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BP含量对挤出成型过氧化物交联PE-HD的影响

来源 :工程塑料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my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锥形双螺杆熔融挤出二叔丁基过氧化物(DTBP)交联高密度聚乙烯(PE-HD)型坯,再借助高温加热装置对型坯进行后交联处理,最后得到耐温性较高的挤出成型过氧化物交联PE-HD型材.通过对试样交联度、热变形温度、力学性能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及表征,探究了不同DTBP含量对挤出成型过氧化物交联PE-HD试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DTBP含量的增加,试样的交联度、热变形温度均先增加后逐渐平缓,在DTBP质量分数为2.0%时,交联度达到极值74.7%,试样的维卡软化温度则随着DTBP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试样的拉伸强度随着DTBP添加量的增加逐渐减小,缺口冲击强度则逐渐增加,DTBP质量分数为2.5%时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了98.60?kJ/m2,与未交联的纯PE-HD相比增加了64.54?kJ/m2,增长率达289.5%,试样的弯曲强度则随着DTBP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逐渐稳定;随着交联度的增加,试样的结晶度降低.
其他文献
以己内酰胺为封闭剂对聚氨酯(PUR)预聚体进行封闭,将制得的封闭型PUR对酚醛树脂(PF)进行增韧改性.先探究了不同封闭率对封闭型PUR力学性能的影响,然后通过改变封闭型PUR的添加量对PF进行改性,探究不同添加量对其综合性能的影响.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封闭型PUR的封闭效果和解封温度进行探究.利用热重(TG)分析仪和动态热机械分析(DMA)仪对封闭型PUR改性PF的热性能进行分析.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和单臂摆锤冲击试验机对不同封闭率的封闭型PUR和不同添加量的改性PF进行
分析了某汽车灯饰面盖零件热流道双色注塑模具的设计过程,同时针对塑件的成型特性,以及双色注塑模的浇注系统设计难点(包括塑件内部碰穿多,容易有夹线缺陷;其四周滑块多,布置浇口、设计流道困难,产品外观表面品质要求高,正面外观不能有浇口痕迹),采用了热流道转冷流道和产品表面直接浇注的方法及热流道斜方向针阀热嘴点浇注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塑件浇注困难及热塑性硫化橡胶(TPV)软胶部位脱胶问题.为了解决塑件多方向倒扣脱模问题,采用两方向后模滑块、两方向隧道滑块、两方向后模先抽滑块的抽芯机构来实现脱模,同时设计了扣机来控制
为探究“金属-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承载组合的人工关节在体外的摩擦学性能,根据ASTM F732–2011标准,采用多种医用金属(316L不锈钢、钴基合金Stellite 21-S21和Stellite 22-S22)与PE-UHMW进行配副,利用“销-盘”摩擦试验机在牛血清润滑条件下进行了2百万次循环(Mc)磨损试验.同时,探讨了金属表面硬度与初始粗糙度对PE-UHMW磨损的潜在影响.PE-UHMW与S21,S22和316L配副的平均磨损因子分别为(1.33±0.19)×10–6,(1.3
以油酸甲酯与硬脂酸甲酯混合物为原料,经高碳醇酯交换、环氧化处理,制备了一系列环氧脂肪酸高碳醇酯生物基增塑剂.在此基础上,将核磁共振、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联用,确定了产物组成和结构,并将实验与分子模拟相结合,对比了高碳醇烷基链长及支链结构对这类增塑剂在聚氯乙烯(PVC)中耐迁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碳醇烷基链增长,环氧脂肪酸酯增塑剂的耐挥发性显著提高,耐萃取性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环氧脂肪酸甲酯塑化PVC膜的雾化值约为环氧脂肪酸正辛酯塑化PVC膜的2倍,而前者萃取质量损失率约为后者的一半.此外,高碳醇
选取三种典型的轨道车辆用高分子保温材料,借助NBS烟密度箱、傅里叶变换红外烟气毒性测试系统、锥形量热仪和火焰蔓延测试仪,分别从产烟、气体毒性、热释放以及火焰蔓延4个方面对材料的燃烧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测得材料的烟密度最大值、毒性指数最大值、最大平均热释放速率、放热总量、火焰蔓延最远距离等燃烧特征参数,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适用于轨道车辆高分子保温材料的火灾危险评价模型,解决了单方法评价不充分的难点,填补了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火灾危险性评价的空白.结果表明,橡塑海绵的火灾危险性最高,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泡沫次之,
针对摩托车金属连接件轻量化需求,对金属连接件进行了两次轻量化优化设计,第一次是在满足连接件使用性能的条件下更改连接件材料,由铝合金更改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塑料,此次更改,实现60%的减重;第二次也是在满足连接件使用性能的基础上采用Altair Inspire软件对其进行拓补优化、几何重构及强度校核,得到适合于3D打印的结构,相对第一次优化后的结构实现79%的减重效果,通过两次轻量化优化设计后连接件相对于原始金属连接件实现了92%的减重,然后通过切片软件设置切片层厚、连接件摆放位置等参数对
采用碳酸钙(CaCO3)对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聚乳酸(PLA)复合材料进行改性,并通过吹膜法成功制备出PBAT/PLA/CaCO3共混薄膜,并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等一系列测试研究了CaCO3对PBAT/PLA复合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CaCO3的加入大大增加了PBAT/PLA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降低了PBAT/PLA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同时CaCO3对PBAT/PLA复合材料起了显著的增强作用,CaCO3使PBAT/PLA薄膜在力学性能上有了很好的提高,横向和纵向拉
通过熔融开炼共混法制备了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酯(PBS)/聚乙二醇(PEG)共混物,考察了不同加料顺序对共混物的影响.利用电子拉力试验机测试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同步热分析仪分析其热稳定性.实验证明,PLA和PBS熔融混合均匀后,再加入PEG的加料顺序,可以提高PLA/PBS/PEG共混物的韧性;PEG加入可以提高共混物的热稳定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进一步证明,PLA和PBS熔融混合均匀后,再加入PEG的加料顺序,可以更有效地均化分散相尺寸,细化结晶粒度,降低体系的界面张力
为改善聚丁二酸丁二酯(PBS)的性能,分别以三苯基羟乙基溴化膦改性的蒙脱土(OMMT1)、十六烷基三苯基溴化膦改性的蒙脱土(OMMT2)为添加相制备了PBS复合材料,着重考察了改性剂结构对PBS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微观结构表明,OMMT2较OMMT1在PBS基体中分布分散均匀.差示扫描量热(DSC)仪测试结果表明,PBS/OMMT2复合材料较PBS/OMMT1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动态流变结果表明,低频区PBS/OMMT2复合材料较PBS/OMMT1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复
以实验室合成的三氧化钼纳米带为前躯体,采用传统的溶剂热制备法,制备纳米二硫化钼(MoS2)材料,并通过向反应溶剂中添加不同种类的修饰剂进行优化.分别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修饰剂在合成过程中对纳米MoS2进行优化,探究修饰剂类型对纳米MoS2材料形貌及结构的影响,最后将PVP修饰的纳米MoS2(P-MoS2)材料作为塑料改性剂应用到尼龙(PA)66上,研究其对PA66塑料耐磨及热力学性能的