万件事中,做对了9999件,有1件做错了,后果都可能是毁灭性的。研究需要在几代大鼠身上做实验。刚出生的大鼠只有花生粒大,移植骨髓的操作要在解剖显微镜下进行,常常盯得头晕眼花,而手上则长出了被剪刀磨出的血泡。
  在大约三年的时间里,历经3000多次动物实验后,经过陈洪铎和同事们的潜心雕琢,在国际上首次揭示朗格汉斯细胞的有关功能,并且在国际上首次于动物活体中证实了移植物内的朗格汉斯细胞对移植物被排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现代免疫学中的一项重要基础理论性研究,其结论对脏器移植及肿瘤防治具有指导意义。他也被国际同行公认为朗格汉斯细胞及皮肤免疫系统研究的权威学者之一。
  
  陈院士在门诊给患者看病
  
  院士谈养生
  “一多两少” ,健康之道
  大众医学:您从医数十年,是名医大家,大家很想知道,您在生活中是如何保健养生的呢?有哪些诀窍呢?
  陈洪铎:我把保健养生的方法归纳为“一多两少”,就是多干活、少吃饭、少生气。①多干活:要努力工作,集中精力全心全意工作。当然应该放松时就彻底放松。这样有张有弛,,对身心健康有益。此外,多干活还指多参与一些其他的活动,尤其是体力方面的活动。比如,多做做家务什么的,这对身体健康都非常有帮助。②少吃饭:当然不是指吃不饱,而是指不要吃过饱,吃饭到七成饱就可以了。吃饭还要注意适当吃得慢一些,因为吃得过快,大脑不能及时感知到“饱腹感”,容易吃得过多。③少生气:就是说心态要好、要平稳,知足常乐。生活中令人生气的事情难免,面对这类事情,要理智处理对待,没必要为此生很多气,那样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有益身心健康,得不偿失。要平和看待生活工作中的得得失失难免,不要过分计较,拥有一份平和的心态其实是个人最值得珍贵的财富之一。
其他文献
冬季正是沐浴温泉的好时节。在新春假日里,全家老少一起出游,或与亲朋好友相聚在著名的温泉胜地,看看雪景,唠唠家常、泡泡温泉,既抚慰了冬日里干燥的皮肤,又是一种非常惬意的享受,何乐而不为呢?的确,温泉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元素对皮肤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对某些皮肤病也有辅助的治疗作用。不过,不同肤质的人要选择适合的温泉浸泡,这样,才能在享用“美人汤”的同时,避免惹上皮肤病的烦恼。      温泉是一种由地下自然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感冒的经历,可见,感冒是很普通的疾病。但是,即便是像感冒这样的常见疾病,很多家长还是会表现得手足无措,要么过度用药,要么硬撑着不用药,或随便找些药给孩子吃。其实,这样做都是不对的。   下面说说家长在给孩子治疗感冒时常犯的错误。    错误一 “狂轰乱炸”治感冒  生活实例  敏敏今年3岁,这两天感冒发热。敏敏的父母都很着急,于是将家中的抗病毒药、抗细菌药、解热镇痛药、止
我用茜抗血栓防中风  余万琛    我75岁,退休前是内科主治医师。我的左下肢股静脉起始部有一分支先天性畸形,20多岁时因行军多,逐渐曲张并形成如樱桃大的血栓,曾先后手术切除3次,每次都是术后1年左右时间复发。  我偏爱中医中药,听说茜草行血化瘀的威力强大,有一次就服用了茜草煎剂,次日血栓竟消散了,但数日后又如前。我又煎服一次茜草,血栓又一次消散,而后又复发。那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了。  两年前
问:我刚被查出患了糖尿病,医生让我控制饮食。可我总觉得饿,是不是能增加一点口服降糖药的剂量,以便让我多吃一点?  闻杰:一些糖尿病患者在感到饥饿时,常会忍不住想多吃饭。同时,为了保持血糖稳定,他们常会想当然地自行加大降糖药剂量,误以为饮食增加了,只要多吃点降糖药,就能把多吃的食物给“消化”掉。事实上,这种做法不但使饮食控制形同虚设,而且还会加重胰腺(岛)的负担,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非常不利于病情的
他,曾用手术刀挽救过成千上万患儿的生命;  他,为我国的小儿外科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  他,曾荣获小儿外科领域最高奖——“丹尼斯-布朗”金奖;  他,是同行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医学大家”;  他,是孩子们眼中和蔼慈祥的“张爷爷”;  他说,好的儿科医生一定是爱孩子的;  他认为,医生最大的医德就是尽心尽力把患者的病治好;  他今年已经91岁,但他说自己还不老,还想为孩子多做些事情;  他,就是享誉国
生活实例    年轻白领小王在市中心一家外企工作,由于单位没有员工餐厅,小王和同事们经常为怎么吃午饭而犯愁。自己带饭么,麻烦又“掉价”;到附近饭店吃饭呢,耗时又费钱。因此,小王和同事们就三三两两一起叫外卖,地铁口、单位门口派发的外卖店小广告,都是他们无奈的“最爱”。  前几天,他和两个同事吃了叫来的外卖后,发生严重腹痛、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然而,由于叫外卖时没有索要任何消费凭证,他们找小店交涉未果
病程越长,癌变风险越高    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程是影响癌变风险的最主要因素。患病时间越长,发生癌变的风险越高。国外一项研究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10年后发生癌变的概率是2%,并且之后每年癌变风险还会增长0.5%-1%,到了溃疡性结肠炎发病20年、30年后,发生癌变的概率分别达到8%、18%。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初次发病年龄也与癌变风险有关。由于发病越早,病程一般来说也就越长,
减去身上多余的脂肪,还以苗条健康的身材,是许多爱美女性梦寐以求的事。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脂肪抽吸术是一种有效的减肥瘦身手段,其“立竿见影”的效果令无数求美者趋之若鹜。一时间,各种宣称能开展该手术的医疗机构也在全国遍地开花。遗憾的是,在这些医疗机构中,混水摸鱼者众。  近年来,因脂肪抽吸导致患者毁容、皮肤溃烂,甚至死亡的情况屡屡发生。前年,北京某私立美容机构医生在行脂肪抽吸术时,求美者因发生脂肪栓塞
生活实例  一天,急诊室来了一位因突发气促伴大汗淋漓的中年女性。医生查体后发现,这位女士两肺可闻及弥漫的哮鸣音。追问病史,得知该女士自幼患有哮喘,平素反复哮喘发作,此次发作前曾闻过油漆味。医生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甲基氢化泼尼松)及氨茶碱等平喘治疗。但是,注射完氨茶碱后不久,她即自感头晕、心悸,心电监护显示频发室早、血压下降。  当时,医生考虑为注射氨茶碱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专家简介  秦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熟练掌握呼吸系统各种常见病、疑难病及危重病的诊断、治疗和抢救,并能熟练应用各种专科操作技术。  专家门诊:周四上午    问:我父亲抽了40多年的烟,每天1包。近几年,他总是咳嗽,尤其是冬天,是不是患了老慢支?  秦慧:“老慢支”是慢性支气管炎的俗称。如果一个人出现咳嗽、咯痰的症状,病程达3个月以上,连续2年,就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